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6.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12.001
摘要:全媒体时代下真实信息与虚假信息、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交织加剧了高校德育工作的治理难度。符号能与高校德育的功能属性达成正向的匹配耦合,符号内伏隐着德育机制的庞大信息源与强大的育德力量。大学生通过对高深知识符号的编码与解码,以集体无意识的形式将高深知识内隐的意义世界深入到自己的血脉与骨骼中,完成心理上对符号意义的认同。高校德育呈现内部自成与内外互成的双重逻辑样态。高校德育的自成逻辑蕴含人性生发与个体生命运转的活性意涵,文化符号内部潜存着道德自成的隐性力量。高校德育生成过程中境遇着文化符号的隆替与异变、公共身份认同的误读与肢解、道德内生的僭越与离心、德育生成的锁定与围困等演绎困局。为此,高校德育生成应从文化符号的传承与创生、公共身份认同的归正与和解、道德内生的统合与具心、德育生成的解锁与突围等维度进行逻辑进路,达成高校德育生成谱系的自成与互成的进化向度与价值旨归,描绘出理想的和谐互生与人文化成的高校德育图景。
2021(12):7-13.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12.002
摘要:基于某“双一流”建设高校12位教师的访谈数据,探讨高校“水课”背后的深层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水课”是外部社会环境、高校内部制度环境和教师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其中,整体的社会大环境为“水课”的形成提供了土壤,并对高校内部的制度环境产生影响;高校内部的制度环境是“水课”形成的根源性因素,且评价制度在高校内部的制度环境中起到主导作用,并对课程管理制度和师资管理制度产生重要影响;教师自身的价值观念和教学能力是“水课”产生的外在表现,其主要受高校内部制度环境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水课”的形成包括一条主路径和高校内部制度环境分化下的四条子路径。
2021(12):14-20.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12.003
摘要: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发展历程,发现对其变迁轨迹与演变逻辑进行系统剖析是正确把握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先后经历了三个时期的变迁。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研究范式,以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发展的关键节点为线索,分析发现:经济体制基础、权力管理模式、思想观念环境是其深层结构;成本效应、学习效应以及协调效应是路径依赖的主要原因;由权利博弈的内生驱动和示范效应的外在刺激所构成的内外双循环动力机制是激活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变迁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提出“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创新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基于依赖型变革,促使高校学生管理进行制度突破”的建议。
2021(12):21-25.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12.004
摘要:校园负面网络舆情高发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内高校在处理学校—社会二者的关系以及协调学校内部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民主监督权利等方面与实现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之间还有不小差距。提高在校学生和社会力量在大学治理体系中的参与度、形成基于教育大数据的决策机制、建立立体化的校内沟通网络、完善学术权力监管制度、提升学校公共关系管理能力是从根本上消解网络负面舆情危机、维护学校正当权益、塑造学校良好形象的主要手段,更是实现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2021(12):26-31.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12.005
摘要:师资队伍建设战略成本控制是高校各项战略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采用战略成本管理理论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战略规模、战略结构、战略整合、战略区位、战略执行等战略成本动因进行系统研究,并在价值链理论视域下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战略成本核算进行分析,包括价值链构成框架、价值链战略成本构成、价值链战略成本核算、价值链会计报表调整等。进而提出基于价值链理论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成本控制策略:构建合理的高校师资队伍人力资源配置机制、确立科学的高校师资队伍成本核算体系、强化结构性战略成本动因的战略成本控制策略、强化执行性战略成本动因的战略成本控制策略、强化以效益为核心的战略成本目标控制策略。研究内容为优化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成本控制提供理论支撑,为师资队伍战略目标、成本管理、绩效考核等提供研究方法和科学依据。
2021(12):32-37.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12.006
摘要:利用TOPSIS法测算发现,中部地区公办本科高校自然科学科研产出水平整体较低,彼此间存在一定差距。运用Sys-GMM法实证发现,自然科学研究与发展人员和科技经费当年拨入额对科研产出的贡献整体不高,前者贡献低于后者。就科研投入要素的整体贡献而言,湖北省情况最好,其他依次是湖南省、安徽省、河南省、江西省和山西省;理工类公办本科高校情况最好,其他依次是医学类、农林类、综合类、师范类、财经类和其他类公办本科高校;“双一流”高校情况最好,非“双一流”普通一本高校情况次之,非“双一流”普通二本高校表现不佳。
2021(12):38-42.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12.007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对外教育援助政策历经初步探索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改进创新阶段等三个时期。纵观整个历史演进过程,援助政策的建构逻辑主要体现在:将平等尊重的价值观作为政策制定的价值取向,政府、高校和企业的三方协同构成政策实施的主体力量,国家综合实力的持续提升成为政策实施的过程保障,国家整体战略发展的需要是推动政策演进的内在动力。进一步指出未来我国对外教育援助政策的优化路径,即以加强政策顶层设计引领对外教育援助实践、以健全监督评价体系提升对外教育援助效果和以鼓励多元主体参与扩大对外教育援助力量。
2021(12):43-47.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12.009
