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1-9.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4.02.006
摘要:时代的变迁不仅影响着高等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也重构了高等教育合法存在的哲学基础。以约翰·S·布鲁贝克为起点,为知求知的认识论、为世求知的政治论与入世求知的实用主义认识论为普及高等教育合法性哲学奠定了重要的历史基础。这三种论调都以高深学问为原点,并受特定理性指引。后现代主义思潮对西方高等教育合法性哲学“理性三论”的“反理性压制”批判打开了普及高等教育合法性哲学的再讨论空间。在百家争鸣中,中国经由马克思主义启蒙,依循具体国情、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脉络,从以知渡世的实用主义政治论走向基于共同善而探究高深学问的共益论哲学,为普及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共同体社会缔结教育契约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024(2):10-17.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4.02.004
摘要:在数智化时代,“智能、互联、实时”的数智技术驱动新的社会经济变革,重塑了教育生态。数智技术在助力高校治理现代化的同时,其信息传播速便化、技术迭代加速化、知识主体多元化和认知场景拟态化等特性,也带来了学校治理“形态易变性、要素不确定性、关系复杂性、边界模糊性”等问题,对校长的敏捷觉察能力、超越创新能力、整合协同能力、边界管理能力提出了新挑战。校长亟须转变认知结构,跳出牛顿经典哲学世界观影响下机械还原、理性主义的传统原子型领导范式,践行一种新的领导范式,提升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基于量子哲学世界观的量子型领导关注人在关系建构中的主体地位,注重价值引领,观照个体价值体验和潜能开发,具有“敏捷性、创新性、包容性、灵活性”等多态特征,契合数智化时代校长领导范式转型需求。基于帕森斯个体单元行动要素框架,校长可从心灵觉醒、思维转变、组织赋能、场域实践等四个维度开展行动,即通过“拥抱变化,唤醒量子自我”“重塑认知,培养量子思维”“打破边界,构建量子组织”“链接成员,提升量子领导力”,成为量子型领导。
2024(2):18-26.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4.02.009
摘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全球化理念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高等教育作为文化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议题。阿帕杜莱的文化全球化理论为通过机构和学生流动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奠定了良好的解释路径。OECD 作为三大政府间的重要国际性组织,在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OECD 通过设立专职研究机构,采用了四种不同但并非相互排斥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政策取向,以促进和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同时,OECD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政策重心体现在了关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公平、追求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品质、强调高等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等三个方面。为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良性发展,需要厘清 OECD 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部关系,转变留学生的输入输出比例; 关注 OECD 政策取向,实现不依赖人员流动的教育资源国际化配置; 结合 OECD 政策重心,通过区域性一体化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
2024(2):27-31.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4.02.001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格局逐步形成且地位日益凸显,成为当代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的核心课题。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劳动教育的目标定位是在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基础上培养“高尚品格的人”、“时代发展中的人”与“全面发展的人”。因此,为了顺利推进劳动教育实践,应基于多维关系与视角综合施策,重点从推动主体间合作互补、建立“科学、综合、开放”的课程体系、确立专业支撑与条件保障、推进产学研融合等四个层面建立多维融合的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体系,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高层次人才。
2024(2):32-39.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4.02.005
