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博士论坛
    • 高等教育国际化概念比较与价值取向分析

      2021(4):1-5.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04.001

      摘要 (2) HTML (0) PDF 203.31 K (1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国际化业已成为当下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而随着我国“双一流”战略的持续推进,有关国际化概念、内涵和价值的研究也越来越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三大主流国际性高等教育专业协会对国际化概念的定义进行分析、比较和评价,发现三者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更侧重于国际学生和学者的流动性以及课程的国际化水平,其关注点更多地集中于技术实施和数据化指标方面,而对于涉及国际参与中的道德、文化以及隐含的不平等现象则较少论及,需要得到更深层次的反思与重构。

    • 乡村振兴战略中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结构模型与培育策略

      2021(4):6-12.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04.002

      摘要 (2) HTML (0) PDF 875.56 K (1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是在创业过程中大学生所获取绩优效益的高层次个体特征。为培育大学生创业胜任力,通过理论研究推导与案例文本分析,从内隐与外显两个维度构建了基于乡村振兴驱动的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结构模型,涵盖能力、品质、动机、情境、知识、技能等维度结构的30个要素。通过编制问卷量表并进行施测,验证了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结构模型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最后,基于结构模型,从显性胜任力和隐性胜任力两个层面提出发展培育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路径方略。

    • >高等教育理论
    • 大学学术治理规制的理性“失灵”与复归

      2021(4):13-18.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04.003

      摘要 (5) HTML (0) PDF 370.21 K (1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学学术治理规制内嵌着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前者以维护学术求真、学术创新与学术治理自主为指归,而后者以功利化的奖惩规约为目的。大学学术治理规制的“钟摆”偏向于工具理性,进而外显出异化表征,即过度追求显性的绩效、行政规制的路径惯性、治理组织的结构趋同,以致学术治理的功利主义见长而价值理性弱化,功利化学术利益导向,依赖运动型治理手段,学术治理自主性羸弱。实现大学学术治理规制的价值理性复归,应完善质量导向的学术评价体系、激活基层学术组织治理活力、释放学术治理组织的自主性,从而提升学术治理的效能。

    • 共生理论视角下“新工科”融合创新发展研究

      2021(4):19-24.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04.004

      摘要 (3) HTML (0) PDF 600.54 K (2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三个面向”新形势下“新工科”融合创新范式的提出极大地拓展了“新工科”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共生理论为“新工科”融合创新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方法论和实施路径,有助于深度剖析“新工科”融合创新发展的本质特征和深刻内涵及有效解决“新工科”融合创新发展面临的难题。在共生体系组成、共生联结机制、共生作用界面、共生模式、共生生态体系等方面分析了“新工科”融合创新发展体系的内在逻辑和作用机理,在强化共生发展理念、构建高效共生模式、营造正向共生环境、畅通共生界面、增强合作共生效能等方面提出了构建“新工科”融合创新发展共生体系的发展路径,以期构建“新工科”融合创新共生发展新型体系,为增强“新工科”融合创新发展能力提供参考和借鉴。

    • 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与高校融合发展研究

      2021(4):25-30.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04.005

      摘要 (3) HTML (0) PDF 388.34 K (2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背景,按照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和高等教育资源集聚特征筛选了61个样本城市,运用耦合模型对高等教育与城市竞争力协调水平进行测定。结果显示,61个样本城市的高等教育发展与城市竞争力协调水平整体较低;其中,中心城市两个系统协调度高于副中心地级市样本;文中又把城市竞争力细分为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和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结果显示,高等教育与城市可持续竞争力协调度更高。在此背景下,我们要充分促进城市与高校合作共赢。

    • 困境与重塑: 教育场域视野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路径探析

      2021(4):31-35.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04.006

      摘要 (6) HTML (0) PDF 206.49 K (2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教育场域视野来看,学校、社会、家庭和自我教育场域在大学生劳动教育中发挥着主导性、支持性、基础性和内生性作用。审视当前学校教育场域作用弱化、社会教育场域作用淡化、家庭教育场域作用软化、自我教育场域作用虚化等现实困境,提出重塑大学生劳动教育是一项多元教育场域共同发挥效能的系统工程,应积极构建学校、社会、家庭和自我教育的“场域共同体”,协同完成培育全面发展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

    • 我国教师教育惩戒权政策议程探析———基于多源流理论的政策过程研究

      2021(4):36-41.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04.007

      摘要 (9) HTML (0) PDF 449.33 K (2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多源流理论的分析框架,对我国教师教育惩戒权政策议程的内在机理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发现:多组数据作为教师教育惩戒权困境的客观陈述,通过系列焦点事件积蓄舆论张力并借助已实施政策的反思反馈加速教师教育惩戒权问题流的形成;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人大代表和专家学者的建言献策汇聚成政策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依法治国及依法治教、国民情绪的“催化”等构成政治流。三大源流在政策企业家的积极推动、相关政策的“外溢效应”和其他国家立法借鉴的助力下“合奏”实现耦合,政策之窗得以开启。同时也验证了该理论在中国情景下的适用性,创新性地对其进行了修正,以期对政策研究有所裨益。

