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8):1-6.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08.001
摘要:以马丁·特罗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11个维度为基础,参照张力、刘亚荣对特罗11个维度所做的3个类别的概括,对迈入普及化阶段的我国高等教育的实然特征与应然选择进行分析。在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在基本形态、高校管理以及教学组织等方面呈现出若干普及化的国别和国情特征。立足2021年,面向2035年,应着力构建区域均衡、类型健全的高等教育体系,全面推进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积极创设供需平衡的高校教学组织生态系统,不断探索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道路。
2021(8):7-12.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08.002
摘要:推进新时代师范教育改革,提升师范教育质量,不仅关系到国民教育和普通教育良莠,还攸关国家和民族未来。当前,我国师范教育领域存在的关键问题在于:教师资格考试及认定制度存在缺陷,开放性教师教育体系并不能有效解决教师来源和专业化发展问题;师范生培养规模过大、教师编制短缺造成师范生“产能过剩”,区域性、学段性短缺等结构性问题仍旧突出;师范生培养目标师范性弱化及培养过程存在学科与教育专业割裂、教育实践效能低、师德教育薄弱等问题,师范生培养质量颇受诟病;师范生培养模式表现出一定的封闭性,U-G-S培养模式尚未完全落实;重视教师职业工具价值的倾向明显,专业性广受质疑,职业吸引力不强。面对新时代我国师范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必须首先明确师范教育的根本属性,构建专业性教师教育体系;控制师范生总体规模、调整类型结构、提高培养质量,实现供需相对平衡;以培育教师职业核心素养为根本导向,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坚持协同育人,推动U-G-S模式落地运行,优化师范生培养模式;落实国家教师教育政策,重塑教师职业的社会角色期待,彰显师范生培养成效,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
2021(8):13-19.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08.003
摘要: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专业教育的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当前我国一些领域的专业教育存在低效乃至无效的问题,亟须增强有效性,提高质量。文章探析了诞生于类似背景下的舍恩反思实践专业教育理论,从实践与认识论背景、主要内容与当代价值等三个方面,对其进行阐释。对当前我国专业教育的系统化改革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2021(8):20-24.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08.004
摘要:转型地方大学文化是我国大学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来源,其发展不仅有助于提升转型地方大学核心竞争力,还为维护我国大学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文化生态学有关文化与环境关系以及文化生态系统特征的认识和观点为审视转型地方大学文化发展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建立在这些理论认识上的文化共生构成了转型地方大学文化健康发展的前提基础,文化协调是转型地方大学文化稳定发展的重点关键,文化再生是转型地方大学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文化生态学视野下,转型地方大学文化发展要建立“整体、协调性发展理念”“多样平衡发展理念”“动态化、开放发展理念”,并在这些理念的指导下,凝练特色大学文化,不断激发文化内生动力,提升对外文化影响力。
2021(8):25-30.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08.005
摘要:高等教育区域治理是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区域合作呈现出合作态度碎片化、合作方式碎片化和合作成效碎片化的特征。形成上述特征的原因在于三地治理模式存在较大差异以及三地高等教育发展竞争导致利益分野。改善当前粤港澳等三地高等教育区域合作的碎片化问题,需要推进协同共治,遵循从个体走向整体的目标确立逻辑、从裂化走向聚合的组织变革逻辑、从分治走向协同的行动转变逻辑。
2021(8):31-37.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08.006
摘要: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成果”如何表达,怎样界定;二是“成果”如何达成,怎样评价。对“成果”的界定必须进行多维度区分,要讨论不同层面,要界定学生学习经历后的巅峰成果及各阶段性成果,要设立不同角度、不同观察点。而“成果”评量需要在形成学习成果与学习目标的闭环基础上,确立“成果”的评估准则,进而选择多元化的评估工具。
2021(8):38-44.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08.007
