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6.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12.022
摘要:专业认证是我国高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全面改革的推手和内涵式建设的重要保障,专业认证坚持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核心理念,强化了教师参与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深度、广度和效度,课程参与是主要途径。在专业认证实践中,教师课程主体意识不强、课程核心能力不足和课程研究动力欠缺影响教师课程参与的质量和效果。唤醒教师课程主体意识、培养教师课程能力和推进教师把课程研究作为学术,是提升教师课程参与质量的现实路径。
2022(12):7-12.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12.009
摘要:“优师计划”旨在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定向培养优秀教师,实现师资供需配给的区域均衡。就逻辑理路而言,国家、市场、乡村与专业多重逻辑间的联动协同,为“优师计划”政策设计提供了前提基础。就实践方案来看,试点院校在培养目标、师资供给、协同育人、长效机制与技术赋能方面超越了传统教师培养模式,赋予“优师计划”政策合理性。不过,试点院校在政策执行中仍面临制度异化、目标偏差、路径模糊与机制缺位的现实挑战。就完善路径而论,试点高校应依托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提高自身的人才培养能力,发展实践导向的课程体系,健全教师发展的支持系统以及优化质量评估与保障机制,从而实现“优师计划”的政策目标。
2022(12):13-21.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12.010
摘要:新中国成立70余年,中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经历了巨大变化。根据本科专业的客观属性,可以将本科专业设置理解为以学科知识逻辑、市场需求逻辑与个体发展逻辑为动力和目标的行为活动。并且基于不同的逻辑视角,其表现出不同的历史发展特征。纵观“三重逻辑”视角下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历史演变,结合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对知识、经济和个体发展的需求,可以得出“淡化专业、强化课程”是我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未来可探索的一条有效路径。
2022(12):22-27.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12.004
摘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形成了混合式教学的全新复杂教学场域空间,对教学参与主体及其动态关系造成了全方位的影响。混合式教学实践中高校师生关系的发展存在一些潜在问题,包括教师角色定位不清晰、教学内容设计面向学生不足、师生互评动态反馈不够以及师生互动质量不高等方面。混合式教学场域中高校师生之间知识话语和规范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高校教师的威信确立依赖于微观权力而非宏观惩戒权。根据混合式教学的场域空间规律特征,高校师生关系的重构应该遵循提高教师德行风尚、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推动多元主体协同、优化教学服务体系的发展路径。
2022(12):28-32.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12.002
摘要:文化自信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变化,其形成需要依循自身的内在逻辑,其培育和发展也需要阶段和过程。通过把握其生成与发展机制,科学地梳理并论证其理论构成、内在逻辑、生成机制,对于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实效性,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022(12):33-40.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12.018
摘要:教育政策领域的风险具有利益主体众多且利益关系复杂、执行过程环节多、执行过程周期长、政策影响广而深等特点。以S省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执行为案例,运用风险矩阵的风险评估技术对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执行风险进行评估。研究发现:首先,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执行中共有14类风险作用在政府、培养高校、公费师范生和农村中小学等四个风险载体上;其次,在不可接受区域中存在“G-S-R”系统性风险连锁反应,在中间区域中则存在“U-S-R”系统性风险连锁反应,在广泛可接受区域中存在部分可分散性风险;最后,结合风险连锁反应和政策执行过程的阶段性特点,针对系统性风险构建“跟进—强化—认同”的风险应对框架,针对可分散性风险则构建“责任清单—舆论引导”机制,以此实现教育政策执行风险的科学应对。
2022(12):41-46.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12.007
摘要:身体消费成为彰显符号消费的典型消费方式。身体消费的流行循着“生产—传播—认同”路径。其运作过程内隐着商品符号和身体符号的双重符号逻辑。大学生热衷身体消费,是认同危机与追求自我、消费主义和大众传媒共同影响下的产物。过于追求身体消费,导致了虚假需要与过度消费、区隔再生与身份成层、身体异化与内心空虚。教育要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解构符号消费逻辑,重建合理消费意义;加强高校劳动教育,消解不良消费倾向;减缓认同焦虑,促进自我成长。
2022(12):47-55.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12.011
摘要:区域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是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基于耦合的物理学定义和经济学、教育学等研究领域的使用惯例,建立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协调度分析模型,并以重庆2011-2020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重庆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度较好,但协调性还有提升空间。在深化教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需要从扩大农学类学科和理工类学科的规模、优化人文社科及医学类学科结构、推动相关学科转型升级、协同推进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密切对接等四个方面着力,提升重庆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水平。
2022(12):56-62.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12.025
摘要:对我国31个省份2017年人文社科科研效率分析发现,科研技术效率区域差异明显,达到DEA有效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而效率较低的省份主要位于西部。技术效率主要受规模无效制约。规模收益递减的省份主要位于东部和中部,规模收益递增的省份全部位于西部。经投影分析发现,高质量科研产出不足是造成我国大部分省份人文社科科研效率DEA无效的主因。回归分析发现,国际合作研究和经济发展水平对科研效率有正向影响,而文化教育政策和高等教育机构数量表现出负影响。
