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博士论坛
    • 区域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地方大学社会责任实现的进路

      2022(3):1-6.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03.014

      摘要 (1) HTML (0) PDF 1.27 M (1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区域新旧动能转换与地方大学社会责任实现存在必然的内在联系,二者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生共赢。基于共生理论要素分析,服务区域新旧动能转换,地方大学存在“共生单元供需错位,系统耦合度不高”“共生环境尚不完善,利益分配不对称”“共生模式有待确立,能量互换效果不佳”等问题。“深化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建立地方大学社会责任实现与区域新旧动能转换相适应的共生单元”“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形成地方大学社会责任实现与区域新旧动能转换协同互动的共生环境”“完善智库体系,构建地方大学社会责任实现与区域新旧动能转换互惠共赢的共生模式”,是区域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地方大学社会责任实现的进路。

    • 为工程技术“ 赋魅” :论新工科的人文向度及其实现

      2022(3):7-11.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03.010

      摘要 (1) HTML (0) PDF 1.24 M (1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工科建设注重学生科学素养、工程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结合,在工程教育中关注人的意义与价值,这是为工程技术“赋魅”的过程。新工科建设定位于“成才”与“成人”的统一,成才指向教育的工具理性,它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成人则指向教育的价值理性,使人能够在个体生存和社会运行中保持自身作为人的内在规定性。新工科的人文内涵在于倡导人性化的科学技术、关注人的整体价值、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然而新工科的人文内涵并不是自然实现的,这需要充分发挥人文教育的功能。在现实中,人文教育被排除在所谓的“专业教育”之外,因此有必要从课程改革、师资建设和制度设计等三个方面入手来促进新工科人文内涵的实现。

    • >高等教育理论
    • 论现象图析学的理论与方法1 2 1

      2022(3):12-18.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03.003

      摘要 (15) HTML (0) PDF 1.44 M (2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现象图析学起源于高等教育经验性研究,非常适合对人的观念进行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出现以来,现象图析学在国际上受到诸多学者的青睐,但尚未引起我国大陆地区学者的足够重视,关于其理论与方法的讨论较少。概述了现象图析学的发展,介绍了其基本假设与原则,重点对现象图析学研究的具体过程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讨论,包括选择研究对象、收集资料、处理及分析资料、呈现研究结果、结果的信度与代表性问题,并对现象图析学的特殊性与局限性进行了讨论。

    • 高校扩招对地区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1,2 3 1

      2022(3):19-23.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03.021

      摘要 (3) HTML (0) PDF 1.36 M (1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校扩招对地区创新能力的影响是区域经济研究的重大话题。文章基于1999-2016年我国30个省份的样本,运用GMM、工具变量估计以及负二项回归等方法检验了高校扩招对创新能力的影响效果。结果发现:相比扩招之前,高校扩招后招生人数对地区创新能力的影响显著提高;通过人力资本积累,西部地区创新能力得到了更有效提升;高校扩招的速度和规模在不同地区间的创新效应具有显著差异,应当针对不同省份实施差异化政策,适当放缓东部和中部地区的扩招步伐,继续平稳地推进西部地区扩招政策的实施,通过改善人力资本的结构来提高区域人力资本配置效率,推进创新发展战略稳步、均衡实施。

    • >大学治理
    • 历史黑箱中的动源与约束:我国大学教师参与学校治理砺进的理析

      2022(3):24-31.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03.022

      摘要 (2) HTML (0) PDF 1.36 M (2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回顾我国大学教师参与学校治理的砺进过程并理析其中的动源性因素与约束性因素,对于准确识读我国大学教师参与学校治理的演进逻辑、深入推进教师参与学校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学教师参与学校治理大致经历了初步尝试、制度架构、行动再造等三个阶段。这其中,政治背景的变化、大学组织的发展、理念的改变、教师身份的转变是推动教师参与学校治理的动源性因素;而党政系统的权能优势、教师特定的职业活动性向、大学组织运行的复杂性和模糊性是教师参与学校治理的约束性因素。从历史经验和现实问题来看,重塑理念以养成对教师参与的信任与支持文化、联动调整大学内部治理涉及的各项制度规章、充分发挥关键行动者的作用当是今后深入推进教师参与学校治理建设工作的方向。

