《黑龙江高教研究》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哈尔滨师范大学主管,哈尔滨师范大学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联合主办的全国性教育类学术期刊(月刊)。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CN23-1074/G,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003-2614。国内外公开发行,邮发代号:14-301,海外发行代号M2424。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黑龙江省优秀期刊,黑龙江省一级期刊。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摘要] (126) [HTML] (0) [PDF 1.44 M] (165)
    摘要:
    在奋力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关于循证教学的讨论已然成为热点。 澄清循证教学与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的关系,对深入开展循证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基于共生理论建构关系分析框架,系统梳理循证教学的缘起与实践逻辑,对照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的价值与路径,剖析二者的共生关系与现实张力,给出改进建议。 研究表明,循证教学与教育科研成果转化共同作用于课堂教学改进与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呈现连续性的非对称互惠共生关系;相比教育科研成果转化,循证教学处于更加突出和优势的地位。 追求二者一体化互惠共生发展,需要从教师素养发展、教研制度创新、循证文化形塑、信息化平台建设等视角推动循证教学落地课堂发挥实效,干预共生关系的进化。
    摘要:
    专业调整日益成为高等教育的热门议题。 据2014—2023 年全国专业调整数据,我国工科专业近十年迎来了大规模的结构调整,新增备案和审批点数逐年增多,撤销点数在近五年呈猛增态势。 工科专业调整的行动逻辑存在明显的院校差异,应用型高校主要受市场逻辑主导,专业备案和撤销调整“大刀阔斧”急进式推进;研究型大学强调知识生产和创新,多新专业审批探索,专业调整总体上“慢条斯理”渐进式展开。 工科专业调整的背后彰显了政府、市场和学术等三重逻辑的交织影响,并因院校类型差异呈现出不同的主导模式。 未来的工科专业调整需要建立动态长效机制,密切耦合国家战略和区域产业需求,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守专业的底色,注重专业质量内涵式提升,谨防盲目开设新专业。
    [摘要] (110) [HTML] (0) [PDF 1.18 M] (117)
    摘要:
    师范生是未来教师的预备者,他们对教师的身份认同直接决定着未来的职业选择。 教育实习作为师范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师范生建构教师身份认同具有重要影响。 基于5 名师范生的深度访谈,研究发现: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形成了不同层次的身份认同,三种身份认同资源对于师范生身份认同的建构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其中,关系资源是构建身份认同最重要的因素。 基于此,建议通过完善制度设计以形成物质资源支持、优化关系资源以建立良性互动关系、强化实践反思以建构积极观念资源等方式,促进教育实习情境中师范生的身份认同建构。
    [摘要] (103) [HTML] (0) [PDF 1.20 M] (103)
    摘要:
    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已经成为新阶段高等教育改革的价值基石,聚焦微观层面的大学课堂质量是内涵处用力的关键抓手。 大学课堂质量的生成遵循高质量教师(金师) -高质量课堂(金课) - 高质量学习生态(深度学习) - 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发生学链条。 由“金师”到“金课”再到“深度学习”就成为建设大学高质量课堂进而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内在机理与实践逻辑。 “金师”之难、“金课”之困、“深度学习”之稀缺正在引发大学课堂质量挺拔之链断裂的风险,滋生深层次质量隐忧。 需要重塑以质量为导向的大学课堂实践逻辑:起于“金师”锻造、经由“金课”打造、激发“深度学习”、达至高质量课堂,促发整个链条的全要素提质和关联性互动。
    [摘要] (108) [HTML] (0) [PDF 1.28 M] (126)
    摘要: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学生参与高校治理是高等教育走向全面治理的关键环节。 学生参与治理的效果是政治、文化、方式以及学生自身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基于嵌入性理论分析发现,我国学生参与治理进程中存在政治嵌入移位、文化嵌入缺位、方式嵌入错位和主体自觉嵌入失位等现实困境。 为了保证学生参与治理有效,需要在宏观层面完善国家法律政策法律法规,塑造共同治理的制度环境与文化场域;在中观层面推动高校树立共同治理理念,构建多元主体治理体系;在微观层面推动学生增强参与自觉,提高科学参与治理能力。