2022(12):63-68.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12.016
摘要:在“卓越集群”项目的推动下,德国大学通过跨学科合作打开了高等教育创新建设的新局面,从校内至校外建立起了系统的创新网络,形成了多元协同合作、内外联合发力、客观评估保障的协调发展局面。通过借鉴德国高等教育跨学科合作的成功经验,国内高等教育体系建设要通过追求跨学科创新突破、建设项目型跨学科组织、完善跨学科合作机制构建起本土的跨学科合作创新网络,在“双一流”建设上寻求突破。
2022(12):69-75.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12.003
摘要:在高等教育问责制、基于科研绩效的资金分配模式、高校公共经费削减等背景下,意大利着手实施高校科研评估。其具体做法有成立专门的负责机构、组建评估专家组、设置评估标准并制定一些流程。意大利高校科研评估在实践中不断改革,改革的特征包括:综合运用同行评审、文献计量法,推崇科研质量,鼓励跨学科研究与社会服务。改革的效应分为两个方面:正面效应体现为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平均科研质量得到提升、科研质量理念得以改观、完善了科研治理体系与治理结构;负面效应体现为评估过程面临一些质疑、加剧了不同区域的大学之间不均衡发展。意大利高校科研评估改革仍在继续,有些方面值得我国借鉴。
2022(12):76-80.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12.014
摘要:导生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法学视角下的审视有助于促进其规范化和法治化。它具有无偿性、利他性和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等特点,属于法学意义上的情谊关系。从情谊关系的角度看,导生关系从利他变为利己以及导生未能形成意思表示的一致是功利化和疏离化的原因,对此可尝试通过签订导生契约的方式规范导师的指导行为并在导生之间达成积极的共识。知识与教育的普及带来的师生关系的平等化是签订契约的基础,它的履行既需要提升导生的道德水平、弘扬诚信原则,也需要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根据不同情形分别采取应对措施。虽然国家制定的硬法难以直接干预导生关系,但高校可以通过制定软法保障导生契约的履行,尤其是师德师风的规范、学生行为的规范以及大学章程。导生契约和高校软法的共同作用将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导生关系。
2022(12):81-87.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12.001
摘要:博士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科研能力作为博士核心素养,发展状况关系到博士生教育整体质量。基于已有研究,对博士生科研能力发展的分析放置于更加综合的框架中,将其科研能力划分为研究设计、学术发表、学术交流、学术管理、学术激情等。利用2019年《自然》(Nature)全球博士教育调查数据,分析博士生科研能力发展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相比较发达国家博士生而言,我国博士生有五成对其科研能力发展感到满意。具体而言,我国博士生在学习时间投入、论文发表、管理研究项目、学术交流等能力发展方面与国外博士生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申请研究资助、应对同行评议韧性、制订研究计划、管理团队成员、管理项目运营预算、高频度师生交流等方面科研能力发展总体上高于或接近国外博士生。为了提升博士生科研能力发展水平,大学需要改革博士生课程学习及科研训练模式,提升博士生学术研究设计能力发展水平;激发博士生科研志趣,促进博士生学习及科研投入。
2022(12):88-94.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12.013
摘要:知识取向和组织取向是学科建设的两种模式。伴随学科内外部制度环境的变革,现代大学学科建设呈现从知识取向到组织取向的演变趋势。在“双一流”背景下,我国大学学科建设呈现出在知识取向和组织取向之间的复杂样态,具体表现为“学科驱动”的运动式建设、“科研导向”的功利化竞争、“泛行政化”的院系治理体系和“趋向封闭”的学科建设场域。为更好地顺应知识演化趋势,服务国家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战略需求,我国大学学科建设需通过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有效统一,逐步转向组织取向的模式。其关键在于转变大学学科理念、重塑大学学科制度、优化学科建设评价机制、改革院系治理结构和创新基层学科组织模式。
2022(12):95-101.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12.015
摘要:通过对2016年以来高校动态调整撤销和增列的学位授权点数据分析,发现我国高校学科动态调整从政府主导学科调整逐渐向政府引导和监督、市场调节、高校结合特色自主调整的趋势转变。高校学科动态调整既深受国家政策影响,也展现出高校学科动态调整以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高校学科动态调整与高校内涵式发展更加紧密、更趋理性和客观,高校学科动态调整逐渐摒弃功利、回归立德树人本质等趋势。这种高校学科调整趋势有利于高校内涵式发展、可持续发展、与市场协调发展,但也存在以“增量”为主以及“存量”调整不足、缺乏科学学科规划和基础数据支撑、忽视交叉学科设置、盲目割裂知识生成性而导致陷入“实用主义”陷阱等问题,这些均需要通过一系列策略予以调整。
2022(12):102-107.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12.020
摘要:智能教育是智能时代高校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作为顶尖研究型大学的佐治亚理工学院主动迎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变革趋势,秉持利用技术驱动教育教学创新传统,通过智能教育创新推动高校教育质量与效益提升。该校智能教育创新具有以“刻意创新”理念为引领、以整体战略目标为导向、以组织结构完善为基础、以系统创新方法为抓手、以教育创新文化为支撑等五个方面的主要经验。该校经验启发我国顶尖研究型大学智能教育发展要注重培育智能教育领军人才,重视高校基层的智能教育实践创新,聚焦高校智能教育创新的重点领域,创设完善的高校教育创新生态系统及营造浓郁的高校教育创新文化氛围。我国应统筹建设国家大学智能教育生态平台,让更多学生有机会接受高质量的大学教育服务。
2022(12):108-113.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12.006
摘要:在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新的风险与挑战,即西方意识形态向高校大学生“渗透”的风险、网络意识形态阵地价值引导功能弱化风险、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管理难度加剧风险、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受阻的“信息茧房”效应风险。从话语维度、价值维度、能力维度和技术维度分析引发风险的原因。需要从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创新、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强化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技术保障等方面提升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2022(12):114-118.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12.008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领域一直存在“自我证明悖论”的问题。