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博士论坛
    • 教育援助视域下东南亚“汉语 + 职业技能”教育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路径

      2022(2):1-6.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02.001

      摘要 (8) HTML (0) PDF 1.05 M (1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汉语 +职业技能”教育是新时代我国对东南亚教育援助模式的重要转变。这种转变从历史逻辑来看,是实现教育援助转型融合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理论逻辑来看,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要求; 从现实逻辑来看,是突破“一带一路”人才瓶颈,实现“精准援助”的必然选择。推动东南亚“汉语 +职业技能”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从多个方面积极作为: 在制度建设上加强顶层设计与底层需求相融通、在办学模式上探索多样化的办学样态、在标准建设上构建教育教学标准体系、在师资培养上重点打造本土师资、在课程开发上打造协同开发共同体。

    • AMO 理论视角下美国文理学院教师教学发展研究

      2022(2):7-13.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02.024

      摘要 (8) HTML (0) PDF 1.21 M (1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文理学院作为美国高等教育中的一种独特类型,以本科教育为根本,强调教学为重,在促进教师教学发展方面具有较为成熟的理念与制度。AMO 理论作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可行性理论视角,涵盖能力( Ability) 、动机( Motivation) 和机会( Opportunity) 等三个维度。基于此理论视角,来探讨美国文理学院教师教学发展的主要路径,即教学能力的基本保障、教学发展的动机驱动、教学发展的机会支持。进一步总结出文理学院教师教学发展的特征: 以学院制度为保障,推动组织与教师协同发展; 以融合路径为关键,促进教师教学发展; 以职业认同为助力,注重教师个体发展。通过梳理美国文理学院教师教学发展的内涵与特征,以期为我国提供一定的借鉴。

    • 大学战略规划范式的转变:从外延式到内涵式

      2022(2):14-18.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02.002

      摘要 (6) HTML (0) PDF 1.17 M (1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外延式战略规划的价值目标、行为规则、自身定位、评价结果的外在性,导致其在制定及实施过程中存在多种问题。基于此,从外延式战略规划转向内涵式,其旨在回归大学自身,促使大学的组织属性、价值追求、发展状态和变革内容的转变。文章从规划目标、规划逻辑、规划主体、规划内容、规划过程等五个方面,对重建战略规划范式即内涵式战略规划提出了设想。内涵式战略规划目标为实现大学功能最大化,规划逻辑为学术与行政共同主导,规划主体为学校及二级院系师生,规划内容为大学本体的核心事务,规划过程为上下交叉的理性决策。

    • >高等教育理论
    • 中国共产党发展高等师范教育的百年历程、成就与展望

      2022(2):19-25.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02.003

      摘要 (5) HTML (0) PDF 1.34 M (1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筚路蓝缕的革命根据地探索期、发愤图强的新中国成立初的改造期、锐意进取的改革开放优化期、守正创新的新时代提升期等四个阶段。一百年里,高等师范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与质量不断提升,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师资的“培养之基”; 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升,深化立德树人的“育人之本”; 科学研究投入与成果转化率提高,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策源之地”; 民众对师资满意度不断提升,成为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平衡杠杆”。展望未来,我国高等师范教育要坚持以特色化办学为实践目标,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 要以师范专业认证为契机,构建“创新”“卓越”共存的人才培养机制; 要以促进科研成果应用转化为动力,提升自身社会改革的承担力; 要以“立德树人”为发展根基,守好高等师范学校育人主阵地。

    • 高等院校人工智能素养教育的内容体系与发展理路

      2022(2):26-31.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02.004

      摘要 (6) HTML (0) PDF 1.40 M (2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来临,各国逐渐重视培养具备人工智能素养的各类人才。高等院校是各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孵化地,必须与时俱进地开展人工智能素养教育。基于对人工智能素养的内涵释义,从人工智能知识、人工智能技能、人工智能意识、人工智能伦理和人工智能思维等五个维度构建高等院校人工智能素养教育的内容体系,并提出高等院校发展人工智能素养教育的理路。

