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特约稿
    • 论“双循环三逻辑”通达化成教学

      2023(1):1-6.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3.01.002

      摘要 (14) HTML (0) PDF 642.43 K (2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双循环三逻辑”通达化成教学是一种揭示知识“内循环”通化为智与“外循环”活化为能的发展轨迹,并融通课程内容呈现的逻辑、学生学习通达的逻辑、施教活动化成的逻辑,从而促进师生教学优效和素养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其模式的建构基于对课堂实践智慧的凝练、信息加工理论的改进和知识管理原理的运用,力求实现贯穿“减负提质增效”思想并具有顺性、适度、低耗、优质、长效等特征的优效教学目标。“双循环三逻辑”通达化成教学模式的构建包括“传道”“授业”“解惑”“修品”的教学目标,基于知识转化(双循环)与课程优化、学习通达、教学化成(三逻辑)的指导思想,“引趣—诱思—互动—通达—化成—相长”的操作程序,与知识、技能、思维和品行相适应的教学方略,稳定多样的师生关系和教学角色,围绕知识之通、技能之达、思维之化、品行之成等方面采用知识性、技术性、表现性和实操性等方式评价。“双循环”揭示知能通达的变化轨迹,“三逻辑”说明教化育成的前提条件。

    • >博士论坛
    • 问责时代的教师教育: 兴起、危机与突破

      2023(1):7-13.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3.01.001

      摘要 (16) HTML (0) PDF 267.84 K (2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全球教育治理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际大规模测验结果与研究表明,教师质量既是影响学生学校表现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当前,随着知识经济的全球挑战、教师教育的平庸表现以及教师教育研究的知识陷阱,展开教师教育问责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改善教师质量的有力政策工具与补救措施。已有研究表明,教师教育问责的改革不仅没有带来实质性的进步,而且导致了宏观层面上教师教育政策的同质化、中观研究的工具化以及教师微观发展上的技术化。从而,在不损害教师专业精神发展和研究自治的情况下加强教师质量管理和扩大教师教育政策空间成为一种可能的突破方向:一是在政策话语上进行基于国家教师教育现实的情境构建;二是在研究证据方面构建开放的立体方法论;三是在教师专业文化上形成自下而上的内部问责。

    • 生态承载力视角下中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规模扩张的问题及对策

      2023(1):14-21.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3.01.006

      摘要 (5) HTML (0) PDF 705.70 K (2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应基于高等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它不仅取决于系统内部原有的资源、制度和结构基础,还依赖系统外部的资源输入。在普及化进程中,我国高等教育存在规模超额增长、生源质量降低、办学资源不足等问题,本质上是因为高等教育规模决策科学性不足、规模控制机制缺失以及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失调。未来中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推进,应基于高等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进行高等教育规模决策,同时提高高等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

    • >高等教育理论
    • 新时代高校劳动育人生态系统建构理路及治理对策

      2023(1):22-27.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3.01.005

      摘要 (6) HTML (0) PDF 723.84 K (2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锚定新时代劳动形态的变化,构建劳动育人新生态。采用社会系统动力学和系统科学研究方法,研究新时代高校劳动育人生态系统。研究发现,新时代必然劳动向自由劳动过渡的窗口期已经到来,劳动教育应该从必然劳动育人向自由劳动育人转变。重塑高校劳动教育生态需要培育初始劳动的原动力。劳动目标导向、初始劳动信心、劳动人际交往、劳动价值体认有助于形成内驱力。高校目标不清晰,缺乏新思路新招法,校企脱钩、劳育分离,难以形成劳动育人新动能。建议加快完善顶层设计,健全“三全”劳动育人,回归大学办企业;健全考核评价和法律保障制度,肯定劳动成果,提升劳动期望,激发学生内在动力;聚焦与泛化相结合,构建合作共享、自主开放的劳动育人新生态。