摘要: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校招生是新高考改革的重要内容,然而除了部分试点高校对综合评价招生进行积极探索以外,在高校大规模招生中尚未有效应用,影响到新高考改革的整体成效。从高校主体视角看,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校大规模招生中的应用困境主要表现为“不能用”“不愿用”“不会用”“不敢用”的“四大困境”。实现高校在大规模招生中对综合素质评价“能用”“愿用”“会用”“敢用”,需要提升综合素质评价质量,扩大综合素质评价使用空间; 树立正确的招生理念,控制招生录取工作成本; 加强相关研究与探索,提升高校招生能力; 加快构建社会诚信体系,提供包容的改革环境。
2024(2):40-46.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4.02.008
摘要:高校科学研究作为重要的知识创新活动,受到知识生产模式现代转型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知识生产模式的现代转型及其复杂样态投射到高校科研评价制度中,体现为学科、情景化、社会化、市场化等多重话语与逻辑的交织。高校科研评价须充分考虑大学学术的特殊性与知识生产的复杂性,超越单一视角,形成系统思维,在时间、技术、制度、价值等多维逻辑中探索变革路径。
2024(2):47-53.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4.02.003
摘要:截至目前,“非升即走”制度在我国高校已历经试点探索、制度准备、多元实践等三个发展阶段。其从试点探索到多元实践是在政治逻辑、市场逻辑和学术评价逻辑多重作用下逐步调适推进的。不可否认,“非升即走”制度在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其引发的人事争议难以通过法律途径予以有效解决、容易诱发科研产出的功利化倾向、尚未构建起关于教师流动的配套支持措施等困境和问题。为优化“非升即走”制度,切实保障教师权益,需建立健全岗位聘任制法律法规; 确立基于岗位聘任的用人制度,全面推行“预聘”和“长聘”结合的聘任体系; 进一步探索与“非升即走”制度相配套的教师流动机制。
2024(2):54-60.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4.02.002
摘要:院系治理是大学治理能否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在协调党政关系主基调下,我国高校院系治理大致历经了“探索初创期”、“调适定型期”和“提质增效期”等三个演进阶段。当前,我国院系治理面临领导体制不健全、制度体系不完备、运行机制不通畅、治理主体权责失衡、党组织功能“悬浮化”等瓶颈和困境。推动院系治理现代化,应在遮蔽与澄清、守正与创新的动态调适中科学规避“制度移植陷阱”,创造性地推进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向院系层面的制度移植。在实践中,明晰院系党政共同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完善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构建党政学协商共治模式、充分发挥党组织功能作用,是加快推进院系治理现代化的应然路径。
2024(2):61-66.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4.02.013
摘要:场域视角是观察高校治理的重要“窗口”。现有研究仅限于社会场域表层意义下的隐喻和“嫁接”,缺乏更深层级的理论结构探析和演化探究。基于场域-惯习理论,通过理论探析构建了数字经济条件下大学治理场域的结构体系,阐释了数字经济影响下大学发展背后场域演化的底层逻辑。研究发现,大学治理框架由创新资本场域、组织能量场域、数字场域和高层治理者能力场域等四个元场域组成。四个元场域相互有机作用,作为整体呈现出“资本供给矛盾-惯习转变-资本积累及优化配置-矛盾解决-场域演化-大学发展”的链式逻辑演化机理。
2024(2):67-75.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4.02.022
摘要:研究基于新地理经济学,利用我国 31 个省份 2009—2020 年的面板数据,通过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高等教育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我国高等教育集聚与经济发展均呈现出由东向西逐渐减弱的分布特征; 高等教育集聚对本地区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空间溢出效应显著; 与人力资本的交互项不显著; 与科技研发的交互项对本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空间溢出效应均不显著; 人力资本与科技研发对高等教育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联合调节作用显著,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此,不仅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重视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还要聚焦人才培养、引进、科技研发,实现人力资本与科技研发的有效结合,发挥高等教育的经济增长效应。
2024(2):76-83.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4.02.011