    • 哈贝马斯商谈理论视域下高校与学生关系范式重构1 2 3

      2022(3):32-37.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03.023

      摘要 (3) HTML (0) PDF 1.27 M (2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校与学生之间因教育、管理与服务而形成的关系,并非单一的行政管理关系或者契约关系,而是涵摄道德、法律、伦理、管理等各种因素在内的多维度、多向度的关系“场”。传统的“校生关系”范式存在固有缺陷,缺乏自我反思精神,不可避免地造成了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冲突与张力。当前“校生关系”中虚假商谈问题突出,是二者张力不能有效纾解的症结所在。哈贝马斯商谈理论去除自我中心主义,尊尚平等与理解的主体间性,给处于困境中的“校生关系”范式重构提供了一条可以研究与探索的路径。通过主体间的开放性商谈与言语行为的有效性商谈,寻求相互之间的理解,充分沟通与论辩,最大限度地促成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商谈结果。对于虚假商谈的行为,在诉讼中将受到不利司法评价。

    • 破“ 五唯” 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教师职称评审:问题省思与实践路径

      2022(3):38-42.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03.018

      摘要 (4) HTML (0) PDF 1.24 M (1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地方本科高校是我国高校的主体。地方本科高校教师是建设结构优化、功能耦合的高等教育体系的基石。地方本科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是高等教育评价的重要内容,是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为地方提供人才支撑的重要保障。当前地方本科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中存在职称评审形式单一、职称评审权利失衡、职称评审主体单一、职称评审人岗错位等一系列问题。在国家破除“五唯”顽瘴痼疾、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等意见指导下,文章通过缘由剖析,基于破“五唯”的政策理念,对于“立”什么、缘何“立”以及怎么“立”提出地方本科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构建新方法:应根据各地方本科高校定位不同、办学特色不同和发展阶段不同,制定科学的职称评审标准、构建多元主体参与、多维评审内容、多样评审方法的地方本科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

    • >高等教育经济
    •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oupling Between Local Universities and Regional Industries 1 2

      2022(3):43-48.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03.017

      摘要 (7) HTML (0) PDF 1.35 M (1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地方高校与区域产业合作创新的内在联系,以我国31个省份的2015-2019年数据为样本,构建了地方高校与区域产业合作创新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耦合紧密度模型,以湖北省为实证,与全国整体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地方高校与区域产业合作创新耦合协调度位于全国第5名,为上游层次,其在五年内为持续上升发展趋势。湖北省地方高校与区域产业合作创新耦合紧密度五年间总体排名位居全国第6位,耦合紧密度平均值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但增速较缓慢。基于此,文章从保持创新优势、搭建区域技术创新平台、建立政产学研用战略联盟、优化科技成果转化路径等四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期提升湖北省地方高校与区域产业合作创新水平。

    • 高校经费水平、收入结构与预算质量:逻辑关系及改善路径1,2 1

      2022(3):49-55.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03.002

      摘要 (2) HTML (0) PDF 1.37 M (2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预决算偏离度的视角,以山东省30所地方普通高校2013-2018年的数据为例,利用面板数据及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了经费水平、收入结构与预算质量的逻辑关系,并提出了高校预算质量的改善路径。研究发现:多数样本高校预算质量堪忧,收入预算的质量普遍低于支出预算的质量;生均收入、生均支出、支出增长压力及学生规模的增加对预算质量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科研收入占总收入比例的增加对预算质量的提高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政府应在预算约束上进一步加强管控,持续增加资金投入;高校应在规模扩张的同时,不断增强综合实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筹资结构,改进预算编制,提高管理效率。