摘要:民办高校内部治理水平是影响与制约自身办学质量、办学效益和特色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视角审视内部治理和民办高校的组织性质相契合,既能够满足民办高校提升内部治理水平的理论诉求,又能够满足其解决治理问题的现实需要,对于进一步优化内部治理结构、调动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的积极性、提升民办高校的办学美誉度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民办高校内部治理结构不够完善,权利主体的权责边界不够清晰,内部监督机制不够健全,有些利益相关者的治理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在对利益相关者的角色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综合权衡各方利益,从规范董事会运行程序、完善内部监督机制、理顺内部治理关系、不断完善内部治理结构、营造多元共治的大学治理文化等方面提出了加强民办高校内部治理的对策。
2021(8):45-50.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08.008
摘要:近年来,加拿大在线教育快速发展。加拿大数字学习研究协会在参考美国相关调查的基础上,从2017年起,每年针对全国高等院校展开一次大规模的调查,然后在调查的基础上每年发布一次加拿大全国高等院校在线教育追踪报告,迄今已经发布了3份主报告与12份子报告。通过报告分析,可以发现加拿大在线教育具有以下特色:在线课程与注册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在绝大多数省份,在线课程的注册人数以每年约10%的速度增长;在线教育使用技术不断完善和丰富,涉及学习管理系统、智能化技术、自适应学习、学习分析等多样化技术;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对在线教育的价值进行了肯定,并且制定了在线教育发展长远规划;同时,加拿大在线教育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障碍。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后疫情时代我国在线教育的发展进行了探讨:大力推进在线教育,促进混合式教育的发展;我国也可组织全国范围内的在线教育调查,对我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线教育进一步丰富技术的使用;突破障碍,深入推动在线教育的发展;加强在线教育学分转换体系建设。
2021(8):51-56.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08.009
摘要:特色战略是涉农高校应对内外部发展需要的战略必然选择。通过11所世界一流涉农高校的比较研究,涉农高校在内部资源优势、院校哲学导向和外部环境压力的三重逻辑作用下形成了特色战略;通过目标、建设及保障的三维实现机制,不断加强内部实力,推动社会创新发展。我国涉农高校可借鉴国外经验,利用特色战略,通过以小建强,与产业、政府进行三螺旋协同创新,从提供者导向逐步转为消费者导向,逐步促进内部治理精准化,使涉农高校实现利基化生存,引领产业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2021(8):57-63.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08.010
摘要:文章以2019年U.S.News最佳商学院(BestBusinessSchool)排名前15的大学教师为研究对象,对其最高学历及毕业单位信息进行了收集与整理,并以教师最高学历毕业院校为基准构建了有效样本为2267的互聘网络矩阵。运用UCINET6-Version6.690软件,对该互聘网络的总体密度、中心度以及特征向量等特征进行了计算与可视化呈现。研究发现:一是美国精英大学商学院教师互聘联系十分紧密,尤其是排名前5的大学,且这些大学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近亲繁殖”倾向;二是互聘网络总体呈“橄榄形”分布:除了哈佛大学位居顶端、弗吉尼亚大学与达特茅斯学院明显处于边缘地位以外,其他大学彼此差异不大,共同组成“精英大学集群”;三是互聘网络的地位格局与学科排名并不完全一致,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在互聘网络中地位尤为突出,宾夕法尼亚大学尽管学科排名第一,但在互聘网络中居后。总体而言,美国精英大学的商学院在吸纳其他大学毕业生时相对比较开放。
2021(8):64-70.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08.011
摘要:以学生预估分数等级为依据录取新生的“资格前录取制度”是英国一直以来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校招生制度。随着英国教育的发展,该招生制度也暴露出各种问题,改革势在必行。文章就英国正要实施的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主要背景、政策的形成、改革主要举措和特点等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供一些启发和参考。
2021(8):71-79.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08.012
摘要:比较高等教育是指运用比较法研究世界各国中学后各级各类教育的基本问题以及热点问题的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交叉学科,具有跨学科、跨文化、跨地域等特征。比较高等教育学科的发展经历了描述借鉴阶段、多学科视角阶段、反思建构中的合作与交流阶段,它的方法论来源于比较教育学,但它也可以为高等教育学的发展提供新的理论视野和实践方向。在全球化背景下,当前的国际比较高等教育研究中存在理论基础的薄弱、比较法的缺陷、高等教育系统的复杂性、团队合作的矛盾、话语体系的建构等问题,这对学科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
2021(8):80-86.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08.013