    • 沉沦与澄明: 大学教育追求人生意义的使命回归

      2023(1):28-34.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3.01.003

      摘要 (5) HTML (0) PDF 261.80 K (1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人生意义是个体人生对主观自我和客观环境产生的积极影响的统一,具有根本性、必要性、个人性、动态性、发展性等特点。从教育的视角探讨大学为何要追求人生意义教育,其必要性根源于其明确守护的“育人”使命,可行性体现在人生意义的可教性,现实性体现在大学和人的双重异化危机。随着大学现代研究理念、大学育人的强制性逻辑和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对于人文学科价值的遮蔽,人生意义问题也被逐出高等教育及大学的学术场域。在实践中,欲回归大学追求人生意义的教育使命,必须彰显人文学科对生命价值的导向,解除现代研究理念的权威束缚,重审习以为常的制度文化,重建世俗人文主义的理想。

    • >大学治理
    • 心理契约视角下我国民办高校教师流失问题的治理

      2023(1):35-40.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3.01.004

      摘要 (5) HTML (0) PDF 251.54 K (1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心理契约是我国民办高校教师流失问题治理的一个重要视角。基于该视角分析可知,造成我国民办高校教师流失问题的“关键”在于心理契约违背,问题治理的“关键”则在于对心理契约违背的规避。为最大限度地避免心理契约违背发生和在心理契约违背发生后尽力补救,我国民办高校应规范师资管理,杜绝心理契约有意违背;引导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学校战略规划相结合,帮助心理契约兑现;落实沟通机制,实现师校间心理契约动态匹配。

    • 团队断层视角下高校人才配置与评价现状、特征与治理策略

      2023(1):41-46.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3.01.007

      摘要 (7) HTML (0) PDF 239.88 K (2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师资队伍水平是制约高校发展的核心症结,各高校纷纷聚力于此推陈出新,着力推进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而长期以来,衡量高校师资队伍配置的指标并不清晰,标准也相对固化,多停留在对于学历水平、职称结构等单一属性特征分布的描述上,忽视了多重属性特征联合分布的影响。文章从团队断层视角出发,以40所北京市属高校为研究对象,基于多重属性特征分析高校师资队伍配置情况,收集到40所高校现有师资队伍介绍,累计获取文本资料19000余字,采用文本分析法共提取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14个指标,从而探讨了其现状、特征及引致因素,并结合高校分类发展的不同办学定位进行了差异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传统师资队伍评价以规模指标为主,重视介绍职称、学历以及人才称号,忽视了年龄、性别、学缘结构的描述。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为改善学缘结构、提升国际化水平、提高人才梯队层次所引致的断层并未引起注意,优化师资队伍评价指标体系成为未来教育管理的关键。

    • 地方高校二级学院跨学科学术治理研究

      2023(1):47-53.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3.01.008

      摘要 (4) HTML (0) PDF 359.42 K (2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适应知识融合与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学科合作程度越来越深,跨学科给地方高校二级学院学术治理带来巨大挑战。从理论背景和现实问题出发,以访谈和观察为研究方法深入分析地方高校二级学院跨学科学术治理困境。跨学科发展下地方高校二级学院以追求学科短期生存为目标,学科交叉融合动力缺失、学术机制壁垒与学术制度固化、学术主体单一且参与度低、学术文化同质且局限化。面对跨学科综合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特征,地方高校二级学院探索基层学术治理路径:一是转变知识生产观念,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二是布局顶层设计,构建弹性动态化的学术机制;三是增强组织凝聚力,提高多元学术主体参与度;四是优化学科环境,营造异质包容的学术文化。

    • >高等教育经济
    • 技术市场流畅度与高校技术转移效率关系研究

      2023(1):54-61.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3.01.009

      摘要 (5) HTML (0) PDF 376.05 K (2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三螺旋理论、技术转移理论和市场设计理论,以2009-2018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DEA测度高校技术转移效率,从空间视角出发,探究技术市场流畅度对高校技术转移效率的影响作用。实证结果显示:技术市场流畅度显著促进高校技术转移效率;进一步将技术市场流畅度分解后,发现信息流畅度、市场厚度、科技中介服务流畅度以及技术资源流畅度在不同显著性水平下均正向促进高校技术转移效率的提升;从区域层面来看,技术市场流畅度对各地区高校技术转移效率的影响存在“中部地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空间特征。

