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第0卷第1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博士论坛
    • 高等教育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比较研究

      2022(11):1-7.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11.005

      摘要 (3) HTML (0) PDF 755.80 K (2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修正后的C-D生产函数,利用2004-2018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测算了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进行了时空上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高等教育和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大,且贡献率随时间呈增长趋势。建议我国应继续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将高等教育增量适当向经济与高等教育薄弱地区倾斜,各地应根据自身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高等教育与经济协同的发展战略。

    • 高校教师教育者核心素养:内涵、构成要素及路向探索

      2022(11):8-12.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11.001

      摘要 (8) HTML (0) PDF 213.13 K (2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校教师教育者核心素养和专业化水平是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关键,高校教师教育者不同于教师及其他教师教育者,具有自身独特的核心素养。高校教师教育者核心素养构成需要体现跨界性与联结性的内在要求、独特性与统整性的价值诉求。高校教师教育者核心素养包括理解教师教育、研究师范生与中小学生、发展专业自我等三个维度,将跨界素养、综合素养、生命素养,把握师范生与中小学生生命需要、认知与学习特点素养,高校教师教育者职业道德、沟通与合作、教育元认知素养有机耦合构成高校教师教育者核心素养一体化整体结构。推进高校教师教育者核心素养发展路径应是建立“三项互通”跨界研究机制、强化自主发展意识与实施以生命成长为基点的有效教学。

    • >高等教育理论
    • 高等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立意、要点与路径

      2022(11):13-17.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11.004

      摘要 (4) HTML (0) PDF 208.96 K (2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等教育是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战略窗口。面向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要求,新时代高等教育对外开放要以改革增动力、以开放促发展,积极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创新探索对外开放新路径。立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制高点,要牢牢把握扩大开放的价值立意与核心要点。特别是要在新冠肺炎疫情重塑全球格局和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形势下作出战略选择、应对全球性挑战,以高水平开放合作成果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

    • 教育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发展与重塑技术应用研究

      2022(11):18-24.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11.007

      摘要 (4) HTML (0) PDF 1.03 M (2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力要素,正在不断影响并改变着世界,如何将人工智能与教育相融合将成为未来教育关注的核心议题。借鉴《易经》中的“道”“器”理论思想,文章通过分析“道”“器”内涵,阐明教育人工智能的“道”是“技教融合之道”、“器”是技术应用之“器”,从教育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资源的开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智慧学习空间的搭建等三个维度探讨教育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发展,从关注“人”的互动、强调管理共生、重视学评等三个维度探讨“技教”融合后技术应用对教学过程、学校管理、教育评价的重塑。文章厘清了教育人工智能的理论基础、赋能教育发展和技术应用的内容和方法,为人工智能教育提供了发展路径。

    • >大学治理
    • 世界一流大学战略规划的整体性治理机制及其启示

      2022(11):25-30.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11.006

      摘要 (13) HTML (0) PDF 251.88 K (2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战略规划整体性治理可通过静态结构维度及从内涵构思到落地实施动态过程双重视域检视。基于20所一流大学战略规划文本的嵌入式多案例研究发现,战略规划整体性治理机制有战略适应、目标确立、战略整合、战略实施的行动结构,协同多元共治、共创核心价值、明确关键举措、优化内控体系是其行动结构产生的重要功能。面向大学治理现代化目标,未来战略规划治理体系还须从文化建设、系统治理、平衡秩序与活力等方面再强化。

    • 深化我国高校产教融合的要素驱动、主要特征与机制创新

      2022(11):31-37.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11.002

      摘要 (8) HTML (0) PDF 311.00 K (2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质量发展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旋律,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激发需求侧和供给侧变革合力,实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在多元政策驱动下可以更好地深化高校产教融合,实现高水平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力提升的有机整合。我国高校产教融合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具备较好的现实基础,与以往相比高校产教融合的深化在主体、过程、内容、方法方面表现出高度的协同特征。进一步深化我国高校产教融合,需要不断进行机制创新,包括促进以政府为主导的主体统筹协同、建立以适配为目标的多角度融合对策、发挥以制度为核心的过程协调能力、明确以政策为手段的渐进改革方式等。