    • >高等教育管理
    • 西南联大规章制度体系:溯源、结构及启示

      2021(4):42-48.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04.008

      摘要 (12) HTML (0) PDF 413.43 K (2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西南联大的内部制度体系研究是西南联大研究中的一个鲜见而重要的领域。文章追溯西南联大合组前三校的规章制度及其特质,深入挖掘出西南联大内部规章制度中的数量、内容并整理分类,系统生成西南联大内部规章制度建设图表,揭示了西南联大规章制度体系的整体特征,同时从西南联大制度建设的成功经验中探求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借鉴价值和意义。

    • 我国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机制困境及其应对

      2021(4):49-54.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04.009

      摘要 (4) HTML (0) PDF 227.37 K (1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开展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内在要求,是扩大高等教育参与的外在表现,是创建高等教育特色的中介桥梁,是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发展趋势。在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机制中,评估生态环境是前提,评估价值理念是灵魂,评估机构能力是直接反映,评估公众满意程度是外在体现,而在我国的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本土化过程中,这四个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机构特性的缺失和功能的失效。因此,必须做到创造宽松自由的评估生态环境,树立开放多元的评估价值理念,形成科学成熟的评估机构能力,达到正面高涨的公众满意程度。

    • 高校自治权的法律规制研究

      2021(4):55-60.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04.010

      摘要 (2) HTML (0) PDF 227.19 K (2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校以章程管理学生,其制定章程的权力来源于国家教育权和高校自治权。由于受相关法律存在欠缺与模糊、高校内部行政权力过分干预、传统教育观念较浓厚等多种因素影响,章程内容多有瑕疵,难以实现维护学生权利的目的。为保证高校自治权的正确行使,应在穷尽高校内部救济的前提下,将高校自治权适度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并以重要性理论为标准以避免司法过度介入,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达到通过程序正义实现实体正义之目的。

    • 我国硕士毕业生起薪的性别差异特征及影响因素

      2021(4):61-66.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04.011

      摘要 (5) HTML (0) PDF 246.33 K (1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Oaxaca工资均值分解法,以全国180所高校硕士毕业生抽样调查数据为样本,比较分析男女硕士毕业生的起薪差异,并检验了多重因素的作用。研究表明,男性硕士毕业生的起薪显著高于女性硕士毕业生,主要受到性别歧视和工作特征的影响,高校信号和人力资本的影响较小。为减少性别歧视和工作特征的影响,进一步改善女性硕士毕业生的起薪,从个体层面、教育层面、政策制度层面、法律保障层面提出建议。

    • >比较高等教育
    •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 PhD 项目的跨学科特点及启示

      2021(4):67-73.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04.012

      摘要 (1) HTML (0) PDF 459.35 K (2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哈佛大学教育学PhD项目培养博士生的跨学科特点主要表现在开放优才的招生理念、跨学科学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围绕复杂教育问题而设的专业、全部以跨学科形式设置的课程、跨学院共享的师资配备、跨学院联合培养的组织保障。对我国高校开展跨学科培养博士生的启示在于灵活组织跨学科博士生教育项目,逾越学科壁垒;开设多类型的课程和专业,构建跨学科博士生培养路径;组建跨院系教师团队,完善跨学科教师评聘制度。

    • 英国高校校园健康与安全管理研究及启示———以英国利兹大学为例

      2021(4):74-79.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04.013

      摘要 (3) HTML (0) PDF 529.92 K (1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校园健康与安全管理是高校校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职能得以实现的前提。英国利兹大学将校园健康和安全作为大学重要优先事项,其在管理上形成了校务委员会授权的校长总负责制“直线—职能型”组织架构,辅以专业化多团队的协同管理体系和“自上而下、权责明晰、全员参与”的责任体系,在具体措施上扎实开展安全教育和培训、积极做好宣传工作、努力完善奖惩制度、全面落实风险评估机制和监察制度。这对我国高校校园健康与安全管理工作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 美国高校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经验及启示

      2021(4):80-84.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04.014

      摘要 (11) HTML (0) PDF 204.83 K (1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互联网+”为背景的现代信息化技术不断地影响与改变着高校的教育教学方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高校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和热点。文章对美国高校在混合式教学模式方面的在线资源、教学设计、考核方式、评价体系等内容进行研究分析,其特色鲜明的教学理念及体系对于促进我国高校混合式教学发展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