    • >大学治理
    • 多重制度逻辑下高校教师兼职兼薪的现实困境及其破解路径

      2022(2):32-36.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02.005

      摘要 (2) HTML (0) PDF 1.47 M (1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校教师兼职兼薪是高校教师履行服务社会职能、促进知识资本转化和知识价值增值的重要途径。受多重制度逻辑下相关利益主体目标及行为差异性的影响,高校教师兼职兼薪容易陷入政治逻辑与学术知识逻辑、市场逻辑与学术知识逻辑、效用逻辑与学术知识逻辑之间矛盾的现实困境。因此,治理高校教师兼职兼薪,应引导政治逻辑与学术知识逻辑相互结合,推进政策执行与人才培养定位相统一; 应缩小学术知识逻辑与市场逻辑间的距离,完善教师兼职兼薪制度以填补“制度真空”; 应提升高校教师回应社会公众问题的思想意识,促进社会服务中知识层面的转化。

    • 评审权下放后的地方高校教师职称改革:制度悖论、逻辑进路与协同机制

      2022(2):37-41.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02.006

      摘要 (2) HTML (0) PDF 1.53 M (1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评审权下放标志着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进入自主阶段。外部宏观制度的变化,使得不同行动主体在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中权力位序和作用逐步改变。与此同时,受制于编制管理、基层学术组织话语权不足以及学术评价指标异化等因素的影响,地方高校自主开展教师评聘面临着诸多的制度悖论。随着国家“双一流”建设战略的实施,高校之间的错位竞争将成为常态。地方高校如何以自身的发展目标和定位为前提,成为提升办学竞争力的重要路径。为提高职称制度改革的有效度,地方高校亟须强化学术治理要素,创新评价手段,引入第三方学术评价,完善配套机制,加强评审环节和监督机制建设。

    • 大学排名: 批判与反思

      2022(2):42-45.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02.025

      摘要 (6) HTML (0) PDF 1.59 M (1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大学排名备受关注,引发了社会各界的讨论与反思。回顾大学排名的发展,很多学者都曾对它产生过疑虑和担忧,排名带来的并非创新而是大学的同质化,其背后在意的是公众的关注度,本质上是与排名机构“利益的交换”,更是对大学文化意蕴的剥夺与侵蚀。然而,一味地拒绝或者排斥似乎也并不理智,它的生存与发展既是一种趋势,也有其现实的土壤和深层的逻辑。如何应对大学排名带来的迷失和抉择是值得持续研究的问题。

    • >高等教育经济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的实证研究

      2022(2):46-53.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02.007

      摘要 (6) HTML (0) PDF 2.04 M (2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更有利于建设高标准的市场体系。文章选取2009 -2018 年成渝地区高等教育投入和经济增长28 个数据指标并通过耦合度模型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的程度,在此基础上利用 σ 收敛性检验判断成渝整体耦合协调差异趋势并进一步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探究影响耦合协调差异的因素。研究发现: 从综合发展指数来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两个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都呈稳步增长趋势。从耦合协调关系来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表现为高等教育投入系统滞后型和经济增长系统滞后型以及高等教育投入和经济增长系统同步型。从耦合协调程度来看,2009 -2018 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整体上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性愈发加强。从 σ 收敛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来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整体以及四川和重庆的耦合协调都呈现阶段性 σ 收敛,高等教育经费、专任教师数、教学仪器设备资产以及人均 GDP 和居民消费水平是影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耦合协调差异的主要关联因素。

    • 高校文化资本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2022(2):54-59.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02.023

      摘要 (4) HTML (0) PDF 1.90 M (1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载体,是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地,其文化资本水平会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关系到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程度。文章基于文化资本理论,构建衡量省域内高校文化资本的指标评价体系,运用我国 30 个省份 2009 -2018 年面板数据计算其存量并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将高校文化资本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我国高校文化资本存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省域间文化资本存在不平衡现象; 高校文化资本对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正向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其不仅能够推动本地区经济发展,还能通过空间溢出效应推动相邻地区经济发展。

    • >国外高等教育
    • 英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学术漂移、制度同构与启示

      2022(2):60-66.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02.009

      摘要 (5) HTML (0) PDF 1.88 M (1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学术漂移指非学术型高等教育机构“向上发展”的变化过程,在强制机制、模仿机制和规范机制等三种力量的影响下,高等教育机构组织形式和行为产生趋同,高等教育系统结构得以不断调整和优化,高校发展表现出更加迎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合法性”,英国城市学院和多科技术学院先后漂移为著名的“新大学”,对英国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形塑作用。研究认为: “学术漂移”是驱动高等教育机构发展的内在逻辑力量,政府应加强高校转型发展的政策引导,具体漂移路径必须结合本国高校发展实际。