    • 本科生教育服务需求特征对比研究:公办与民办高校

      2022(11):38-44.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11.014

      摘要 (4) HTML (0) PDF 721.76 K (1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公办与民办高校本科生教育服务需求特征的差异,基于SERVPERF教育服务质量量表,对两类高校进行Ka-no需求分析,构建教育服务需求结构模型,进而挖掘需求特征。研究发现,公办与民办高校本科生的教育服务质量关键要素并不完全一致,后者的教育服务需求敏感度更高,即更具有学生消费者意识;即使教育服务关键质量要素基本一致且敏感度相当的同类高校,其内部结构也不尽相同;民办高校在教育服务需求的相对特异度、相对敏感度和魅力自由度上均超越公办高校。高校可根据各自的需求特征来定制教育服务优先战略:夯实必备属性,不降低必要学习需求的满意度;优化期望属性,持续提升学习体验;挖掘魅力属性,打造意外惊喜;避免在反向属性和无差异属性上浪费精力和学习资源。

    • >高等教育制度与政策法规
    • 中国高等教育“放管服”改革政策的典型特征分析

      2022(11):45-50.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11.010

      摘要 (7) HTML (0) PDF 394.25 K (1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破除束缚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激发高校自主办学活力,中国中央政府近年来发布了一系列关于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的新政。文章以2015年至2021年中国中央政府发布的153份高等教育“放管服”改革政策为研究对象,从政策数量、政策主题、政策发布机构、政策类别、政策效力等五个变量及其相互关系分析了政策的典型特征。研究表明,中央政府有较强和稳定的政策供给且存在年度不均衡性,政策主题不断丰富和完善,形成了中共中央、国务院领导及多部门协同推进的政策制定模式,意见、方案和办法是应用较多的政策类别,政策效力较高。

    • 政策工具视域下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政策的三维分析( 1990 - 2020)

      2022(11):51-56.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11.008

      摘要 (6) HTML (0) PDF 341.41 K (1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当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政策既是导向,也是手段,基于政策工具的视角,选取1990-2020年95份中央层面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政策文件为样本,以政策工具、政策要素、政策时间等三维为分析框架,对政策文本进行文本编码分析。结果表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政策的出台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政策工具结构略显失衡、政策工具内在构成要素不尽合理、政策工具和政策要素的契合度不高。在制定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政策时应保证政策的持续性,调整政策工具外在结构,优化政策工具内部结构,完善政策要素内容,提升政策工具与政策要素的契合度。

    • >国外高等教育
    • 英联邦高校混合学习质量保障审查工具探析

      2022(11):57-63.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11.024

      摘要 (7) HTML (0) PDF 277.19 K (2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教育信息化与疫情防控的双重背景下,世界各地的高校已经从传统的学习方式转向混合学习方式。为提升高校混合学习的实施质量,“英联邦学习共同体”制定了面向实施混合学习的高校的质量保障审查工具,简称QA审查工具,已在23个高校中实施。QA审查主要包括在线调查、现场审核和审查总报告等三个部分,基于对其构成、实施及特征的探析,我国高校混合学习质量保障工作应建立有效的质量保障机制,注重教师发展,重视对混合学习实施的研究。

    • 公益性与收益性的系统耦合: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卓越发展的实践回顾与现实审思

      2022(11):64-72.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11.003

      摘要 (3) HTML (0) PDF 362.96 K (2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公益性与收益性是公立大学发展过程中必须正视的一对关键性议题,二者的系统耦合是大学实现卓越发展的重要基础。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通过对择优发展的重点事项实施资源配置优化,推动学校在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多元筹资、提升科研与教学等方面自觉发展。该校以教育公益性为核心,不断拓展大学收益的覆盖面和转化率,构建出系统发展与高校自觉的和谐共生的发展格局。

    • >教师教育
    • 德国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路径研究及启示

      2022(11):73-78.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11.011

      摘要 (6) HTML (0) PDF 633.80 K (2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当前我国树立正确职称评价导向的背景下,有必要借鉴成熟的职称治理模式以改革和完善高校教师职称制度。就德国高校教师职称制度的四个运行阶段而言,其通过强调将代表成果和实践经验作为任职资格、依据复杂透明的招聘流程、打造“非升不走”和动态优化的晋升通道、形成终身制与有限聘期结合的退出机制,对高校教师职称治理体系进行有效构建和规约。根据德国对其高校职称制度纾困改革的路径和方式,可以总结其特征在于不拘一格擢升青年优秀人才、跳脱常规保障学术职业稳定、确保教授具有行政核心地位等三个方面,从而对我国高校教师职称制度形成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的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

