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二十大专栏·教师教育专题
    • 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教师教育:逻辑、功能与模式

      2023(4):1-7.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3.04.013

      摘要 (31) HTML (0) PDF 1.38 M (2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教育家精神是教师职业精神的凝练与升华,是培育“大国良师”和落实国家强师战略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引导力量。教育家精神蕴含了教育家服务家国的教育使命、仁爱高尚的教育情怀、树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变革创新的教育行动,具有理想性、国家性和人民性特质。 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教师教育全过程遵循情感逻辑、实践逻辑和知识逻辑,具有强化未来教师立德树人能力、助力教育家型教师培养、增强未来教师多维领导力等多重功能。 立足教育家精神融入的逻辑与功能等,有必要从目标、动力、内容和载体等多个维度尝试构建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教师教育的可能模式。

    • 教师教育学建设的逻辑进向: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及话语体系的三维构建

      2023(4):8-16.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3.04.007

      摘要 (5) HTML (0) PDF 1.47 M (2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大力振兴“新文科”的背景下,党的二十大再次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等三个方面对加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要求。 这一政策精神对于作为典型的社会科学的教师教育学来讲,具有非常重要的指示意义。 我们必须从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的宏观逻辑下去审视与把握教师教育学的发展,以便获得有关社会—教育—人的整体性认知。 学科体系规定了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构建的视角、方向与内容。 在中国的学术环境中,教师教育学学科体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学术知识体系与学科制度体系的构建,二者相互融合、相互统一;学术体系则是一门学科成熟度的标志,它是学科体系与话语体系内在的集中表达与外在的实力支撑。 具体而言,教师教育学学术体系是由思想体系、概念体系以及方法体系相互交织建构的多维性存在;话语体系是联结学科体系之网的纽结,同时也是体现、表达、传播学术体系的一种方式。 教师教育学的话语体系作为教师教育学理论与思想外化于语言文字的一种表征方式,必须遵循民族性、公共性、历时性的构建原则。

    • 厚育大国良师:文化理性映照下高师院校的价值坚守

      2023(4):17-22.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3.04.010

      摘要 (3) HTML (0) PDF 1.35 M (1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回归文化理性重新审视高师院校厚育大国良师,是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课题。 高师院校厚育大国良师的文化理性具体表现为彰显志业精神的制度理性、传承师道文化的主体理性、担当育师使命的价值理性与立足高质量培养的发展理性。 然而高师院校在教师教育实践中出现了文化理性缺位的现象:人文精神的遮蔽造成制度理性的迷失;文化意识的游离诱发主体理性的消解;唯工具论的膨胀引发价值理性的剥落;教育理念的动摇导致发展理性的震荡。明乎此,高师院校回归文化理性需陶筑精神家园,觉知制度理性;善待师道传统,重建主体理性;注重生命意义,塑造价值理性;固着自身理念,铸牢发展理性。

    • 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师范院校助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2023(4):23-28.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3.04.011

      摘要 (16) HTML (0) PDF 1.35 M (2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进入新时代,乡村振兴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的重要议题。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振兴的重要支撑作用,而本土人才大量流失、乡土文化认同危机的存在已然成为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呼吁着当代乡村教育的更高质量发展,如何助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问题的关键。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共同体发展理论为地方师范院校助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逻辑。 聚焦乡村教育现实需求,明确新发展理念,促进乡村教育内涵式创新发展;提炼乡村师范教育特色,丰富新课程体系,挖掘乡村教育在地化课程资源;构建区域内与地区间两个循环,形成新发展格局,联动多元师资培育力量共发展,则是地方师范院校助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可能的实践路径。

    •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高师院校通识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2023(4):29-33.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3.04.005

      摘要 (7) HTML (0) PDF 1.31 M (2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育人价值,但高师院校通识课程体系建设实践在通识课程理念认知、通识课程体系规划、通识课程管理机制、通识课程师资素养、通识课程评价考核等方面仍存在困境,制约了通识课程的高质量发展,进而不利于我国当前教育高质量发展下高素质教师培养战略的实现。 为此,提出应从三个方面对高师院校通识课程建设进行价值定位,即科学定位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地位与关系、突出强调通识课程体系的师范性以及积极回应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要求。 并在此基础上,针对高师院校通识课程体系建设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