人们习惯于通过评价来判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优劣,但如何界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本身的质量?元评价的本质在于价值判断,是对评价的再评价,它可以起到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本身的批判和超越,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本身的质量保障机制。通过对元评价、教育元评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元评价理论的梳理,揭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元评价的内涵以及具有先验性、思辨性、超越性和依附性的特征,从而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元评价具有加强评价理论建构、提升评价质量、促进评价制度建设的作用。在遵循政治性、专业性、可行性、有效性原则的基础上,从明确元评价主体、培育元评价文化、创新元评价方法、构建元评价指标、培养元评价人才、发展元评价机构、开展元评价试点、加强元评价交流等方面最终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专业化发展。
2022(12):119-126.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12.023
摘要: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可谓一场“哥白尼式”革命,即教学逻辑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了以“学生为中心”。人工智能赋能正在这一逻辑转换中展开:在教学设计阶段,助力精准识别教学对象、分层设计教学目标、有效供给教学内容;在教学实施阶段,支持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和深度学习;在教学评价阶段,推动循证教学评价、全面教学评价以及精准高效教学评价的开展。需要警惕人工智能的“技术利维坦”问题,如人工智能可能削弱教师教学的主导性、阻滞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加剧校际数字鸿沟等。对此,需要全面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整合优化思政课教学内容、健全智能思政课教学的保障体系,以实现人工智能时代思政课混合式教学高质量发展。
2022(12):127-131.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12.012
摘要:“专创融合”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综合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价值导向在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人才、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破题解困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动力。应用型本科高校“专创融合”的阻滞因素主要包括创新创业教育观念、教师知识能力结构、专业课程教材建设、综合政策支持体系等。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职责使命、“专创融合”的现实发展和国家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政策要求,提出重构创新创业教育观念、提升专业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注重专业课程教材的二次开发以及构建内外结合的政策支持体系等推进策略。
2022(12):132-137.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12.017
摘要:大学生高质量就业作为构建稳定社会结构的重要因素,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对于整体推进国家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当前部分大学生就业存在就业观念的认知脱嵌和价值偏差、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出现结构性脱节、就业制度供给与共同富裕目标协调联动有待完善、就业市场供需不匹配造成人岗失落等问题。在社会分层结构变迁视角下,大学生高质量就业路径应从学生自为、高校助力、政府助推、系统整合等四个方面一齐发力,形成人、资源、环境互相促进的良性就业生态,推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2022(12):138-143.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12.019
摘要:在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已上升到“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意义和现实困境,归纳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四种实践模式,即以专业建设为统领,全面融入课程体系中的“课程模式”;以师资队伍为抓手,全要素融入教育教学中的“教学模式”;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全方位融入学生活动中的“文化模式”;以实践环节为纽带,全过程融入社会实践中的“实践模式”。旨在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文化育人水平。
2022(12):144-148.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12.024
摘要:“全域旅游”“智慧旅游”等国家层面战略设计与远景规划为旅游业及从业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成长平台。培养面向新形势新变化新市场的高素质技能型导游人才是旅游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研究分析验证了高职院校导游专业技能型人才19个胜任力特征的合理性,构建了以“全国技能大赛导游服务赛项评价标准”为指向的导游专业技能型人才胜任力模型,为高职院校导游及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理论参考与实践支撑。
2022(12):149-153.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12.005
摘要: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蓬勃发展,其对专业建设的理念、资源、模式、标准等要素赋予新的含义,一流本科专业更加突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的建设理念,更加需要一流课程、一流教材、一流师资的内涵支撑,更加强调通识教育、交叉培养和协同育人的模式创新,更加聚焦立德树人、创新发展和培养成效的评价标准。地方综合性大学要深刻分析一流本科专业的基本特征,科学研判自身存在的优势与困境,精准提炼专业建设的特色举措。
2022(12):154-160.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12.021
摘要:在“互联网+”背景下,在线教学已成为大势所趋。文章从师生角色、课程内容、课程设计以及教学平台对中美高校在线教学模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我国在线教学师生角色发生转变,我国课程内容、课程设计、教学平台在实际运行中存在一些问题。针对我国实际在线教学情况,借鉴美国高校在线教学模式的优势,为我国高校在线教学模式提供启示。研究内容及结论建议旨在更好地提升我国的教学水平以及国际影响力,为人才培养带来全新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