摘要:体育师范生的社会化是体育师范生在“前置经验”与早期人际互动的共同影响下,不断发展“教学取向”以克服“训练取向”,使自己关于体育教学的信念不断革新,持续内化与体育教师相关的价值观念、角色期待和行为规范,以形成和表现出合宜的角色行为过程。在职业社会化理论看来,这个复杂的过程包含三个阶段:一是以主观感受和学徒式观察为核心的预期社会化;二是以学科知能和教学行为习得为核心的专业社会化;三是以职业认同建立为核心的组织社会化。在这个过程中,前置经验、课程学习与实践经验、社会化主体、人际互动与组织文化情境构成了不同阶段的发展动因,从而促使体育师范生逐渐由“普通的体育人”转变为“合格的体育教师”。
2021(8):87-91.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08.014
摘要:民办高校营利抑或非营利分类管理,对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而言既是契机也是挑战。与实力雄厚的公办高校相比,我国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如青年教师“成长慢”、高校为了迎接考核评估采取“突击式”和“全锅端式”聘用模式等。为此,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应该在结构上优化、在质量上提升、在定位上转型、在管理上协同。在政策建议方面,政策目标导向性更加明确,政策内容要不断完善,政策实施要注重可行性,从而推动民办高校教师队伍良好有序发展。
2021(8):92-97.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08.015
摘要:产学研联合培养是在研究生培养层面实现产教融合,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目前迫切需要的技术领域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途径。产学研联合培养涉及高校、政府和企业等多个行为主体,需要构建各参与方协同合作的有效机制。文章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方法和视角,发现高校管理部门、研究生导师、产学研平台、合作企业、地方政府和研究生是产学研联合培养中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并提出了各主体间的协同模式和策略。
2021(8):98-103.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08.016
摘要:导师与研究生科学探究共同体是群体知识与智慧共享及其衍生的关系场,他们拥有相似的学习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从而建构一种探究的文化,它具有育人的功能。科学探究共同体能够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精神、学会批判思维、分享选择权力、共享参与意义和进行开放交流。其中,语言是建构的积极媒介,具有行动的力量。因此,科学探究共同体的话语策略表现为:保持疑惑的话语状态、创造好奇的话语氛围、搁置判断的话语思维、运用对话的理解模式和构建安全的倾听情境。科学探究共同体促进导师与研究生共同发展。
2021(8):104-108.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08.017
摘要: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涉农高职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承载着为乡村振兴培养各类人才的使命。而目前涉农高职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社会需求和培养目标之间的落差、理想的主体合力与现实的主体合力的落差、培养过程与生产过程的落差等问题。为了改善人才培养模式的困境,需要基于“输入—过程—输出”的序列来厘清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过程、结构要素与运行机制。改革路径优化是:深化专业供给改革,优化培养目标定位;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培养主体协同;深化培养模式改革,实现培养过程对接。
2021(8):109-114.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08.018
摘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和在校生规模均为世界第一,高等职业教育是持续深化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因素。面对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结构调整、大数据技术广泛应用等经济形势的新变化,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应根据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特征,在供需平衡、政策实践、结构设置、校企合作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师资结构配备、教学评价体系建立等方面进行调整,为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顶层设计和实践发展提供思路。
2021(8):115-119.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08.019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机制,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过程中各构成要素由于某种机理形成的因果联系和运转方式。它具有系统性、动态性、渗透性的特征。基于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机制存在的实现效率有待提高、协调运行有待加强、推动发展有待深化的问题,建立统一的领导机制、有效的整合机制、科学的评估机制,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机制的功能提升,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效果。