摘要:高等教育投资收益归属背后隐藏着一个非正式契约安排,受教育者以其应分配的社会收益与公共主体应分配的直接经济收益交换,直接经济收益最终全部由私人独占,私人投资收益通过交换得以放大。这一交换机制由高等教育收益的特殊性决定,并通过信号传递机制、博弈机制、激励与惩罚机制进行事后修正。公平的教育培养成本分担体系、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有序竞争以及依据办学水平收费对高等教育私人收益率的稳定和均衡至关重要,是非正式契约安排长期存续和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2024(2):84-89.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4.02.007
摘要:高校教学评价是高校评判教学工作、回归教学本位、深化教学改革和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在数智时代,高校教学评价体系面临“师-生”“校-社”“教-创”“学-用”等四个维度的拓展。运用共生理论的最优评价标准进行审视发现,高校教学评价体系存在教学主体缺位、教学功能异化、教学关系非对称性与教学效果非互惠性的现实困境。由此,高校教学评价体系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为: 建立数智型教学评价制度,抬升弱势教学主体评价; 塑造高质量的教学评价观,发挥教学评价的数智功能; 推动教学评价管理数智化,拓宽多元主体互评渠道; 构建并喻文化的互惠模型,实现高质量的教智融合评价。
2024(2):90-95.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4.02.010
摘要:抗疫精神为培育医学生理想信念、爱国情怀、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提供了深厚的精神滋养和现实契机。将抗疫精神融入医学生人文教育是培养新时代“五术”医学人才、提升医学生人文教育实效性、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现实需要。医学院校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抗疫精神全方位融入医学生培养全过程,坚持以特色课程整合人文教育资源、以特色活动统领人文教育体系、以特色环境激活人文教育生态,努力培养有情怀、有温度、有担当以及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民健康守护者。
2024(2):96-103.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4.02.017
摘要:马来西亚作为跨国高等教育输入国的典型代表,已从单向输入迈向输入与输出双向互动发展。这是马来西亚政府和高校共同战略选择和积极行动的结果。马来西亚政府以建设“世界高等教育中心”为目标,通过宏观战略规划、法律制定与完善、资格框架建设对双向互动发展予以指导和保障。高校积极采取国际化战略行动推动跨国高等教育转型发展。以林国荣创意科技大学为例,通过战略导向、战略目标、发展策略、战略执行和战略强化进行双向互动发展。当然,马来西亚跨国高等教育也受到政治因素的负面影响、高校“走出去”风险及投资回报等挑战。马来西亚政府与高校协同,持续增强内生驱动力已成为未来跨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024(2):104-110.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4.02.018
摘要:印度理工学院被誉为印度“科学皇冠上的瑰宝”,是印度科技人才的“生产基地”。印度理工学院取得优异成绩的主要原因是敢于打破各种“边界”,为自身发展创设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从多学科融合来看,设置研究中心,搭建交流平台; 设跨学科课程,破除课程壁垒; 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实用人才。从产学研融合来看,致力于科技进步的战略协同、加速技术转移的知识协同、注重交互融合的组织协同,使得印度理工学院的发展获得了来自企业等外部机构的支持。从自组织融合来看,赋予学院以自治权、搭建三级治理结构给予印度理工学院充足的发展空间。从国际交流融合来看,借助国际援助力量办学、广泛开展师生国际交流拓宽了印度理工学院的国际视野。
2024(2):111-116.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4.02.014
摘要:自信自强精神是重大科技项目团队持续产出重大原创科学思想和科技成果的强大驱动力,其内涵结构包括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坚忍不拔的进取精神、互惠共赢的合作精神、勇担大任的担当精神以及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它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滋养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于建党百年的科技思想,洞见于国内外科技发展大势,聚焦于重大科技项目团队建设。建议从坚持党的领导、健全提升机制、优化外部环境以及加强团队教育等四个层面着手,不断提升重大科技项目团队的自信自强精神。
2024(2):117-123.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4.02.012
摘要:思政课是提升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有效满足精神需求的主渠道。马克思需要理论从何以存在、内在契合和基本方向等三个维度提供了民族院校思政课建设的价值场域。以马克思需要理论审思民族院校思政课的建设困境,存在民族院校思政课教学方法亟待改革、民族院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仍需革新、民族院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缺乏张力、民族院校思政课课程体系欠缺特色等问题。以马克思需要理论观照民族院校思政课建设的现实路径,通过改善思政课教学方法、整合思政课内容、创新思政课话语体系、完善思政课程体系,从而满足民族院校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2024(2):124-129.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4.02.015