    • >国外高等教育
    • 耶鲁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战略、保障

      2022(3):56-62.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03.013

      摘要 (11) HTML (0) PDF 1.33 M (2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围绕创建一所“全球性大学”的办学目标,耶鲁大学在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累积了丰富且有特色的经验:把培养国际化人才作为学校国际化办学的重中之重,做好国际化的顶层设计,整合全校资源,积极依靠耶鲁的全球校友、合作大学和合作机构等资源优势,校内上下联动,形成了从学校主要领导到学院“自上而下”齐抓,从行政管理部门到专业学院、学术研究机构“横向联合”共管的一套完整的、多层级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推进和保障机制。在吸纳世界一流学生、促进学生国际“双向”流动、提升课程国际化、开拓多元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提供管理服务等方面取得卓著成绩。当前,有选择性地批判汲取耶鲁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对于提升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国际化水准及其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均有所助益。

    • 以色列理工学院工程教育模式及启示———基于四重螺旋创新生态系统的分析

      2022(3):63-68.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03.015

      摘要 (3) HTML (0) PDF 1.27 M (1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色列理工学院是以色列乃至全球的顶尖学府,享有“以色列的麻省理工”之美誉,在以色列的经济乃至国家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创新是贯穿于以色列理工学院工程教育办学实践的主线,文章以四重螺旋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为分析框架,从办学理念、生源选拔、课程教学及校企合作形式等方面对以色列理工学院工程教育办学模式进行深入剖析,进而形成对我国工程教育的启示,即“确立内外融通的工程教育办学理念”“探索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特色生源选拔机制”“完善专业教育与个性化发展相结合的课程教学体系”“以聚焦前沿的项目提出和开展实现协同育人与协同创新”。

    • >教师教育
    • 教师教育课程质量保障制度研究———以香港中文大学为例1 2

      2022(3):69-74.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03.020

      摘要 (2) HTML (0) PDF 1.30 M (2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高教师教育质量亟须关注其课程质量保障制度建设。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的教师教育课程处在“果效为本”导向的质量保障制度架构中,通过外部课程质量问责达成课程绩效核证,倡导课程利益相关者沟通进而扩充理解、寻求共识,推进课程建设者与实施者自我反思改进,制度架构与实施方略系统规范助力课程发展。高校教师教育课程质量保障制度应当围绕教师专业全面发展,统整学科知识导向、专业发展导向与职业资历导向的教师教育课程质量观,制度架构以内部质保为本、辅以外部检视和协作,制度实施避免“标准驱动”,坚持内外联动、课程改进与质量保障联动。制度实存与学校基础性绩效激励或问责制度衔接,构建课程质量综合保障体系。

    • 从工具走向价值:高校教师教育者身份认同的现实困境与理性复归1,2 1

      2022(3):75-80.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03.016

      摘要 (3) HTML (0) PDF 1.27 M (2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教师教育大学化、综合化、市场化改革的深入,高校教师教育者的身份认同面临职责困惑、角色错位、组织壁垒、话语缺失等困境,直接影响着师范生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为重塑高校教师教育者的身份认同,以转变观念增进对教师教育改革的理解适应,以完善制度引领教师教育者的本位回归,以明晰发展促进教师教育者的认同重塑,以深化研究推动教师教育者的价值再现,实现从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的转向。

    • >研究生教育
    • 基于学科建设和绩效考核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动态调整研究

      2022(3):81-86.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03.011

      摘要 (1) HTML (0) PDF 1.27 M (1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推动“双一流”高校建设是进一步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和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的重要“中国战略”,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是省属“双一流”高校学科建设的生力军。文章从二级管理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宏观分配优势,加强顶层设计,借助Nvivo11质性分析软件梳理了我国现阶段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相关文献,构建了上一年度招生工作考核(负面清单)和学科专项支持计划的两阶段研究生招生指标体系,建立了相应的研究生招生指标动态调整分配模型。以省属“双一流”建设高校西南石油大学2010年度招生指标分配为例,采用该方法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学科指标进行分配,结果表明该分配模型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能有效提升研究生招生管理水平,促进省属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和研究生教育的内外协同。