    • 德国高等教育学生资助工作的体系、特点及启示

      2022(2):67-73.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02.008

      摘要 (3) HTML (0) PDF 1.99 M (1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德国高等教育学生资助工作体系是助推其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德国政府为确保教育公平,形成了具有资助环境法制化、资助体系多元化和资助督查规范化等鲜明特色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体系,为实现高等教育公平提供多维支持。我国高等教育学生资助工作也有其特定产生的根源和突出特点,通过对中德高等教育学生资助工作体系进行客观的比较分析,并在“国际理解”的基础上提出了合理性建议,即从健全法制与细化职责建立长效机制、扩大投入与多方共助提升帮扶实效、科学认定与严格监督推动教育公平、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完善育人功能等方面,优化我国高等教育学生资助体系,提升学生资助工作成效。

    • 日本北海道大学的通识教育实践与启示

      2022(2):74-80.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02.010

      摘要 (3) HTML (0) PDF 3.03 M (3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识教育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的一流研究型大学———北海道大学秉承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理念,创建了日本具有先驱意义的全校共建式通识教育模式———“北大方式”,由独立于各院系的“高等教育推进机构”统筹运营; 课程设计遵循跨学科原则,重视国际化发展以及大学组织间的资源优势共享; 坚持“由最好的教师进行最好的通识教育”的宗旨,选拔各院系及相关机构的优秀学者任教; 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教师发展支持体系以及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的学业支持体系。日本北海道大学的通识教育模式及实践经验为我国高校推动通识教育改革、加快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参考与借鉴。

    • >教师教育
    • 德国高校教师职称制度的体系化构成及经验借鉴

      2022(2):81-85.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02.011

      摘要 (5) HTML (0) PDF 1.96 M (2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当前我国教师职称制度处于整体化变革和导向性转变的背景下,有必要借鉴国际成熟的经验体系,更进一步厘清我国教师职称的体系机构、管理架构、激励手段、身份定位等。德国高校教师职称制度从宏观体系化构成层面具有“纺锤形”结构构成、面向青年的合理发展路径、激励性的学术助手机制、稳固的身份属性和薪资构成等。其对于我国高校在优化职称结构体系和数量比例、提升和保障对青年人才职称的管理效能、明确对职称管理体系责权利的划分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经验启示。

    • “实践取向”视域下的高师学科专业课程检视与改造

      2022(2):86-91.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02.026

      摘要 (5) HTML (0) PDF 2.04 M (1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实践取向”是近年来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的主导取向之一,作为教师教育课程的一种,高师学科专业课程也应秉持“实践取向”。由于学术传统的因袭以及高校评价制度等因素的影响,高师学科专业课程还普遍存在课程设置偏离教师专业的实践指向、课程知识与教师专业实践需求错位、课程实施忽视师范生实践素质培养等“实践迷失”现象。以实践为导向改革和优化教师教育课程,很有必要对高师学科专业课程进行一番“实践化”改造,使其课程设置更加符合“教师专业”的实践逻辑,课程知识更能回应教师专业实践的需求,课程实施更加注重“实践元素”和实践路径的开掘。

    • >研究生教育
    • 同校连读还是跨校流动:博士招生选拔制度探究

      2022(2):92-98.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02.012

      摘要 (4) HTML (0) PDF 2.09 M (1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当前博士招生和培养制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博士生学术近亲繁殖程度,但对其所产生的影响并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文章以305 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为对象,运用传记———群体研究方法,研究发现学术精英教育经历中跨校流动的比例较高,不同学科诺贝尔奖获得者之间的差异较小,除了英国和日本等少数国家以外,绝大多数国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更倾向于跨校攻读博士。传记研究也表明较高的跨校流动和多样性的学习经历,较好地促进了学术精英早期科学认知、学术素养和创新思维等的发展。这启示我国在博士生统一招考和申请考核制施行过程中要避免在同等条件下过度招收本校生; 硕博连读应从同校攻读扩展为跨校推免攻读; 同校连读博士生应在后期培养中强化校外或境外交流学习经历。