    • >博士论坛
    • 地方高师院校课程文化的“ 在地性” 追求1,2 1

      2023(4):34-38.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3.04.021

      摘要 (5) HTML (0) PDF 1.32 M (1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地性”通过课程在高校与地方之间进行双向流动与转化,逐步形成有地方特色并获得地方高度认同的课程文化,促进高校与地方的共同发展。 人才培养目标同质化、课程设置缺乏地域特色、乡土情怀缺失等导致地方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固化,制约了“接地气”的人才培养。 地方高师院校的办学定位决定了其课程文化的“在地性”,“接地气”课程文化追求与地方形成了共生模式,在地化教育为地方提供了“贴地式”的人才培养,因而课程文化“在地性”追求成为地方高师院校的必然选择。 地方高师院校课程文化“在地性”追求的实现路径是:立足本土,继承与发扬地域文化,培养具有乡土情怀的教师;文化扎根,自觉践行文化自觉,构建文化落地的课程体系;生命在场,贴地行走的“课程扶志”,实现乡土教育理想。

    •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的大学课程质量:内涵、特征与实现路径

      2023(4):39-44.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3.04.015

      摘要 (5) HTML (0) PDF 1.35 M (2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课程是大学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育人成效。 “金课”“一流课程”意味着建设高质量的大学课程,建设高质量 的大学课程应基于对课程质量内涵与特征的深刻理解与把握。 大学课程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组成,是动静结合的有机整体,兼顾内适应性与外适应性,兼具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特征。 在高质量发展视域下,通过重塑以课程为核心的高等教育改革推动体系,构建以课程为中心的闭环运行保障体系,为建设高质量大学课程提供政策、组织、系统和机制支撑。

    • >高等教育理论
    •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评价制度改革的历史演进及逻辑理路

      2023(4):45-50.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3.04.003

      摘要 (8) HTML (0) PDF 1.36 M (2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等教育评估是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评价制度改革经历了停滞、恢复、探索、全面发展以及创新发展等五个阶段,表现出“五维转向”的逻辑理路:评价主体由一元主导转向多元参与;评价价值取向由鉴定甄选转向导向激励;评价指标体系由单一化外在指标转向分类化内涵式发展;评价结果运用由“鉴定达标—奖惩并用”转向“诊断问题—持续改进”;评价话语体系由移植依附转向特色创新。

    • 大学范式变革下行业特色高校转型发展研究

      2023(4):51-57.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3.04.026

      摘要 (4) HTML (0) PDF 1.39 M (2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知识生产方式演变、学术内涵式发展、社会进步需要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传统的大学分类体系已不能适应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新型大学范式越来越受到关注。 基于对行业特色大学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有必要对应用研究型的大学范式进行深入剖析,重点解决对其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对其层级界定不明确以及对其内涵理解不透彻等问题,从而将其视为行业特色大学转型发展的可选方向。 在转型过程中,应秉承坚守行业特色、争创多元一流的总体思路,遵循应用导向的跨学科知识生产模式,以培养具有应用研究和知识转化能力的行业领军人才为核心,以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重点,致力于解决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并具体从明确办学定位、强化学科引领、扎根应用属性、提升服务效能等维度稳妥推进。

    • >大学治理
    • 地方一流大学建设的行动依据及实践路径

      2023(4):58-62.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3.04.009

      摘要 (3) HTML (0) PDF 1.32 M (2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推进地方一流大学建设,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总体发展水平的客观需要。 要从国家重点建设高校发展历程、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历史方位和地方高校办学历史传统等三个方面把握地方一流大学建设的事实依据,诠释地方一流大学建设的理论依据(学术逻辑、社会逻辑和政治逻辑)。 为此,就要坚持党委领导,做好顶层设计;坚持改革创新,激发办学活力;坚持自立自强,积极对标建设;坚持特色发展,建强优势学科;坚持引育并重,实施人才强校;坚持需求导向,培育一流人才,走好建设地方一流大学的实践路径。