摘要:在构建新师范教育体系背景下,亟须以实践取向引领师范生培养模式整体变革。为扭转既有研究“虚无化”“经验化”“理论化”的缺陷,秉持新马克思主义者列斐伏尔的空间哲学理论,用社会关系再生产机制的第三空间路径解读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生产过程,表现为交互主体性在一体化时空场域通过对话交往的关系行动,是师范生个体与他者交互调适以寻求“个体我”与“社会我”协调统一的社会化程序。怎样系统推动关系性生产的第三空间路径优化,需要从明确实践理性导向融合师范性与学术性争议、强调实践素养贯穿师范生培养质量标准、突显时空一体建构校地协同机制、重视课堂中心的课程教学联动变革以及营造关系循环互动的知识生产文化等方面推动师范教育培养范式转型。
2024(2):130-136.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4.02.016
摘要:学业表现是评价师范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探讨师范生优秀学业表现生成的内在机理对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通过扎根理论分析发现,学业目标计划与牵引是地方院校师范生优秀学业表现生成的“灯塔”与动力源,决定学习韧性; 立志个人力与场域力是驱使师范生确立学业目标的关键因素; 学习体验与自我认知让学生选择挑战性或者量力性学业目标; 学习韧性、调适与支持策略是优秀学业表现生成的前提和保障; 学业表现、调适与支持策略、学习体验与自我认知能够调节学习韧性,与其存在交互关系,学业表现反作用于学习体验与自我认知。为此,应通过完善“三全育人”体系增强师范生“立志”教育效能; 以“分布式教育”强化教师职业信念与师范专业认同; 创设多元发展平台延展师范生兴趣与能力认知空间; 建构分类评价体系提升师范生获得感与学习效能感; 采取学业援助与个性化指导提升师范生学习策略水平。
2024(2):137-142.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4.02.019
摘要:作为国家法律、政策的重要安排,举办本科职业教育成为应用型高校发展的新方向。基于新制度主义的理论分析框架,应用型高校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的制度化建设存在合法性危机、路径依赖的束缚、因利益冲突导致行为主体动力不足等问题。制度化建设策略包括: 创设制度环境,解除合法性危机; 减少历史阻力,突破路径依赖; 协调利益冲突,激发主体动力。
2024(2):143-148.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4.02.020
摘要:高职教育发展呈现出鲜明的项目推动模式,项目成为政府落实国家办学意志的主要政策工具,获取项目成为高职院校在高职教育场域内获得阶层跃升的重要“砝码”,院校之间围绕项目获取展开了较为激烈的锦标赛竞争。项目锦标赛形塑了学校内部场域生态,学校在组织运行模式上愈发倚重“专断权力”在项目获取上的重要作用,以项目获取为目标的“战时”管理模式常态化运行,以项目成果为导向的压力型绩效考核体系普遍确立。在新的场域游戏规则支配下,意外造成基层专业教学组织地位虚化、功能弱化,学校内部院系、专业以及教师之间在激烈的竞争中内卷分化。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现必须重塑人才培养质量观,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构建指向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常态化职业教育治理机制,确立专业权威在组织运行中的重要地位。
2024(2):149-153.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4.02.023
摘要: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新兴信息技术为高校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众包是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一种有效机制,将众包理念与教育活动相结合,提出基于数字化平台的众包教学方法,以辅助高校课堂教学、提升高校教学质量和智慧教育水平。众包教学充分汇聚学生的智慧和力量,有助于促进高校学生参与,提升互动教学质量; 丰富高校教学资源,创新线上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反思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综合发展。众包教学的实现路径要求构建“双循环”的众包教学互动关系,打造“多向度”的众包教学激励机制,搭建“一体化”的众包教学数字化平台。
2024(2):154-160.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4.02.021
摘要:教育数字化变革对高校辅导员的数字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高校辅导员在数字化意识的主动性、数字化应用的时代性、专业发展的体系性上仍存在不足。基于职业特性中的政治性、双重性、成长性,高校辅导员数字素养的培育对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目标的推进具有关键性与必然性意义。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思想引领,加强以文件内容转化应用为焦点的政策赋能,激发以内外联动为合力的学习驱动,健全以系统化、法制化为目标的机制保障,有效提升辅导员数字素养,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