    摘要:
    生态位理论为世界一流大学战略选择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 世界一流大学战略选择的要义在于立足生态环境确定生态位,建立大学与环境的适应性机制,依据生态位目标配置战略资源。 其战略选择具体体现为共生发展、协同发展、跨越式发展、错位发展等战略。 对“双一流”建设的启示有:更新战略选择理念,准确定位生态位;优化战略实施策略,采取适宜的生态位战略;拓展生态位宽度,持续跃升生态位。
    摘要:
    知识生产模式作为背景框架对现代教师教育的知识制度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乡村教师教育具有实践回应性和知识生产性,在国内外教育领域受到普遍重视。 教师教育一体化转型使职前教育的关注度有所降低,但作为乡村教师教育的起始环节,它奠定了整个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因此有必要结合知识生产模式变迁的背景,对其治理进行系统探析。 承担教师教育的院校是知识生产的场域和主体,它们与外部知识生产主体“互动”形成对乡村教师职前教育的治理。 从这一视角出发,当前乡村教师职前教育的主要问题表现为“教育目标设定视角窄化”“课程质量治理水平不高”“认证标准体系话语失衡”。 将问题代入不同知识生产模式后发现,问题的成因在于治理逻辑存在路径依赖、复杂课程面对着知识生产的风险以及治理政策的政策工具选择偏差。 乡村教师职前教育治理不断动态吸纳知识生产模式变迁的最新成果,可以从创新治理逻辑、打造课程共同体和完善职前教育政策体系等三个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新路径。
    摘要:
    高等教育、人力资本、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既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支撑,也是加快释放人才质量红利、推动我国经济转向人才创新驱动的动力保障。 通过实证分析对2010—2020 年31 个省份四系统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度进行评价。 研究发现:全国与各省份高等教育、科技、人力与经济等四系统发展水平整体上升,其中,经济增幅最大,人力资本增幅最小,高等教育受扩招影响提升缓慢,科技创新整体上涨但波动剧烈。 在观测期内,全国四系统耦合呈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的发展态势,并呈东部高 -高集聚与西部低 - 低集聚的空间分异特征。 北京、上海、广东、江苏与浙江耦合等级和等级提升均高居全国前列,马太效应突出。 截至2020 年,中西部各省份均处于“勉强协调及以下”水平,其中,17 个省份四系统耦合濒临失调或轻度失调。 应坚持系统观念,创新协同发展机制;加快高等教育结构优化调整,推进区域高等教育差异化发展;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激活中西部人口质量红利。
    摘要:
    运用平衡推算法测算我国30 个省份2000—2021 年绿色 GDP 水平,基于空间杜宾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对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发现:我国大部分地区绿色经济发展存在空间集聚趋同分布且随着时间推移整体变化不大;整体而言,高等教育人力资本对本地和邻地绿色经济发展均有显著促进效应,而技术创新仅对本地绿色经济发展产生显著推动作用;在东部区域内,高等教育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正向影响本地和邻地绿色经济发展,但上述空间效应在中西部和长江经济带区域内存在显著差异。 在整体层面和东部区域,技术创新在高等教育人力资本和绿色经济发展之间发挥了非完全中介效应,但在中西部和长江经济带区域内均不存在中介效应。
    摘要:
    法学专业实践之于法学教育和人才培养具有基础性意义,并应随着国家法治建设战略顺势而变。 在国家治理大格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随着我国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纵深推进,顺应“良法善治”法治观,法学专业实践有必要在“法律适用型”模式的基础上,迭代升级到“法治治理型”专业实践模式。 法治治理型实践模式体现了包容性法治的基本理念,有助于“法治人才”治理能力的全面培养。 法治治理型实践模式需在法律适用型模式的基础上,从实践理念(目的)、实践场景、实践能力、实践角色、实践环节和实践基地等维度展开制度构建。
    [摘要] (107) [HTML] (0) [PDF 1.19 M] (117)
    摘要:
    随着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也经历着深刻的数字化重塑。 从矛盾分析视角探讨教育数字化背景下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不仅是深刻认识高校课程思政数字化转型内在规律的要求,更是扎实推进高校课程思政数字化转型实践认知的前提。 首先,从“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分析中把握教育数字化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其次,从“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分析中阐释教育数字化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逻辑框架;最后,从“上级”与“下级”的矛盾分析中探寻教育数字化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路径。 以期厘清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促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发展。