    • >教师教育
    • 大学教师评价的理论遵循和应然选择

      2021(4):85-90.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04.015

      摘要 (4) HTML (0) PDF 232.02 K (1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学教师评价是评价主体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指标和程序对教师在科学研究、教育教学、社会服务、师德师风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所作出的综合的价值判断,其价值旨归在于实现教师个体、学术和大学等三方的和谐共进。当前,我国大学教师评价存在评价重心偏移、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标准趋同、评价方法量化、评价取向功利等问题。大学教师评价应遵循多主体原则、差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全面性原则,从彰显大学教师评价的发展性意义、设计多维度的评价内容、构建多主体参与的评价体系、制定多样化的评价标准、选择质量为本的评价方式等五个方面不断优化提升。

    • 高师全科师范生乡村教育理解力培养路向

      2021(4):91-96.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04.016

      摘要 (2) HTML (0) PDF 233.79 K (2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乡村既是全科师范生的生活世界,也是其意义世界。全科师范生对乡村教育之理解,关乎他们的认知与认同,关乎实现其身在乡村、心留乡村、扎根乡村的价值归属。生成乡村教育理解力的机制包括超越前见,批判性地生成;着力融合,重组性地生成;强调对话,开放性地生成;打通边界,期待性地生成。培养乡村教育理解力之目标路向包括准确理解乡村自然世界的教育意义,逐步达成关于乡村教育文本蕴含的人文共识,内生形成对乡村教育事业的人际接纳。培养高师全科师范生的乡村教育理解力之资源路向包括整合利用乡村教育的文化文本和人际文本。培养乡村教育理解力之实施路向包括实现教育者(教师)传播的合知性与合理性统一,提升受教育者(学生)的感知能力及反馈能力。

    • >高等职业教育
    • 本科职业大学:章程中的共性保障与个性缺失

      2021(4):97-102.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04.017

      摘要 (2) HTML (0) PDF 238.83 K (2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科职业大学是我国新发展阶段的新型高校,章程建设尤为重要。章程是学校依法办学和自主管理的重要基础。通过NVivo11.0软件对我国15所新建本科职业大学章程的文本分析,发现其主要体现在学校概况、法律依据、办学定位、管理体制、培养过程、合作交流、监督机制、资产管理、变更终止及附则等十个方面,呈现出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为目标、改革和创新共进等共性问题,但同时也存在章程内容缺乏特色、特色课程体系缺乏特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缺乏想象力、质量监控体系不完善等个性缺失问题。从职业教育大国迈向职业教育强国首先需要完善学校章程,高瞻远瞩地做好顶层设计,确保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既保持常规又具有灵活性。

    • 21 世纪以来高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研究———基于中国省域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2021(4):103-107.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04.018

      摘要 (5) HTML (0) PDF 215.47 K (2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结合丹尼森因素分析法,测算了2001-2018年间我国31个省份高职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结果显示:2001-2018年全国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增长了2.035年、受高职教育年限增长了0.201年,各省份差异较大;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3.60%、高职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52%,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高,高职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越高;高职教育经济增长贡献率地区差异显著,东部地区高职教育经济增长贡献率最高,为1.39%,西部地区次之,为1.20%,中部地区高职教育经济增长贡献率最低,为1.13%。

    • 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研究

      2021(4):108-112.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04.019

      摘要 (1) HTML (0) PDF 201.05 K (2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水平的专业教学团队是高职院校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力量。当前,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面临教师教学创新能力不足、面向创新实践的教师间融合度不高、团队成长历程动态评价缺乏等现实困境;同时面临国家重大教育政策密集出台、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学生专业型创新意识突出等发展机遇。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应开展教师职教能力系统培训,提升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创新能力;组建“师生—生生”互动教学创新团队,打造校企生学研共同体;建立“五能三度”联动机制,开展团队成长历程可视化评估,以提升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水平、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 >思想政治教育
    • 高校思政课教师评价:理论基点、现实困境与构建路径

      2021(4):113-116.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04.020

      摘要 (3) HTML (0) PDF 174.37 K (1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校思政课教师评价中主导性和主体性相分离导致“重评价模型设计轻教师数据素养培养”“重评价目标设定轻教学质量改进”“重评价形式多样化轻师生互动”,弱化了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进行教师评价,以评价内容为导向丰富师生数据素养、以评价目标为指引提升教学质量、以评价形式为载体增强师生互动,有利于夯实思政课的主导性基础,发挥主体性作用,以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 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的内涵、价值及其培育