    • 模仿与超越: 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路径反思

      2023(4):63-68.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3.04.006

      摘要 (5) HTML (0) PDF 1.36 M (2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世界一流大学形成的国际经验和历史实践表明,一流大学的孕育生成是一个不断超越并持续作出卓越贡献的渐进过程。 在当下我国急切建设一流大学的背景下,存在盲目效仿西方现成模式、过分迷恋指标化建设等倾向,如学科建设唯 ESI化、拔尖人才过度依赖引进、大学管理的制度崇拜。 因此,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需要对标国家“破五唯”新要求,标本兼治,超越指标化发展陷阱,重视基础学科突破,强化领军人才本土化培养,提升大学学术综合治理能力。

    • >国外高等教育
    • 澳大利亚一流大学国际人才引进的经验与启示

      2023(4):69-75.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3.04.019

      摘要 (10) HTML (0) PDF 1.40 M (2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澳大利亚“八校联盟”高校通过实施顶尖国际人才的“持续性”引进策略、急需紧缺国际人才的“靶向性”引进策略、优秀外籍博士后人才的“储备性”引进策略,积极延揽了一批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国际人才。 为提升战略执行的有效性,“八校联盟”高校还从国际人才引进工作的特性出发,将引才工作视为人才发现、人才获得和人才留用的过程,并基于这一链条积极创新保障性制度、发展性制度及服务性制度,建立了国际人才需求预测机制、国际人才科研支持机制、国际人才跨国安置和服务机制。 借鉴“八校联盟”高校的实践经验,我国大学应通过构建国际人才需求预测机制、优化国际人才引进计划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国际人才融入和服务机制等举措促进国际人才引进成效不断提升。

    • 近二十年国外学生评教研究的现状与启示

      2023(4):76-82.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3.04.023

      摘要 (17) HTML (0) PDF 1.47 M (1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学生评教既是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改进教学服务与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一直以来都是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 文章运用文献计量分析软件对科学引文核心合集数据库中2000 - 2020 年与学生评教相关的351篇文献进行梳理,整理出评教关键词时区突现图和发文量的时间趋势图,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国外学生评教的发展趋势。 从研究内容看,国外主要围绕学生评教的信效度及影响因素、学生评教的使用及面临的挑战等问题开展研究。 影响学生评教信效度的因素除了评教工具以外,还可以分为教师层面、学生层面、课程层面和工具层面等诸多方面。 学生评教面临的挑战主要是评教的技术主义、功利主义等。 基于分析,提出学生评教改进的三点建议:明确学生评教功能定位,注重教学质量的诊断与改进;规范学生评教程序,充分调动学生参评积极性;倡导开放包容的评教文化,切实关照多元利益诉求。

    • >教师教育
    • 高校教师师德评价制度的文本检视、困境反思及改进路径1 1 2

      2023(4):83-89.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3.04.025

      摘要 (4) HTML (0) PDF 1.47 M (2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师德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完善高校师德评价制度是规范教师师德发展的重要环节。 通过选取“双一流”高校的相关师德评价制度文本,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结果运用等四个方面进行探析,研究发现当前的师德评价制度存在评价主体部门单一、评价内容过于模糊、评价方式机械传统和评价结果运用笼统等问题。 基于此,高校师德评价制度的完善就需要多主体部门有效协同,营造联动评价环境;评价坚守法律底线,实现内容分层分类;评价彰显程序正义,规范多元评价方式;注重评价结果运用,构建多层结果分类。

    • 新加坡研究型大学教师评价的关键特征与实践启示1 2

      2023(4):90-95.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3.04.002

      摘要 (22) HTML (0) PDF 1.35 M (2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的教师评价文本,分析其指标体系的关键特征。 其在教学评价方面,创造性地引入教学学术理念;在研究评价方面,注重学术影响力的多渠道扩散;在服务评价方面,关注教师社会活动的边界拓展。基于此,我国研究型高校的教师评价应将教学学术理念嵌入教师的教学评价、研究评价应重视学术影响力及其扩散表现、服务评价应遵循专业化和强辐射的原则。

    • >研究生教育
    • 交往行为理论视域下导生关系机理、困境与改善

      2023(4):96-100.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3.04.012

      摘要 (8) HTML (0) PDF 1.34 M (1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导师和研究生关系影响着研究生教育培养的质量,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关切。 运用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构建涵盖主体、语言、境域等要素的导生交往机理模型,审视当下研究生与导师之间众多关系现实,可以发现:在权力势差全程化、情感交流单一化、代际特征扩大化和价值取向产品化等四类异化现象中,导生关系依次呈现出交往间性受限、交往动力不足、交往意愿降低和交往目的趋利等四重交往困境。 构建平等双向、和谐共生的理想导生关系,需要从主体间性、情感共鸣、话语情境和制度环境出发加强改善。