    摘要:
    跨学科科研合作是促进知识生产创新、提升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 基于扎根理论分析18 位博士生的深度访谈资料,探究跨学科科研合作的核心要素及作用机制,构建博士生跨学科科研合作影响因素模型。 研究发现:博士生跨学科科研合作受个体特征、关系网络及组织环境交互作用影响。 其中,合作素质与感知损益是博士生跨学科合作的内驱动力;师生关系和同辈关系是作用于博士生跨学科合作的关键力量;学科文化、院系制度及科研保障为博士生跨学科合作提供外部支持。 基于此,应提升博士生的跨学科合作素养,优化其跨学科感知能力;创设高质量的合作交流平台,营造共享互助的学术生态;提高跨学科合作的组织支持力度,推进科研资源统筹整合。
    [摘要] (100) [HTML] (0) [PDF 1.17 M] (110)
    摘要:
    随着新兴行业不断兴起,传统学科已不能满足各专业人才的需求,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势必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 立足多学科交叉视角下对创新型研究生培养进行综合研究,对多学科交叉培养创新型研究生的要义、现状、培养模式展开深入讨论,分析总结现阶段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在培养制度、师资水平、培养体系等三个维度的阻滞因素。 基于阻滞因素从完善多学科交叉联合培养制度、提高多学科交叉培养师资力量、优化多学科交叉培养指导体系等三个层面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支持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走出学科条块分割的约束,为学科交叉与融合持续发展助力。
    摘要:
    麻省理工学院苏世民计算学院的学科管理方式和组织运行机制代表了当前大学一种新型辐射式跨学科组织模式。苏世民计算学院作为交叉共享的组织载体,处于学科系统的中心位置,辐射其余 5 个学院,推动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与其他学科的协作教育、研究和创新。 探析该学院的知识生产、行动者参与及组织建构,发现该组织知识生产秉持整合现有项目、开发跨领域新项目的发展理念;参与主体以教师双聘、学生联培的资源共享模式为特点;组织建构以辐射、贯通为原则,并与其他组织单元形成多个合作点。 该结构提高了学院对外界需求的响应性和灵活性,促进了学科交叉与融合,为我国高校创新学科组织形式、加强跨学科组织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思考方向。
    摘要:
    面对席卷而来的教育数字化浪潮,提供以在线课程为核心的高质量数字资源是应对该项挑战的重要举措。 纽约大学采用颠覆性创新手段,建设在线课程并取得突破性进展。 为了探明纽约大学在线课程的颠覆性创新特征,对23 门课程大纲进行三级编码,生成24 个次级类属和6 个主类属。 进而将之与福格行为模型三要素整合,建构纽约大学在线课程的颠覆性创新框架,呈现出专业化、全球化、便捷化态势。 具体表现为:坚持包容性、人本化、民主化的教学理念;强调有优势、有方向、有保障的教学质量;设计多主体、高时效、协作式的教学交互;实施个性化、灵活性、精准性的教学实践;提供资源丰富、操作便捷、快速响应的教学服务;确立重视规范、讲究态度、追求实效的教学要求。 借鉴纽约大学的经验,未来我国在线课程建设还需革新观念、拥抱技术、优化产品,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速增效。
    [摘要] (102) [HTML] (0) [PDF 1.18 M] (110)
    摘要:
    “大思政课”建设有助于思政课情景教学样态的丰富与拓展,使思政课情景教学彰显出更为浓厚的时代气息和更加亲和的育人氛围。 在理论逻辑上,思政课情景教学是将思政课之理融入生动情景中,再以情景精准作用于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与行为,驱动学生思想认识与精神境界不断提升,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在实施路径上,思政课情景教学以增强学生体验感为着力点,以系统观念整合利用多方资源,推动构建“课上 +课下”“校内 +校外”“现实 +虚拟”“显性 + 隐性”的“大思政课”情景教学样态,为思政课提质增效提供坚实保障。
    摘要:
    高校思政课堂研究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从课程设置到教材编写再到师资培养,都呈现出新的突破和进步。 高校思政课堂场景化应用是一种教学方法,旨在通过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场景相结合,创设模拟的社会、历史或文化场景,组织学生到实际场景中学习,利用多媒体手段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思政知识,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生动、具体、易于理解和接受。 围绕场景化传播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创新的价值与路径这一主题,首先,介绍了场景化传播的特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场景化传播具有多媒介联动与全场景传播的并举、交互式传播与沉浸式满足的并举、场景化细分与个性化定制的并举等特点;其次,场景化传播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创新的价值,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精准性、融合性;最后,场景化传播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创新的路径包括推动主流价值深度融入思政教学场景,创新场景化深度融入思政教学的形式,营造场景化深度融入思政教学的氛围。
    摘要:
    数智化赋能教师教育研究能够有效推动教师教育研究科学化发展,但也需警惕教师教育研究数智化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 通过对数智化赋能教师教育研究的内涵、动因、表征及其限度进行系统分析发现:数智技术跃迁式发展、教师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以及教师教育研究科学化是数智化赋能教师教育研究发展的关键动因,具体表征为研究主体由单一向多元转变、研究客体由主观向客观延展、研究目的由因果向相关探寻、研究方法由分析向综合深化。 在数智化赋能教师教育研究过程中,需要警惕唯数据主义、人文主义缺失、数据安全等限度并予以应对,以保障数智化赋能教师教育研究的发展质效,从而更好推动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
    摘要:
    历史制度主义者的制度变迁理论将制度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作为正式制度的教师政策等是教师专业发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党以来,我国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经历了干部教育、以苏为师、专业培训和师德建设等四个阶段。 通过对相关政策文本的分析发现,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变迁受宏观环境制约,体现从高度集权模式到准市场经济模式、从革命式变迁到渐进式变迁趋势。 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创新要实现高校、教师、教育行政部门等多方行动者的利益均衡。 高校要积极疏通教育行政部门与教师对话的桥梁;教师要主动顺应制度变迁,基于高校实际探寻自我特色的发展路径。 此外,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关注制度创新的“路径依赖”现象,弱化以往教师制度中“糟粕”成分对新制度建设的影响,实现旧制度与新制度的良性衔接。
    摘要:
    产教融合是一种社会组织的跨界合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产教融合共同体的生成和协同发展,受产教融合共同体的纽带、关系和规范等多重并发因素的影响。 借鉴共生理论,选取18 个产教融合共同体案例,运用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究产教融合共同体生成路径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 研究发现,竞争压力、潮流压力以及利益驱动是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高绩效的必要条件,共同体构建低绩效无必要条件;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高绩效模式有内生型产教融合共同体和孵化型产教融合共同体两种类型,构建低绩效模式有消极管理型产教融合共同体和竞争缺失型产教融合共同体两种类型。 为了提升当前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构建绩效,需要激发产教融合共生单元的内生动力,凝聚共同体纽带;需要加强产教融合共生模式的协同互动,强化共同体的关系联结;需要提升产教融合共生环境的支持力度,完善共同体的规范保障。
    摘要:
    构建市域产教联合体是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的重要举措。 鉴于市域产教联合体具有多元性、关联性和一体性等特征,传统的科层制纵向线性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其复杂的管理需求,因此协同治理成为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新视角。 基于协同治理的 SFIC 模型,以 D 市域产教联合体为例,在外部环境分析基础上,从初始条件、催化领导、制度设计和协同过程等四个维度,系统剖析了市域产教联合体协同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实施路径,旨在为市域产教联合体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摘要:
    高校教师评价改革是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以往的研究与实践分析,信息技术从内容、形式、技术等三个方面促进高校教师评价改革。 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部出台的一系列宏观政策、改革举措和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数字技术不断迭代演进,政策和技术的双重支持使现代信息技术赋能高校教师发展具有现实可能性。 当前,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高校教师评价改革还存在理念尚不成熟、机制尚不健全、技术自身尚不稳定、主体能力尚不充足等四大难题。基于此,可从创新教师评价理念、建设教师评价平台、开展人员培训、构建协同机制等四个方面持续发力,促进信息技术高效服务于高校教师评价改革。
    摘要: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校必须主动探索学生评价的变革以培养新质人才,以 ChatGPT 为代表的数智产品是激活高校学生评价变革的主要抓手。 被不均衡地工具物化与具有被“技术重塑”潜力是 ChatGPT 激活高校学生评价变革的动因。 受此影响,高校学生评价的目的观将由“规训学生”转向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的主体模式将由“单一委托 -代理体系衡定”转向为“多元利益主体协商”;评价的标准将由评价学生发展的“既有成效”转向为评价学生发展的“增值成效”。 为将ChatGPT 类数智产品所带动的高校学生评价转向落到实处,高校应从以人为本、创新驱动、融合赋能等核心理念入手,把握ChatGPT 的智能性特征以重建“多维”高校学生评价机制,凭借 ChatGPT 的交互性特征以生成“个性化”评价标准,依靠 ChatG?PT 的生成性特征以搭建校本学生评价体系。 文章还提出了实践策略以实现高校学生评价变革。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2009(1):43-45, DOI:
    [摘要] (3465) [HTML] (0) [PDF 0.00 Byte] (1148)
    摘要:
    我国大学长期以来习惯于将行政化的组织原则与结构形态应用到大学组织,并依此行政体制来塑造大学,使大学组织在运作上类似于政府机构行政运作的逻辑.看似合理且理想的制度却严重异化了大学组织本来应具有的自由平等、民主协商的学术氛围.随着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提升大学的管理效能,应积极促使大学管理权利的重心下移,完善管理道德的实施与其体系的构建,适应大学在新时期的发展.
    2009(1):46-47, DOI:
    [摘要] (2146) [HTML] (0) [PDF 0.00 Byte] (1139)
    摘要:
    构建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是市场条件下对高等学校的必然要求.中国必须通过财产权分解、委托或政府资产重组等方式明确公办高等学校的法人财产权.使其成为具有法人主体地位的经济实体,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其内部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其内部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的构建和完善既要遵循经济规律,又要遵循教育规律;既考虑其营利性又考虑其公益性.其激励机制以岗位竞聘激励和利润收益激励为主,对增值部分可以考虑其期权、股权激励,国家需要完善相关法规.
    2009(1):1-5, DOI:
    [摘要] (2860) [HTML] (0) [PDF 0.00 Byte] (1122)
    摘要:
    黑龙江省作出建设高教强省的重大决策使高等教育承栽了振兴龙江的重要历史使命与责任,同时也给予高等院校以崭新的发展机遇.文章对实施高教强省战略对高等院校具有的重要意义进行了总结,重新审视和界定了自身服务社会的功能,对高等院校全面贯彻落实<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规划>以及未来的发展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对政府和社会应给予高等院校的相关支持进行了探讨.
    2009(1):11-12, DOI:
    [摘要] (2234) [HTML] (0) [PDF 0.00 Byte] (1121)
    摘要:
    大学生个体之间具有相互联系关系,个体间的思想意识可以互相传导乃至置换,任何一个个体的思想意识的变化都有影响群体的因素存在。高校内部各种组织部门在促进大学生个体之间的思想意识融合和向健康方面发展上,以及在维护校园和谐的稳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历史的经验教训表明,“推进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必须立足中国国情,总结历史经验,既不能搞思想禁锢,
    2009(1):51-53, DOI:
    [摘要] (2297) [HTML] (0) [PDF 0.00 Byte] (1120)
    摘要:
    高校科技创新需要发挥团队的优势,借用生态学中的生态位理论,提出了高校创新团队生态位理论,在对其整体、内部及生态环境准确定位的前提下,分析了高校创新团队生态位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并将基于生态位的高校创新团队核心竞争力分解为生态位占有能力、适应能力和提升能力.通过分析构成高校创新团队生态系统的内外部因素,分解出基于生态位的高校创新团队核心竞争力三个分力的构成因子,以及形成这些因子的主要内容.