    • 国家大学科技园创业孵化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2023(1):62-67.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3.01.016

      摘要 (6) HTML (0) PDF 435.05 K (2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地方应用型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平台,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强地方创新发展动力有着显著作用。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背景下,从创业孵化功能出发,利用SBM超效率DEA模型,分地区对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创业孵化效率进行测算研究,进而运用面板Tobit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发现: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创业孵化效率在时间维度上呈上升趋势;从全面层面上看,经济发展水平和高等教育水平与创业孵化效率呈负相关,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和创新能力对孵化资源配置效率具有提升作用;各影响因素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异质性。结合研究结论,提出要充分发挥创业孵化功能、加大财政科技支持力度、重视创新能力提升、发挥地区特色等对策。

    • >国外高等教育
    • 哈萨克斯坦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动因、策略与挑战

      2023(1):68-75.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3.01.020

      摘要 (4) HTML (0) PDF 521.07 K (1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制度后发优势是后发国家重要的优势之一。为回应国家战略规划、人力资源开发、高等教育改革的需求,哈萨克斯坦以制度改革为手段,通过对接国际教育体系、创建新型旗舰大学、搭建教师发展平台,建设立足本土的世界一流大学体系。该策略虽然充分发挥了制度后发优势,通过以本土转化为起点、系统变革为动力,采取以点带面的创新扩散方式,实现制度、组织与师资的转型,但同时也带来一定的挑战,表现为制度与文化的异步、目标与能力的错位、顶尖与系统的分化等。其发展历程不仅为后发国家提供了新的发展经验,也可为区域高等教育制度改革提供启示。

    • 信息技术驱动高等教育变革的未来路径

      2023(1):76-83.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3.01.023

      摘要 (9) HTML (0) PDF 293.56 K (2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加快“双一流”建设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基于信息技术融合高等教育视角生成创新变革场域至关重要。美国《2020EDUCAUSE地平线报告:教与学版》通过方法优化、结构转型、内容重塑,从基于时间线结构的预测框架,转变为聚焦教与学相关证据、数据和场景是如何影响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思路,核心内容包括:影响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宏观趋势(5个层面、15个观测点)、新兴技术与实践(6种类别)、高等教育面向未来的场景预判(4类场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借鉴与启示包括:增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能力,推动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擘画新技术革命性影响实践,打造智慧教育引领发展引擎;从被动应变到主动求变,科学规划高等教育发展路线图;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推动实现人类教育共同体愿景。

    • >教师教育
    • 困局与出路: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高校教师有序流动研究

      2023(1):84-90.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3.01.011

      摘要 (9) HTML (0) PDF 306.86 K (2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校教师有序流动对深化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以及强化良性学术生态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将行政举办者、管理执行者、学术主体者、资源配置者作为构成高校教师有序流动的主要利益相关方。由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行政规制约束、人才流动失序、规范保障欠缺以及职业坚守弱化等现实困局。在分析和权衡各方利益关系基础上,以“服务”与“统筹”为双驱动,引入均衡博弈共调体制;以“理性”和“契约”为双循环,推进教师资源共享机制;以“引外”与“育内”为双涡轮,构建多元共治保障制度;以“职责”和“情怀”为双引擎,优化学术共育生态系统。

    • 高校新教师岗前集中培训效果的评价与影响因素研究

      2023(1):91-96.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3.01.019

      摘要 (12) HTML (0) PDF 269.44 K (2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借助柯氏培训评价理论,建立一个包含满意度、获得感和适切性等三个维度的高校新教师岗前集中培训效果的评价量表。通过对参加2013-2018年上海市市属高校新教师岗前培训教师的调查,获得了高校新教师岗前集中培训的评价结果,并对影响评价结果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高校新教师岗前培训获得教师认可;助教经历、参训年度和学科不同的教师对培训评价呈现显著性差异。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影响因素发现,助教经历、参训年度、培训内容、培训专家、重点专业、共同体支持、教学压力、科研压力对培训效果存在显著性影响。研究建议,要采用统一标准实施培训和做好培训评价,为教师在培训前提供助教经历、足够的教学共同体支持和教学成长空间。