      2022(11):79-85.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11.017

      摘要 (4) HTML (0) PDF 279.38 K (1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文章对28所高校的501名教师的职业生涯高原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高校教师职业生涯高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总均分为3.18±0.84),且在教龄、婚姻状况、职称级别、学历、岗位类型、学科类别和高校类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差异存在的原因包括社会、组织和教师等三个方面,缓解高校教师职业生涯高原也要从社会、组织和教师等三个方面作出努力;在社会层面,需要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以及制定差异化的评价体系、增加高校建设经费的投入以及完善薪资体系;在组织层面,需要完善组织的考核评价体系、创建并发展教学型和科研型团队、加强心理咨询服务和培训;在教师层面,需要提高自身的教学科研能力、增强对职业生涯高原和高等教育的客观认识。

    • >研究生教育
    • 研究生教育阶段师生关系异化的新制度主义审视

      2022(11):86-91.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11.013

      摘要 (5) HTML (0) PDF 361.11 K (2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研究生教育阶段师生关系的异化现象正在成为国内教育界关注的问题。借助新制度主义视角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主要包括作为管制性因素的“政策规约”、作为规范性因素的“社会期待”、作为文化—认知性因素的“生存情境”等三个方面。因此,可以通过优化关涉研究生的管理政策、纠偏社会期待中的价值导向、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文化重建,以便有针对性地和解研究生教育阶段师生关系的异化现象。

    • 青年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构成及保障举措探索

      2022(11):92-100.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11.016

      摘要 (5) HTML (0) PDF 751.71 K (2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当前,青年研究生导师已日渐成为高校研究生培养中的骨干力量,但是学界却鲜有围绕青年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和保障举措方面的研究。文章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国内高校21位青年研究生导师访谈资料进行三级编码分析,构建了青年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及其保障举措的理论模型,该模型包含10个主范畴、23个副范畴以及56个初始概念,能够全面反映当前青年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及其保障举措所包含的各项要素。结合访谈原始语句内容,进一步对模型的内部要素进行了详细阐释,并基于导师类别、学科类别和指导年限的视角,针对青年研究生导师的认知差异进行比较分析,最后提出了政策启示。在丰富青年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及保障举措的理论研究的同时,也为实践中如何提升青年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培育青年研究生导师队伍等指明了具体方向。

    • >思想政治教育
    • 人工智能助推高校精准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进路

      2022(11):101-108.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11.022

      摘要 (9) HTML (0) PDF 711.74 K (1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挑战与新变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科技革命的冲击力有待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亟待调整,素质优良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有待建设,国家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有待加强。凭借人工智能助推高校精准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方式、教育形式以及教育评价上的诸多技术优势,以创设智慧教育环境为基础、以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为手段、以创新教育载体平台为媒介、以创新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通过人工智能助推高校精准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精准育人。

    • 现代性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其应对

      2022(11):109-114.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11.009

      摘要 (3) HTML (0) PDF 238.15 K (2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现代性境遇下,多元多样、分歧分化的社会思潮使得思想共识凝聚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面对现代性导致价值碎片化、价值泛娱乐化、价值个体主义、价值立场异化等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坚持底线思维,牢牢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增强应对现代性问题的本领;建构话语体系,在求同存异中筑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阐释理论创新,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机活力;走向历史深处,从“四史”中汲取发展智慧与磅礴伟力;明晰实践路径,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与具体性。以此形成超越现代性的应对方略。

    • >心理发展与教育
    •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获得感的概念界定与量表开发

      2022(11):115-122.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11.023

      摘要 (12) HTML (0) PDF 592.57 K (2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学生获得感能够衡量学生群体在接受学校教育过程中的“获得”情况,体现大学生个体的发展质量,测量大学生获得感可以丰富高校教育质量的评价方法。文章在相关文献回顾的基础上,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遵循量表开发的程序,通过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开发出包含17个题项的大学生获得感量表。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获得感是一种积极正向的情感体验,由积极体验、学业获得、人际情感、实践参与和个人成长等5个维度构成,其中,学业获得是大学生获得感的主要来源。提供了大学生获得感的测量工具,为后续进一步探究该构念奠定了基础。

    • 大学生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与睡眠质量的关系: 基于平行潜变量增长模型

      2022(11):123-128.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11.018

      摘要 (6) HTML (0) PDF 457.50 K (2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考察大学生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与睡眠质量的变化轨迹及二者间的关系。采用简版社交网站成瘾倾向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对774名大学生进行了连续三年每年施测一次的追踪调查,使用交叉滞后模型及平行潜变量增长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大学3年期间学生的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slopevalue=1.052,p<0.01)及睡眠质量(slopevalue=0.992,p<0.01)均呈恶化趋势;三年中上一年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可以正向预测下一年的睡眠质量,反之则不能;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的初始水平可显著预测睡眠质量的初始水平(β=0.445,p<0.01),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的发展速度可显著预测睡眠质量的发展速度(β=0.303,p<0.01)。大学生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的初始水平及发展是其睡眠质量恶化的推动因素,为大学生睡眠质量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实证依据。