    2009(1):37-39, DOI:
    [摘要] (2224) [HTML] (0) [PDF 0.00 Byte] (1120)
    摘要:
    在20世纪末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之际,很多综合性大学在国家政策允许下,并综合考虑其他方面的因素,创办了教育学专业.历经了十年左右的发展,总体采说,状况不容乐观.综合性大学的教育学专业要获得继续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必须反思存在的问题,探寻新的发展路向.
    2009(1):34-36, DOI:
    [摘要] (2239) [HTML] (0) [PDF 0.00 Byte] (1117)
    摘要:
    大学内部制度是大学制度的核心要素.文章从理论上对现代大学内部制度建设的内涵与环境、学术与效率、变革与适应进行分析,从实践中提出构建制度体系、加强制度创新和传承组织文化对现代大学内部制度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2009(1):26-29, DOI:
    [摘要] (2603) [HTML] (0) [PDF 0.00 Byte] (1116)
    摘要:
    高等教育哲学对高等教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高等教育哲学的学科定位不清,致使人们对高等教育哲学的理解产生困惑.从学科体系的构建和库恩的科学发展阶段观来分析高等教育学科定位,将高等教育哲学定位为前学科的高等教育哲学将有助于高等教育哲学领域的发展.
    2009(1):8-9, DOI:
    [摘要] (3030) [HTML] (0) [PDF 0.00 Byte] (1112)
    摘要:
    至于谈及目前高校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问题,我们还是首先要厘清主流意识形态问题。那么,何谓主流意识形态?学术界对此的一般性理解是:主流意识形态通常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和法律思想、道德、哲学等社会意识形式。它表现为一定社会中所有成员共同具有的认识、思想、信仰、价值等。在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是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反映。
    2009(1):23-25, DOI:
    [摘要] (2457) [HTML] (0) [PDF 0.00 Byte] (1109)
    摘要:
    学科问题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但是学科的定义却众说纷纭.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文章认为,学科有三个内涵:知识分支和教学科目;知识生产与传播的学术组织;知识和知识者遵循的制度性机制.学科的基本要素是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这三者展开的物理空间是学术组织.学科的基本特征是知识性、规约性和开放性等.国内外对于学科问题的研究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了我们对学科的认识.
    2009(1):13-17, DOI:
    [摘要] (2013) [HTML] (0) [PDF 0.00 Byte] (1100)
    摘要: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存在的无序现象与区域高等教育子系统的有序现象有关.区域高等教育子系统的有序集中体现在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所建立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类型结构齐全的区域高等教育系统上.建立有序的国家高等教育系统,必须打破目前区域高等教育子系统的有序.区域高等教育的分工与合作是高等教育系统相变的序参量,是建立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高等教育系统的有效措施,是区域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与理性诉求.
    2009(1):6-8, DOI:
    [摘要] (2672) [HTML] (0) [PDF 0.00 Byte] (1096)
    摘要:
    近年来,高校已经成为各种思想文化汇集的主阵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各种非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争鸣中科学地引导青年学生。由于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等问题,就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课题。高校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是个系统工程,需要一个科学的体系来规范。为配合黑龙江省高教强省战略的实施,本刊组织了教育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地研究中心的部分专家学者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问题进行了一次研讨,现以笔谈的形式刊发,以飨读者。
    2009(1):48-50, DOI:
    [摘要] (2133) [HTML] (0) [PDF 0.00 Byte] (1090)
    摘要:
    面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和知识经济的背景,大学亟待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学的决策者应树立"经营大学"的理念,制定科学的经营战略,充分整合内部资源;树立竞争意识,提高经营效益;突出办学特色,拓宽筹资渠道;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有效地建立起现代大学经营模式.