    • 研究生学术道德的本质、价值及养成策略

      2022(2):99-103.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02.013

      摘要 (6) HTML (0) PDF 2.06 M (2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生学术道德发展面临困境的原因主要表现为: 研究生群体对学术道德的本质认识不清、价值判断不明,且在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中出现了主体错位、脱离现实生活等问题。本质、价值及养成策略问题构成研究生学术道德的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问题。从本体论而言,研究生学术道德是研究生作为学术共同体成员,在组织并参与学术研究活动的过程中需要遵守的学术规范、基本准则,以及需要形成的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学术道德修养。稳定性与发展性、普遍性与特殊性、他律性与自律性的有机统一是“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基本特征。从价值论而言,研究生学术道德在于以善的方式使研究生的学术生活趋向更高、更好的层次发展,使学术共同体具有良善的未来气象。从方法论而言,研究生学术道德养成的关键是帮助研究生树立真正的学术主体意识,并通过哲学“对话”方式提升研究生学术道德水平。

    • >思想政治教育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空观研究范式的出场、结构及拓新

      2022(2):104-109.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02.014

      摘要 (5) HTML (0) PDF 2.09 M (1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范式是学科开展学术研究与人才培育的“专业基体”。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实践论维度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发展情势及其时空转向。继而立足人类命运共同体、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美好生活的当代语境,研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时代使命,并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何以具有世界胸怀、家国情怀、人性关怀。发现新研究范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空观研究范式正在形成,总括其基本要义、本质所指、内容结构,并提出分级分类科学共同体、完善学科话语体系、加强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的路径,真正确立这一研究范式,助力学科建设,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 基于学习进阶的高校思政课程资源开发初探

      2022(2):110-115.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02.015

      摘要 (3) HTML (0) PDF 2.32 M (1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途径。以基于学习进阶理论的思政课程资源开发为切入点,采取“阶梯进阶”“螺旋进阶”两个教学策略,聚焦“党史观”“群众观”“法治观”等三个重要范式,对其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有效衔接和作用进行实证探讨,使其更好地为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服务。

    • >高等职业教育
    • 高职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的普适性研究

      2022(2):116-121.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02.027

      摘要 (5) HTML (0) PDF 2.42 M (1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列举近三年高职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在赛制、内容和参赛单位数量的调整变化,针对比赛中存在的参赛选手“低龄化”、备赛培训“图章化”、学校奖励“功利化”和日常教学“去赛化”等突出问题进行分析,阐述回归构建良好生态的教学能力比赛的初衷、引导教师加强意义取向学习路径探索、提升教学的软硬件环境和日常教学积累、构建求实求深求是的师生专业学习共同体等方面的思考,提出了从重“颜值”到重结构、从重“演技”到重内功、从重“美化”到重实效的普适性大赛改进策略。

    • 信息技术驱动下旅游职教改革:逻辑基础、变革挑战与创新路径

      2022(2):122-126.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02.016

      摘要 (9) HTML (0) PDF 2.22 M (1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信息技术发展与智慧旅游产业变革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旅游职教改革势在必行。信息技术时代旅游产业转型发展的必然性、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类专业改革创新的必要性、信息技术发挥纽带作用的可行性构成了实践的逻辑基础。同时,面对信息技术驱动旅游产业变革、转换专业改革动能、突破教学时空束缚、提升教育教学要求、加速产教融合发展、注重教学环境保障等方面的变革与挑战,研究在优化人才培养定位、树立科技赋能理念、发挥信息技术优势、重塑双师素质标准、缔结产教融合纽带、打造旅游职教载体等方面进行创新路径探索,以期为旅游职教改革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 >就业与创业
    • 基于多元协同的高校“双创”教育生态链构建研究

      2022(2):127-132.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02.017

      摘要 (5) HTML (0) PDF 2.31 M (1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全面加快推进创新创业( 以下简称“双创”) 教育改革实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适应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现实诉求。以应用型高校“双创”教育为例,随着“双创”教育的逐渐深入,一些深层次问题,如“双创”教育要素缺乏协同性、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教师队伍与现实需求不匹配及实践环境不合理等问题逐渐凸显。有必要根据教育生态学理论和协同发展理论,探索构建基于“政校行企”多元协同的“双创”教育保障机制,并结合“课赛融合、外引内培、资源整合”等创新举措,完善课程体系、提升教师能力、强化实践环境,全面营造“双创”教育良好生态体系,助力应用型高校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双创”人才。