摘要:大众传媒作为政治体系“第四种权力”,在教育政策制定和执行方面发挥重要影响作用。基于大众传媒对来华留学生规范化管理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影响,对1985年至2020年间发布于人民日报社、新京报社、中新社、中国青年报社等四家媒体的477篇媒介文本进行编码分析发现,来华留学生规范化管理政策正由“数量为先”转向“质量与规模并重”。教育政策的转型发展深受大众传媒所影响,在来华留学生规范化管理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中,大众媒体更多地充当政策宣传者的角色,而在议程设置、政策制定及政策监督环节所发挥的作用有所局限。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影响力需借助网络媒介,着力搭建民意反馈平台。
2021(12):48-54.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12.022
摘要:法院判决学校变更行政行为,是司法权对行政权的干预和监督。从权源上看,学位获得权是学生的基本权利,学位授予权是学校的行政权力,当权利受到不当权力侵害时,法院可以发挥能动的司法权力对其进行救济。国内外司法实务中都有因行政行为“明显不当”而法院变更行政行为的案例。当然,在司法权力介入行政权力时,法院仍需保持谦抑、谨慎的态度,在审查纪律处分“明显不当”时需遵循满足要件和合乎比例的原则,在审查学术规范“明显不当”时需以机构未履行公认学术专业判断为基准,在审查程序性“明显不当”时需明确程序违法的具体情节,从而为法院处理学位纠纷事务提供法治思路。
2021(12):55-59.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12.011
摘要: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影响高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教学岗前培训则是对新入职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和技能提升的重要举措。美国一流高校通过理论与实践研究,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教学岗前培训体系:在教学培训内容上,塑造教育理念文化认同、构建教学理论知识体系与指导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充分满足新入职教师适应职业和发展需求;在教学培训实施上,打造互动式的培训形式、体验式的培训活动以及持续性的培训模式,从而激发新入职教师寻求教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在教学培训支持体系上,以“经验主义”为导向的能力提升、协同多部门参与管理服务与规范的教学能力评估和认证制度,自上而下保障教学培训科学有序地开展。借鉴美国高校的教学岗前培训经验,我国高校新入职教师教学岗前培训应建立起“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培训内容、“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培训形式以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评估机制。
2021(12):60-66.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12.013
摘要:新一代科技革命对高校治理提出新要求、提供新机遇。信息化建设为高校治理体系带来巨大变革。中美高校信息化建设治理体系在治理框架、组织架构和制度规范上存在显著差异,各有千秋。基于域外比较,立足于本土创新,我国高校应构建“政策+内需”驱动、人本为先的系统性信息化治理框架,构建党委领导、“双专”结合、全校统筹的信息化组织架构,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全在校生涯、素养为先的治理制度规范体系,从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高质量高等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
2021(12):67-72.
摘要:美国作为世界博士后制度的执牛耳者,历经140多年的实践探索和制度演变,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博士后政策体系,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大学协会和国家科学院等权威机构先后发布了一系列博士后调查报告,其中,全美博士后协会发布的《满足博士后的需求:2017年机构政策报告》反映了美国博士后组织架构、管理政策、聘用过程、薪酬福利、培训项目、多元化和校友联络等方面的最新政策实践。美国高校和科研机构通过加强博士后办公室和博士后协会的双重组织,制定并完善通用性和专门性博士后政策,开展多样化、高质量博士后培训,促进博士后多元化并拓展博士后校友网络助推博士后事业发展的典型经验可为新时代我国博士后的制度建设、政策设计和创新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2021(12):73-79.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12.008
摘要:美国政府和教育组织将培育高质量教师队伍作为支撑整合性STEM教育的重要保障。以培养适应未来需求的STEM人才为目标,形成对教师开展整合性STEM教育的标准化要求;从学生、学科内容、教学方法、技术应用等维度出发,改进教师专业标准;通过基于模块化设计的实现策略来推动新标准的落实;颁布指导性文件、研发教育资料,使新标准得到应用和推广。以新标准为核心,构建一系列补充和支撑举措。美国在整合性STEM教育背景下开展的教师专业标准建设,对我国的STEM教师队伍建设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2021(12):80-86.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12.026
摘要:高校师德师风治理机制建设是彰显高校依法治校能力的重要表现。通过对41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师德师风制度进行文本分析,发现各高校现已形成以治理内容、法律法规依据、治理原则、惩戒机制、治理程序为一体的师德师风依法治理机制,体现出目标长效性、程序被动性、主体专业性和治理方式他律等特征。当前,高校师德师风依法治理存在师德治理法治内涵和范畴不明确、师德规范性文件的法律属性不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文本法治化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我们要建立高校师德师风长效治理的法治机制:一是要树立底线思维,明确师德治理的法治内涵;二是要厘清政校法律关系,构建师德治理法治体系;三是要规范治理程序,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四是要制定负面清单,实施分层评价。
2021(12):87-91.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12.010
摘要:立德树人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提供了思想前提和理论逻辑,要保持行动上的一致,需要做到教师、课程、课堂互联互通,即教师队伍“主力军”融通,组成学科互撑的教学团队;课程建设“主战场”贯通,优化铸魂育人的内容供给;课堂教学“主渠道”互通,达到同频共振的课堂效果。同时强化党委领导、加强部门协同、健全多元评价体系,从而构建协同联动机制,以保障协同育人成效。
2021(12):92-98.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12.012