    • >高等职业教育
    •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入产出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2(11):129-136.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11.019

      摘要 (12) HTML (0) PDF 1.15 M (3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高等职业教育效率及影响因素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基于2014-2021年的面板数据利用DEA-BCC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对我国31个省份的高等职业教育投入产出效率进行评价研究,运用Tobit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的高职教育投入产出效率最高,其次是中部、西部和东北;根据投入产出松弛分析可知教学条件、科研社会服务产出的改进空间大;我国四个区域的纯技术效率指数大于1,但全要素生产率、规模效率、技术进步没有处于最优前沿面。高等职业教育效率受地区经济水平、工业化水平、产业高级化、政府财力、教育支持力度等多因素的影响,但各区域的影响程度和显著性有较大差异。

    • 产教融合视域下应用型大学课程实施:理论构想、现实问题与改革路径

      2022(11):137-142.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11.012

      摘要 (2) HTML (0) PDF 311.94 K (1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产教融合视角为应用型大学课程实施模式创新带来了新思路,产教融合视域下的应用型大学课程实施应促使教师课程教学与生产实践过程相统一、学生专业素质与生产实践素养相支撑、教学评价体系与实践素养评价相融汇。当前产教融合视域下的应用型大学课程实施还存在教师教学方式难以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需要、实习实训环节未能有效支撑学生实践素养发展、教学评价方式尚未深度契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等问题。急需应用型大学“推行团队教学模式,促进教师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创新实践教学制度,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内生动力”“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强化教学评价的多元性和实践性”。

    • >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
    • 生态学视野下的师范专业课程思政推进问题: 成因与消解路径

      2022(11):143-147.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11.021

      摘要 (8) HTML (0) PDF 348.77 K (2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新师范背景下实现“三全”育人格局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当前,师范专业课程思政推进存在三大主要问题,即由于非异质空间导致的趋同进化、因为生硬植入引起的教学生态侵害和源于功能生态位重叠造成的系统功能局限。课程思政“课程群”建设,面对教学环境的变化具有较大的缓冲能力与较好的适应能力,有利于课程思政的专业特性生长;能够扩大课程思政元素“基因库”,保障思政生长点的多端性,强化课程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的本源性联系,有利于课程思政的自然生发;使课程群落功能生态位布局合理,发挥协同效应,有利于发挥课程系统的整全思政功能。构建由优势型课程、关键型课程、亚优势与建群型课程、伴生、偶见及冗余型课程组成的课程群,是消解师范专业课程思政推进存在问题的一条可行路径。

    • PBL( 项目式学习) 与 SL( 服务性学习) 相结合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与探索

      2022(11):148-153.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11.015

      摘要 (10) HTML (0) PDF 548.11 K (2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科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突出强调应用和实践取向,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Learning,PBL)与服务性学习(Service-Learning,SL)是引导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进行探究性学习,从而提升其实践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文章从实践育人的理念出发,提出PBL与SL相结合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新模式,通过与实践教学基地建立合作关系、开设应用心理专业实践类选修课、实施基于PBL与SL相结合的综合实践课程方案等关键步骤,在一所本科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中进行实践和探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基于熵权—TOPSIS 法的农林高校新农科建设绩效评价研究

      2022(11):154-160.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11.020

      摘要 (6) HTML (0) PDF 287.25 K (2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农科建设作为我国农林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系统评估农林高校新农科建设绩效有利于全面掌握新农科建设质量,扎实推进农林高校教育改革进程。文章从人才培养、教学资源、科学研究和社会声誉等四个方面构建农林高校新农科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对评价指标权重赋值,采用TOPSIS法对农林高校新农科建设绩效展开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农林高校新农科建设绩效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依次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声誉>教学资源;可将25所农林高校新农科建设绩效水平划分为最优组、优势组、稳定组、潜力组等四个梯队,不同梯队的农林高校新农科建设绩效差异较大。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黑龙江高教研究编辑部    
主办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省高教学会
     地址:哈尔滨市利民经济开发区师大南路1号       邮编:150025      电话 :0451-88060218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