    • 博士生中期考核改革的理论逻辑、实践困境及变革路径

      2023(4):101-107.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3.04.014

      摘要 (12) HTML (0) PDF 1.48 M (1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期考核是内嵌于博士生培养过程中的关键一环,其本质是一项学术评价活动,而非简单的教学管理活动,但在实践中,我国高校博士生中期考核存在走过场或假考核等问题。 因此,基于学术共同体视角重新理解博士生中期考核的学术共同体的权力运作逻辑、评价内容的知识生产规律的分类管理逻辑和评价过程的程序公正逻辑,对于推动博士生中期考核变革具有重要意义。结合96所“双一流”高校的政策文本发现,博士生中期考核政策存在不同主体权力边界不清晰、缺乏对知识生产分类管理规律的尊重以及基于程序公正的制度性规范不完善等问题。为进一步推进博士生中期考核政策变革,需“基于同行评议的自主性,健全学术与行政相分离的评价机制”“基于知识创新生产规律,优化中期考核分类评价标准”“基于程序公正逻辑,完善监督配套机制”。

    • >心理发展与教育
    • 网络自我表露对大学生群体性孤独的影响:线上积极反馈的中介作用1 1,2 1

      2023(4):108-114.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3.04.008

      摘要 (16) HTML (0) PDF 1.48 M (2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网络时代,大学生的群体性孤独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基于社会支持理论和符号互动理论,对950名大学生进行实证研究,使用 SPPS 和 AMOS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大学生网络自我表露、线上积极反馈、群体性孤独等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网络自我表露在年级、专业类型和家庭经济状况上存在差异,线上积极反馈在年级、专业类型、生源地和家庭经济状况上存在差异,群体性孤独在各人口学变量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2)网络自我表露与群体性孤独呈正相关,积极网络自我表露与线上积极反馈呈正相关,线上积极反馈与群体性孤独呈负相关;(3)线上积极反馈在网络自我表露与群体性孤独中存在中介效应。

    •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未来时间洞察力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1 2

      2023(4):115-120.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3.04.022

      摘要 (5) HTML (0) PDF 1.53 M (2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文章旨在分析社会支持和网络自我控制在未来时间洞察力与大学生网络成瘾间的中介作用。 采用随机取样法对黑龙江四所高校的531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使用的问卷包括一般未来时间洞察力量表、大学生网络使用自我控制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网络成瘾诊断问卷。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未来时间洞察力与社会支持和网络自我控制呈显著正相关、与网络成瘾呈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和网络自我控制分别与网络成瘾呈显著负相关;多重中介分析结果表明,社会支持和网络自我控制分别在未来时间洞察力与网络成瘾关系间起中介作用。 未来时间洞察力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大学生网络成瘾,还可以通过社会支持和网络自我控制间接影响。

    • >思想政治教育
    • 元宇宙思政课教学系统:理论框架与实践展望

      2023(4):121-127.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3.04.004

      摘要 (9) HTML (0) PDF 1.50 M (1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元宇宙思政课教学系统是基于学生认知和发展规律而构建的虚实世界深度融合的外部环境,旨在满足“Z 世代”追求数字生活的体验,引领思政课教学范式更新,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时代感、吸引力和实效性。 元宇宙思政课教学系统由原理层、核心层、交互层、应用层组成,从打造服务于思政课教学的 AI 数字人,构建元宇宙思政课“教”“学”体系,创作基于思政元素的数字教学载体,建设超越自然地理或历史的虚拟学习空间,营造向学习范式转型的“大思政课”教学生态环境等方面搭建理论框架。 展望元宇宙思政课教学系统的未来,应进一步破除已有认识盲点,聚焦从元宇宙思政课教学系统的数字文明体系建设、价值重估与秩序重建、技术可行性和应用合理性等进行阐述和论证,实现思政课教学系统的认知和实践转向。