2021(8):120-124.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08.020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中居于根本性地位,其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哲学、中国哲学根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中,哲学思维起到引领性的作用。具体而言,哲学思维的引领体现在对根本性问题研究的引领、对基础理论研究议题设置的引领、对理论基础研究的引领、对体系建构的引领等四个方面。哲学思维在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过程中进一步具象化,呈现为逻辑式思维、概念式思维、命题式思维、思辨式思维和本质式思维,由这些具象化呈现的思维方式引领基础理论的研究。同时,在引领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在引领时要避免形而上学的趋向,注重把握理论与实践的联系,重视哲学反思的力量。
2021(8):125-130.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08.021
摘要:信息技术融入高校思政课是优化发挥高校思政课重要功能与价值的教学革新大趋势。信息技术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适恰性和有效性需要从明晰融入目标、厘清融入原则、整合融入条件、检视融入效能等四个维度进行审思,只有将“目标—原则—条件—效能”的架构视角作为审视与思考信息技术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维度,才能有效检视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在内容与形式相统一、技术载体与思想引导相结合等方面的效度,从而助推高校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
2021(8):131-139.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08.022
摘要:通过分析20世纪50年代以来华中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探讨近七十年来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演进历程,发现农学专业培养目标始终结合农业产业需求不断调整,并由单一专门化向全面多元化发展;课程结构逐渐清晰,呈现农科特色;课程学时“两降一升”,支撑人才全面个性化发展;基础教育课程不断拓展,但专业教育课程与产业发展结合略显不足;实践教学逐渐区别于理论教学形成独立体系,围绕社会发展需求优化教学目标,并以专业基本技能培养为中心不断拓展教学内容。我国农学专业人才培养应优化培养目标,推进培养目标朝着特色化方向发展;完善课程体系,体现农业产业发展前沿特点;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对人才综合能力培养的支撑度。
2021(8):140-144.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08.023
摘要: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大制度创新。由于存在价值冲突、行为冲突、利益冲突以及目标冲突,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理念碎片化、主体碎片化、资源碎片化、参与碎片化等实践困境。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的思想指导,课程思政建设应构建信任机制、协调机制、整合机制、参与机制等“四位一体”的整体性行动路径,从而夯实课程思政价值支撑,推动课程思政协同共建,强化课程思政资源共享,塑造课程思政良性互动格局。
2021(8):145-150.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08.024
摘要:当今的公费师范生教育中前两年普遍使用普通高中教材,后四年沿用普通高校教材,对这一特殊群体缺乏针对性的教材,因而无法有效激发他们的回归乡土的教育情怀。面对公费师范生来自乡土、毕业后回归乡村教育的独特性,其教材开发就应该以乡土文化为中心指导思想,将乡土自然、乡土社会、乡土艺术有机融入其中,通过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教材促使公费师范生热爱乡土、回归乡土、扎根乡村教育事业。
2021(8):151-155.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08.025
摘要:财经院校法学教育应当亲近财经,但目前存在“重理论、轻实务”“重法律、轻财经”“重共性、轻个性”现象,不能满足新时代依法治理的需要。应当根据专业类别和职业目标,从课程和课堂两个层面差异化配置法学教育内容;应当紧扣财经,重视财经法规的教学,培养具有财经素养的法律人和具有法治思维的财经人;应当完善路径,将财经实务引入课堂,构建“线上+线下”案例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培育复合型法治人才。
2021(8):156-160.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08.026
摘要:受技术性法律职业主义理念的影响,法律职业教育堕入技术主义的误区。具体体现是:轻视法律职业伦理培养,偏重法条识记而不屑法学理论分析,注重实务技能教育而忽视法律思维能力的形塑。要克服法律职业教育中的技术主义倾向,应该坚持不偏不倚的法律职业主义理念,并以法律职业素养为教育内容的指引,强化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注重法学理论教育以及法律思维能力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