    • 美国教育博士的两个悖论及其化解

      2022(3):87-92.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03.012

      摘要 (4) HTML (0) PDF 1.27 M (1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美国教育博士长期存在两个悖论:培养目标“研究型专业人员”中研究与专业的目标悖论、培养主体中学者与实践者的主体悖论。这两个悖论严重影响了美国教育博士的制度设计和培养质量。面对悖论,美国教育博士培养从理论探索到实践经验都在对培养目标和师资队伍进行修正和完善,总的趋势是回归教育博士的本质属性。我国的教育博士培养应充分认识到教育博士作为专业学位的独特性,建立完整的双导师队伍,使得教育博士成为特色鲜明、质量可靠的专业博士学位项目。

    • >思想政治教育
    • 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思政课亲和力构成研究

      2022(3):93-99.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03.009

      摘要 (2) HTML (0) PDF 1.35 M (2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扎根理论为方法论,结合Nvivo12质性研究软件,从学生感知的角度,将访谈文本作为研究资料,经三级编码可分析出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构成模型:由内、中、外等三个维度构成,内在维度包括政治认同和知识两个要素,是思政课亲和力的内在驱动力;中间维度由形象力、故事力、沟通力、接近力等四个要素构成,是思政课亲和力的具体内容;外在维度为育人精神要素,是思政课亲和力的高层次表现。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研究的动态、热点与趋势

      2022(3):100-104.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03.008

      摘要 (2) HTML (0) PDF 1.25 M (2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系统性梳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研究进展与热点前沿,以607篇CSSCI论文为研究样本,立足于知识图谱,辅以CiteSpace(5.6.R4)、Excel等工具,通过文献梳理、科学计量与可视化分析,客观而形象地展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研究概貌和理论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八个相统一”、与爱国主义教育、与新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育人、与文化传播、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改革、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等方面提出研究展望。

    • >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 贫困大学生择业焦虑与情绪性进食的交叉滞后分析1 2

      2022(3):105-109.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03.019

      摘要 (3) HTML (0) PDF 1.25 M (1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贫困大学生择业焦虑与情绪性进食的关系,采用高校毕业生择业焦虑问卷和荷兰人饮食行为问卷,对322名贫困大学生进行间隔一学年的两阶段追踪调查。结果显示:两次测量的择业焦虑与情绪性进食均呈显著正相关;交叉滞后分析显示,第一次测量的择业焦虑能够正向预测第二次测量的情绪性进食,第一次测量的情绪性进食则不能预测第二次测量的择业焦虑;分组结构方程模型比较显示,仅仅对于女生组,第一次测量的择业焦虑可以正向预测第二次测量的情绪性进食。结果表明:贫困大学生的择业焦虑与其情绪性进食间存在因果关系,并且这种效应存在性别差异。

    • 重点高校专项计划大学生学业适应类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22(3):110-118.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03.025

      摘要 (3) HTML (0) PDF 1.58 M (2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学学业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第一年的适应状况。使用5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生调查数据,基于类型学视角,运用聚类分析和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讨专项计划大学生学业适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专项计划大学生学业适应可划分为融入型、调适型、游离型和脱节型等四种类型;四类学生在大学学业准备、学业投入、压力应对方式以及学业指导项目参与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异质化倾向;面对学业压力与挑战,融入型学生更倾向于采取积极的问题解决应对方式,并加大学业投入,而脱节型学生更可能采取消极的回避应对方式,学业投入明显不足。进一步研究表明,压力应对方式与学业努力程度是影响专项计划大学生学业适应的核心因素,但增强师生互动和提升学业指导力度能有效促使游离型和脱节型学生朝着融入型方向转变。因此,建议相关重点高校通过强化学业准备、增强学业指导、营造学习共同体,促进专项计划大学生学业良性发展。

    • >学科建设
    • 指标与方法视角下我国学科评估改革的新导向

      2022(3):119-125.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03.005

      摘要 (2) HTML (0) PDF 1.31 M (1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20年我国先后启动五轮学科评估,呈现诸多新趋势。指标体系上突出四个重点,即注重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方向性,注重师资队伍的师德师风和结构建设,注重科学研究成果的标志性与价值性,注重学科基于自身特色而发挥服务功能。评估方法更为科学化,即呈现指标研制和评估实施主体多元化、指标体系更注重反映学科特色、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信息采集和数据处理智能化等特征。基于元评估理念,比较分析前后五轮评估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发现我国学科评估越来越注重学科建设的质量、成效、特色与贡献,基本形成适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的高质量学科评估体系。未来学科评估在增加“效率”评价、“可持续发展”评价、强化评价的“全局性视角”、减少评估过程的“灰色”操作空间以及探索新兴跨学科研究领域的评价理念与方法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