    • >学科建设
    • 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跨学科工程人才培养的路径和特征研究

      2023(1):97-103.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3.01.015

      摘要 (3) HTML (0) PDF 268.40 K (1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跨学科工程人才培养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文章以美国旗舰型公立高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工程学院为研究案例,探索其跨学科人才培养实践路径,具体包括培养组织与平台、专业设置与选择、课程设计与选择、学位制度与安排、创新与创业教育、实践教育与科研、支撑与保障服务等方面,不仅为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开展跨学科工程人才培养提供了一定参考,而且揭示了伯克利工程学院跨学科人才培养具有协同性、创新性、灵活性、多样化、服务性的基本特征。

    • 交叉学科治理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2023(1):104-109.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3.01.010

      摘要 (4) HTML (0) PDF 257.18 K (2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交叉学科治理是交叉学科建设与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运用“整体性治理”思维,厘清交叉学科治理基本内涵和动力机制,提出“权力—制度—文化”等三维分析框架。交叉学科权力主体治理“失灵”、交叉学科治理制度供给不足、交叉学科治理文化的藩篱阻隔,无法有效回应交叉学科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国家科技创新需求。亟须推动交叉学科权力主体的协同与共生、加强交叉学科治理制度的重塑与供给、重视交叉学科治理文化的交往与共享,从而促进交叉学科协同创新发展。

    • >思想政治教育
    •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引导:逻辑探究、问题观照和实现理路

      2023(1):110-115.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3.01.012

      摘要 (7) HTML (0) PDF 230.52 K (3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当前,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在思想意识、行为方式等方面呈现出若干新特点和新趋势。为此,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引导应以党的统战工作理论为指导,观照现实问题、探求理论根源,从增进政治认同、强化政治共识、提高政治能力、扩大政治参与、凝聚政治力量等方面把握引导原则,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重点的政治培训同以支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重点的实践锻炼结合起来,探索合理可行的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的实现理路。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的审美之维

      2023(1):116-120.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3.01.013

      摘要 (7) HTML (0) PDF 207.85 K (2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提升和现代发展必须关注、重视人的感性维度,强化植根感性沃土的审美的教育力量。面对充满冲突和张力的现代社会,审美可以在感性维度上弥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不足、感染力不够的问题,但也急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予以价值引领。审美是主体基于审美趣味对客体进行的审视和判断,作为一种相对性关系而广布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表征着主体的直观心理体验,具有感性、超越性和隐性的特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和现代发展过程中,审美通过建立主客体之间共通的情感体验,让饱含时代精神的思想观念和理论体系变得直观生动、明晰易解,更能契合青年大学生陶冶心灵和情感体验的诉求,有助于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性、刻板性和灌输性。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传递出美的价值和诉求,塑造思想之美,提升社会艺术修养,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美的文化供养。

    • >就业与创业
    • 第一代大学生身份、多维数字鸿沟和劳动力市场劣势

      2023(1):121-131.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3.01.024

      摘要 (6) HTML (0) PDF 419.70 K (2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第一代大学生作为我国高校学生的最主要组成部分,是观察和衡量一国教育公平和社会分层的重要标志。基于2017年CHFS数据,通过构建多维数字鸿沟指标,利用Heckman两阶段方法改进了样本选择问题,同时运用Iacobucci中介效应检验方法系统地研究了第一代大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表现。研究结果发现,相对于非第一代大学生,第一代大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上更倾向于选择被雇佣,而进入自雇市场的概率更低,同时第一代大学生更倾向于签订临时合同,且进入公有单位的概率也更低。进一步研究发现,相对于非第一代大学生,第一代大学生不论是在自雇市场还是在雇佣市场上,都存在明显的收入劣势。中介效应检验发现第一代大学生的二级和三级数字鸿沟是导致劳动力市场劣势出现的重要原因,另外第一代大学生数字鸿沟主要通过降低个体社会网络、信息获取、工作效率以及风险偏好抑制了其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表现。文章为探究第一代大学生的长期差异、明晰差异产生的原因以及缩小第一代大学生数字鸿沟的政策建议提供了理论依据。