    •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

      2022(2):133-138.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02.018

      摘要 (5) HTML (0) PDF 2.34 M (1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是个动态的形成过程: 培养阶段可谓就业质量的奠基期,重在就业能力的积累; 求职阶段可谓就业质量的对接期,强调供需的匹配; 入职之后可谓就业质量的显现期,即前面两个阶段积累的问题在此阶段暴露,而就业单位的工作环境和制度安排是影响就业质量的直接因素。因此,提高就业质量,既需要政府、高校和市场的密切合作、各司其职,也需要学生个人及家庭充分发挥就业者的主体性。另外,就业质量方程的构建有望为就业质量提升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 >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
    • “互联网 + ”背景下翻转课堂教学空间的构建模式与运行逻辑

      2022(2):139-144.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02.019

      摘要 (4) HTML (0) PDF 2.33 M (1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互联网 +教育”的深度发展推动课堂教学进行全方位变革,翻转课堂“程序重置”的发展取向开始显现出研究的天花板瓶颈,如何将“互联网 +”理念融入翻转课堂研究并实现教学空间的研究转向,成为需要关注的关键问题。因此,首先,考察了“互联网 +”背景下翻转课堂发展的空间转向趋势: 必然之势,即“互联网 +”引发课堂教学的根本变革; 实然之困,即翻转课堂对于“程序重置”的机械固守; 应然之变,即基于空间视角的翻转课堂发展突围跃升。其次,构建了翻转课堂教学空间的实现模式: 空间融合,作为构建的基础; 教学联通,实现产能的关键; 数据赋能,创新增值的路径; 形态塑造,聚合创新的价值。再次,解构了翻转课堂教学空间的运行逻辑,涵盖空间的知识流转路径、空间的学习服务方式、空间的立体交互形态和空间的目标达成逻辑。最后,从教室环境、资源服务、空间建设、交互融合等方面提出了翻转课堂教学空间的发展策略。文章对“互联网 +”背景下翻转课堂的创新发展提供新的理论视角,也将为翻转课堂教学空间的实践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 新农科建设的必要性、框架设计与实施路径

      2022(2):145-149.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02.020

      摘要 (7) HTML (0) PDF 2.31 M (1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无论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还是我国对农林业发展的新要求,都将使传统的农林产业领域发生深刻的变革,“新农科”建设成为农林院校调整优势学科布局、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寻求“立地”模式的必然选择。依据“新农科”建设核心要素,农林院校应形成与国家农林业发展战略布局相适应、与自身内涵发展相协调的专业布局优化动态调整新机制,建构面向需求的“新农科”的知识体系、组织架构和人才培养模式。

    • 面向科学认知提升的城乡规划教育改革研究

      2022(2):150-154.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02.021

      摘要 (4) HTML (0) PDF 2.31 M (1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国六十余年的城乡规划教育和学科实践实现了城乡规划基本原理知识的普及,并建立了以“城乡规划基本原理是常识”为基础的交流性、协作性规划共识。在城乡关系转型、生态资源环境约束、国家空间治理体系构建的时代背景下,推进规划教育改革、夯实学科基础、提升规划品质,已成为摆在规划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现实问题。未来的规划教育将从原理知识普向科学认知提升转变。学科知识体系建构是核心,方法论体系建设是基本支撑,学科教育与跨学科教育的统一是主要路径。专业教学的改革也应从关注于以核心课为节点的链条式刚性强化,向整合提升认知水平、加强方法训练、推进学科交叉的螺旋式韧性提升过渡。这既是永葆学科科学性和生命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现实回应。

    • 高等学校四种线上教学模式效果比较研究

      2022(2):155-160.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02.022

      摘要 (10) HTML (0) PDF 2.53 M (1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信息化教学背景下高校开展的线上教学为例,选取四种高校课堂中主流线上教学模式,通过问卷法与访谈调查法对四种线上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及其差异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在录播教学中的学习行为表现显著低于其他三种教学模式,文字教学使用频率最少且整体教学效果较差; 同时各线上教学模式之间也存在诸如活跃度不强、互动缺乏、满意度不高等共性问题。基于上述发现,为今后高校开展更高质量线上教学提出相关建议,加强各教学模式间的优化整合,提升线上课程的教学效果。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黑龙江高教研究编辑部    
主办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省高教学会
     地址:哈尔滨市利民经济开发区师大南路1号       邮编:150025      电话 :0451-88060218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