    • 高校思政课应对“ 微” 文化整合与颠覆的话语转向研究

      2023(4):128-134.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3.04.001

      摘要 (2) HTML (0) PDF 1.39 M (1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微文化是新时代以微媒体技术为载体的大众文化重要传播形态之一,大学生在通过微文化获得即时数字信息和丰富精神体验价值整合的同时,也遭遇着碎片化、去中心化、表象化、娱乐化、市场化等微文化引发的价值颠覆影响。 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的育人功能,真正实现高校思政课以大学生为中心的话语转向,引导大学生坚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意识形态正确导向,在客观认识微文化的整合与反整合、理性判别微文化的颠覆与反颠覆中,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高等职业教育
    • 数字经济下高职“ 大数据 + X”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2023(4):135-140.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3.04.020

      摘要 (7) HTML (0) PDF 1.34 M (2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数字经济飞速发展和职业教育改革双重背景下,大数据广泛应用于不同行业产业或不同场景,对具备大数据技术及多学科交叉能力的创新人才需求日益增加,对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出新挑战。 要求高职院校重新审视“大数据 +X”创新人才培养定位,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对产教融合下的大数据人才培养进行对比分析,从打造人才培养矩阵、弹性课程体系设置、创新教学团队组建、实践教学生态重构等方面研究“大数据 +X”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同时,为确保实践落实,还需革新理念、健全机制,落实“数字赋能”服务计划。

    • 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转型发展的路径探析

      2023(4):141-145.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3.04.024

      摘要 (6) HTML (0) PDF 1.44 M (2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高职院校在2019年要扩招100万,江苏省先后在省内83所高职院校,试点400多个专业,共投放5万余名招生计划。 在高职扩招背景下,面对非传统生源比例进一步增加,高职院校要联合企业,借助于企业资源,通过探索招生方式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管理体制由刚性管理向柔性化管理转变、教学模式由课授制向实操制转变、教学场所由学校向企业共享转变、教学资源由文本型向在线型转变、师资队伍由理论型向实践型转变的有效途径。 面对此次扩招的机遇,高职院校不但要招得来,还要管得了,更要教得好,从而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 >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
    • 习近平关于教师的重要论述对高校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1,2 1 2

      2023(4):146-151.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3.04.017

      摘要 (4) HTML (0) PDF 1.35 M (1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和重视我国教师队伍建设事业,对于教师的作用与价值、好老师应具备的素养与品质、教师的使命与责任等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阐明了其较为系统、具有鲜明观点的教师发展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重要研究成果。 高校师范类专业必须深入理解并认真贯彻习近平关于教师的重要论述的主要思想和精髓,围绕新时代教师职业能力标准,通过准确定位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晰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素质能力、深化师范类专业课程与教学改革、进一步强化师范生实践教学、加强人才培养的支持条件建设等路径,大力推进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培养造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 俄罗斯汉学优秀成果在俄语专业课课程思政中的内容应用分析

      2023(4):152-156.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3.04.018

      摘要 (5) HTML (0) PDF 1.31 M (2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俄罗斯汉学优秀成果在高校俄语专业课课程思政中的内容应用,能够挖掘和激发俄语专业课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利于俄语专业课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帮助俄语专业课以隐性教育方法实现课程思政目标。 高校俄语专业课教学要围绕自身课程思政工作实际需要,有甄别地引入俄罗斯汉学优秀成果,推动俄罗斯汉学优秀成果融入高校俄语专业课教学全过程,提升专业课教师的中俄历史文化知识学习应用能力,以常规教法应用为基础实现高校俄语专业课教学方法创新。

    • 新工科视角下课程思政建设挑战及应对策略

      2023(4):157-160.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3.04.016

      摘要 (34) HTML (0) PDF 1.27 M (2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挑战源于社会变革对人才培养要求的变化,当前建设过程中存在学科专业资源壁垒、融入体系不够完善、课程学习关键期思政教育缺位问题,导致思政教育与社会需求不完全匹配。 深入探析课程思政内涵及建设原则,立足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继承与创新等三个关键点设计课程思政教育机制,并以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导航专业课程为典型案例,重点探讨课程思政建设具体实践路径。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黑龙江高教研究编辑部    
主办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省高教学会
     地址:哈尔滨市利民经济开发区师大南路1号       邮编:150025      电话 :0451-88060218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