    • “ 双一流” 背景下学科监测评估的实践与探索

      2022(3):126-132.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03.024

      摘要 (1) HTML (0) PDF 1.34 M (2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学科建设是“双一流”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建立实时监测、动态预警的学科监测评估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采用教育质量指数这种数据分析手段,以H大学19个工科学科为例,探索高校内部的学科评价新方法,研究结果通过灯号法的形式加以呈现,提升学科监测评估的直观性、预警性和可视化。该方法弥补了高校学科评价过于依赖外部评价的缺陷,既有利于学校领导层面时刻把握学科动态,也有利于各二级单位查找学科短板,将对“双一流”建设、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发挥支撑、引导的核心作用。

    • >就业与创业
    • 基于政策梳理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研究

      2022(3):133-138.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03.006

      摘要 (4) HTML (0) PDF 1.26 M (1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属于政府推动型,是在一系列公共政策推动下逐步开展起来的。通过回顾和梳理发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存在诸多问题:以行政规范性文件为主,缺乏稳定性;独立性的政策文本较少,凸显工具性;政策间矛盾与重复并存,缺乏协同性;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模糊,缺乏操作性。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及其实际效果产生消极影响,而缺少立法保障则是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法制化轨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

    • 大学生就业内卷化现象、成因及其消解路径

      2022(3):139-146.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03.004

      摘要 (8) HTML (0) PDF 1.36 M (2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就业内卷化是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个体出现自我价值取向繁复且无效益、沿袭过往多数做法而无革新的“路径惰性”情况,主要表现为教育价值取向游离、就业再生产路径收束、路径依赖产生和职业生涯目标模糊等现象。其根源在于社会发展中阶层流动的成本、社会就业标准的反制、高等教育的自我保存属性作用以及教育资料的过密化。消解就业内卷化需要再定位教育价值,建立多元评价机制,促进内在变革因素增强,实现从生涯目的出发获得切实有利的价值实现与发展。

    • >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
    • 跌跤体验驱动的工程类课程创新设计1 2 3

      2022(3):147-154.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03.001

      摘要 (5) HTML (0) PDF 1.79 M (1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高校工程类专业课程的特点和创新要求,在跌跤体验驱动的教学理念下,以提升核心素养为目标,从痛点出发,对工程类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学习评价机制及教学支架的搭建完成了创新设计。以首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软件工程导论”为例,对工程类专业课的线上线下混合课程模式进行重构。基于“一个课程定位”、直击“三个教学痛点”、实现“六个关键创新”。同时在课程思政方面关注三个视角,实现三个融合,做到疏密得当、明暗适度。经过教学实践验证,文章所提出的跌跤体验驱动理念下的课程设计中,“评价驱动问题发现”的进阶式教学方法、“低起点—高落点”的教学活动设计、“三维六元”学习评价机制、差异化教学支架搭建等关键创新对提高工程类专业课程教学效果明显,具有推广意义。

    • 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师教学质量文化建设改进策略

      2022(3):155-160.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03.007

      摘要 (3) HTML (0) PDF 1.26 M (2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质量文化建设是高等中医药院校质量文化建设的核心,是高等中医药院校重要的软实力,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而教师是教学质量文化建设的主体,文章论述了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质量文化的内涵、层次结构与逻辑阐释以及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有高等中医药院校特色的教师教学质量文化建设改进策略,致使教师对学校未来教学质量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和使命达成共识,将教学质量文化贯穿于教育教学各环节,将教学质量文化要求内化为自觉行为和共同价值追求,推动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质量文化建设的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黑龙江高教研究编辑部    
主办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省高教学会
     地址:哈尔滨市利民经济开发区师大南路1号       邮编:150025      电话 :0451-88060218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