    • 从系统论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序与无序

      2023(1):132-137.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3.01.014

      摘要 (4) HTML (0) PDF 235.67 K (2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多方主体共同协作下,创新创业教育从孕育到诞生、发展,经历了从无结构到有结构、从无规则到有规则、从不确定到确定、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着日趋复杂的环境以及无序发展的风险。剖析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消解无序风险,推动有序发展,实现提质增效,是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应有之举。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需从整体着眼,运用动态、系统、发展的观点看待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重塑系统内部要素和结构的良好秩序,打造无序向有序转化的灵活机制,不断优化教育生态,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数量有序增长和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实现平衡、健康、可持续发展。

    • >高等职业教育
    •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中利益相关者话语权的逻辑、困境与进路

      2023(1):138-143.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3.01.018

      摘要 (8) HTML (0) PDF 328.07 K (1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基于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对产教融合共同体中利益相关者话语权的生成逻辑进行探讨。在现实境遇下,政府具有政策制定的话语主导权、企业具有政策执行的话语参与权、职业院校具有政策实践的话语建议权。为促进利益主体实现平等的话语表达,立足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构建,明晰利益相关者的话语诉求,以制度共建搭建共享的话语平台,以利益共享推动平等对话交流,以文化共融营造理性交往环境,引导异质主体进行理性交往。

    • 新职业发展与高职教育智能化转型

      2023(1):144-149.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3.01.017

      摘要 (4) HTML (0) PDF 236.13 K (2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数字经济加速了职业的更新换代,新职业不断出现。新职业与传统职业相比,在就业领域、工作场景和技术、就业形态上都发生了变革。新职业发展对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专业内容、教学模式和社会服务等功能提出了新挑战。高职院校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充分利用智能化技术,创新育人模式,形成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专业调整新机制;构建以智能素养培育、智慧课堂教学和虚拟仿真实训为主体的专业教学新体系;建立以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为核心的社会服务新体系。

    • >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
    • 高校“专—创—劳”融合课程的内在逻辑与实践向度

      2023(1):150-155.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3.01.022

      摘要 (17) HTML (0) PDF 343.94 K (2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专—创—劳”融合课程是由专业教育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劳动教育课程互嵌融合形成的一类课程,具有面向全体学生、面向职业世界、动态协调性等三重特性。“专—创—劳”融合课程有助于激发高等教育改革的内生动力,加强知识世界与工作世界的高质量联通,促进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从融合课程实现的内在依据看,本土化的制度设计、相通性的目标体系、互依性的内容结构和关联性的实践途径为“专—创—劳”融合课程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从融合课程建设的实践向度看,目标、内容、师资等关键要素的链接构成融合课程的基本架构,多层面实践基地衔接是融合课程实践的载体,多主体参与和协同合作是融合课程可持续运转的保障。

    • 解构与重构:“新文科”视域下跨学科课程教学的创新理念与实践探索

      2023(1):156-160.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3.01.021

      摘要 (26) HTML (0) PDF 235.17 K (2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跨学科课程突破了传统文科课程的知识壁垒,对于文科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文章阐释了跨学科文科课程在知识、能力、情感与价值等四个维度上的教学理念,凸显问题导向、教研结合、情感互动、课程思政的创新内涵;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四个方面展示了具体课程的教学设计,通过不同要素组合与多样化教学策略解构传统文科教学模式,重构跨学科教学体系,以期促进高校文科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黑龙江高教研究编辑部    
主办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省高教学会
     地址:哈尔滨市利民经济开发区师大南路1号       邮编:150025      电话 :0451-88060218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