      2021(4):117-121.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04.021

      摘要 (2) HTML (0) PDF 210.71 K (2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能够为青年学生的一生成长提供科学的思想基础,培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要求。理论思维是运用系统化的概念模式进行抽象思考的高阶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是系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察、思考、认识和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它与仅仅停留在思辨领域、满足于解释世界的一般学术性的理论思维不同,是科学的、具有现实力量和鲜明立场的理论思维。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应尊重青年学生已有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以真实的问题为切入点激发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在对经典著作深度研读的过程中引导青年学生逐步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 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问题及对策

      2021(4):122-127.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04.022

      摘要 (2) HTML (0) PDF 234.94 K (2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群体的道德发展趋势影响着全社会的道德水准走向。高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要准确把握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努力破解学校德育的实践困境,探索遵循道德建设的基本规律,着力创新道德提升的科学进路,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实践导向,聚焦主题,聚合主流,聚力主线,使“全员合力、全过程衔接、全方位协同”的“三全育人”机制成为推动高校大学生道德建设的有效路径。

    • 融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策略分析

      2021(4):128-131.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04.023

      摘要 (5) HTML (0) PDF 172.43 K (2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新兴网络社交媒介蓬勃发展。在融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成为网络用户主力军,高校亦成为网络舆情导向区域,开展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刻不容缓。文章通过对融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内涵和特征的分析,阐释了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重要性以及融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原则,并从建立网络舆情监督机制、提升大学生的自身网络素养、提高校园新兴媒体的舆情引导作用等三个方面提出了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途径。

    • >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 德育论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

      2021(4):132-136.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04.024

      摘要 (3) HTML (0) PDF 203.83 K (2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德育论不仅与心理学有着一种本质的、天然的联系,而且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与“亲密”。文章以“品德”为核心,认真梳理了德育论框架下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同时深入阐述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关系及相互促进,二者既有共性又具个性,且互惠共生。其研究成果可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借鉴。

    • 反刍思维与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关系:家庭环境的调节作用

      2021(4):137-141.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04.025

      摘要 (2) HTML (0) PDF 464.07 K (2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自杀的认知模型和人类发展的生物生态学模型为依据,考察反刍思维与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家庭环境的调节作用。采用反刍思维反应量表、家庭环境量表、Beck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对800名大学生进行施测。探讨家庭环境对反刍思维与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一是反刍思维对大学生自杀意念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二是家庭环境亲密度作为保护因素,对反刍思维与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三是家庭环境矛盾性作为风险因素,对反刍思维与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 >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
    • 专业认证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问题与对策

      2021(4):142-147.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04.026

      摘要 (3) HTML (0) PDF 234.68 K (2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强化教育实践、构建科学高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厘清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和标准要求,梳理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的薄弱环节,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亟待从顶层设计、条件建设、质量保障等三个方面进行深化改革:融合师范专业认证理念,反向设计课程体系夯基础;深化基地建设,优化协同育人平台做保障;健全实践课程质量保障体系,促进实践课程持续改进。

    • 个案全过程教学法的价值逻辑与机制完善

      2021(4):148-152.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04.027

      摘要 (5) HTML (0) PDF 198.64 K (2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相对于传统案例教学法,个案全过程教学法具有跨部门法知识和多种法律技能的整体性训练、案例分析和跟踪的多元视角和个案全过程的具体处理环节的最大限度还原等价值。在个案全过程教学法的教学实践中,其价值作用未能有效实现,仍旧存在课程设置同普通法学选修课混同、整体性优势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传统单一教师授课模式的限制等问题。因此,需要从贯穿于法学本科教学全过程的课程设置模式、以整体性训练为目标的个案选择模式和围绕个案设置教学内容的项目组教学模式等层面对个案全过程教学法的实现机制进行系统构建,以充分发挥个案全过程教学法促进法学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全面发展的价值功能。

    • 课程决策: 大学“金课”建设的关键环节

      2021(4):153-156.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04.028

      摘要 (6) HTML (0) PDF 177.90 K (1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学课程成为“金课”或是“水课”,不仅取决于课程实施即“教”的过程,还与课程决策环节密切相关。目前在大学课程决策过程中,存在决策主体主要由行政权力决定、决策过程深受非理性因素的冲击、决策空间构建随意化、决策评价被忽视等问题。提高课程决策质量是建设大学“金课”的基础,为此,必须优化大学内部的权力配置,完善课程决策的制度体系,发挥决策评价的保障作用。

    • 高校历史学科课程思政体系建构初探

      2021(4):157-160.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04.029

      摘要 (8) HTML (0) PDF 176.67 K (2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历史学科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学科之一。高校历史专业课程思政培养目标设定要将大学生成长规律、专业研究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等三者有机融合,注重在史实、观念、教学、实践等四个方面的教育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元素,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黑龙江高教研究编辑部    
主办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省高教学会
     地址:哈尔滨市利民经济开发区师大南路1号       邮编:150025      电话 :0451-88060218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