    2009(1):59-61, DOI:
    [摘要] (2214) [HTML] (0) [PDF 0.00 Byte] (1087)
    摘要:
    教育实习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教育实习基地的规范化建设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教师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与基础教育双向互动的需要.由于当前一些新建本科院校的招生规模扩大,使得教育实习基地建设问题受到影响,教育实习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文章就当前新建本科院校的教育实习基地建设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达到实习学校、实习生、高校共赢的目的.
    2009(1):40-42, DOI:
    [摘要] (2422) [HTML] (0) [PDF 0.00 Byte] (1085)
    摘要:
    "行为引导"模式的研究是法学高等教育的"必修课".面对接受法学高等教育的对象多元化的特点,人本主义理论提供了注重学生个性分析的"行为引导"模式设计;面对法学高等教育力求培养学生应变能力的特点,行为主义理论提供了设定反应条件、激发学生快速反应的"行为引导"模式设计.在人本主义与行为主义理论的启迪下,"行为引导"的适当模式既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分析,又要注重学生应变能力的提高.法学课堂上的"阅读理解"与"命题讨论"是"行为引导"适当模式的两种具体形式.
    2009(1):30-33, DOI:
    [摘要] (2264) [HTML] (0) [PDF 0.00 Byte] (1080)
    摘要:
    深层对话的促成有赖三个时机:个人的批判分析与自我反思、由学术会议所引发的社会讨论、对学术会议中研究报告的再研究以获得心得.在这些时机中,由于参与课程研究的学者得以暂时远离熟悉的本土情境和规范,可以像个陌生人一样去质疑、评论本国和他国的课程事件与问题.因此,课程研究的国际化可以创造超越国家的课程对话空间,并引发知识上的突破.
    2009(1):9-10, DOI:
    [摘要] (2449) [HTML] (0) [PDF 0.00 Byte] (1073)
    摘要:
    高校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自身特性在于高校学生的这个主体特性。一般说来,意识形态本身都有其相对独立性和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一种意识形态代表社会发展要求.并以一种新的独立的思想体系出现在思想政治舞台上时,那些旧的或落后的甚至反对的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必然要对新的刚刚出现的思想观念进行攻击、批判和责难。然而,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的先进的意识形态不仅不会屈服于这种攻击,
    2009(1):56-58, DOI:
    [摘要] (2173) [HTML] (0) [PDF 0.00 Byte] (1068)
    摘要:
    为了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效率,文章基于管理学、心理学的角度着重探讨了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中的权变管理问题,分析了权变理论的基本内涵和高校教学管理中运用权变理论的必然性和可行性,提出了以权变管理为主的个性化专业课程体系、教学质量奖惩、组织文化氛围,并进一步分析了权变管理和刚性管理、权变管理的动力、权变管理的成本等实施权变理论面临的几个问题.
    2009(1):54-55, DOI:
    [摘要] (2071) [HTML] (0) [PDF 0.00 Byte] (1068)
    摘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为我国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受自身独立研发能力的限制,提高地方经济发展自主创新能力,企业需要高校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文章从区域高校科研工作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的角度出发,时区域高校科研工作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策略进行了分析.
    2009(1):18-22, DOI:
    [摘要] (2903) [HTML] (0) [PDF 0.00 Byte] (1064)
    摘要:
    研究型大学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需要,在不断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形成的一类大学形态,在培养科技精英、促进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国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我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科技大国",从"高等教育大国"走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选择.探索研究型大学的内涵与基本属性,确立研究型大学的宏观定位及价值取向,对引导我国大学的分类建设与发展,意义重大.

微信公众号

网站二维码

您是第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黑龙江高教研究编辑部    
主办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省高教学会
     地址:哈尔滨市利民经济开发区师大南路1号       邮编:150025      电话 :0451-88060218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