摘要:从“纸媒”到“智媒”的用户之变,从“单一”到“耦合”的跨界之变,预示着包括传统话语结构与生态场景等因素在内的“话语革命”已然到来。通过“人工智能+”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结构和评价准则建构,系统评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转换的表达方式与价值意蕴,关注中国特色“元话语”基本概念、话语风格与话语权构成要素、范畴的生成,聚焦其话语影响、阐释深度、宣传广度与理解程度,准确界定人工智能生态作为未来社会的生活基础融入特定思想意境的话语姿态与现实挑战,再塑“智慧生态圈”的话语表述、结构和框架,促成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横纵向拓展以及智慧生态下的话语关系创构,延展话语范畴,体现权力在场,提升话语权效。
2021(12):99-103.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12.014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逐渐融入思政课教学。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也经历线下教学—线上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转型。结合高校思政课在线教学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探索,凝练思政课在线教学的“变”与“不变”;研究高校思政课在线教学的历史语境、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实践对策和理论支持,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研究具有积极意义。通过高校思政课在线教学内涵研究,探寻在线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等质同效的建设路径,有效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充分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压舱石作用。
2021(12):104-110.
摘要: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重要指示,而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关键在于推动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格局的协调联动发展。文章基于一核一带一区产业布局背景,从广东高职专业建设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困境出发,以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为抓手,从制度建设、组织保障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多个维度,提出增强专业与产业适应性的策略、路径与保障机制。培养覆盖各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支撑和技术积累,使高职院校的技术创新转化为区域产业竞争力,促进广东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发展。
2021(12):111-115.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12.016
摘要: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对中国46所典型高职院校的研究与发展活动进行效率评价,并从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双维视角展开分析。在双维视角下,样本高校整体效率水平较单维视角有所提升,纯技术效率偏低是主要瓶颈因素,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高职院校在加大投入要素数量的同时,应对优质资源加以整合,使研究与发展活动的规模建设与内涵建设协同共进。
2021(12):116-122.
摘要:高等教育与就业关系是教育内部规律和外部规律及其互动关系的具体反映,具体表征为二者关系的社会适应性和个体确定性。以毕业生就业规模匹配度、结构匹配度及毕业生就业率、就业对口率、就业收入偏离率为测度指标,计算出2002-2019年高等教育与就业关系的指标测度值,运用马尔科夫链和灰色预测模型对“十四五”时期高等教育与就业关系进行分析研判。研究表明,“十四五”时期毕业生就业规模匹配度将从下降转向持续回升,就业结构匹配度维持较高水平,就业率稍许回落但维持较高水平,就业对口率呈现较低水平,就业收入偏离率逐步下降。为此,“十四五”时期高等教育与就业关系的建构应当双向发力,综合施策,以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和结构匹配度,增强高等教育与就业的确定性。
2021(12):123-129.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12.017
摘要:以明尼苏达工作适应论和USEM模型为基础,构建以外在核心能力、内在核心能力为主的大学生高质量就业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吉林省2631名大学生的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显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处于中等水平,一些重要能力指标不尽如人意,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自身工作经验、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较大。并从就业导向、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建设等方面提出对策,为大学生高质量就业能力提升提供决策依据。
2021(12):130-137.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12.018
摘要:2001年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为更好地了解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发展现状、把握学科发展趋势,文章选取2010-2019年度包括北京师范大学等7所师范类高校在内的676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学位论文作为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法,通过对其选题的教育阶段、地域视角、学科方向、研究内容等四个维度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并反思近十年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发展所呈现的特点,立足于学科研究内容、学科发展方向、学科关注热点、学科建设根基和现代中国课程与教学论学派生成等五个方面对学科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2021(12):138-144.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12.019
摘要:学科是一种知识体系的组织逻辑,是大学的承载体。建设一流学科是推进大学功能发挥、促进师生发展、优化学术生态、促进大学卓越化的有力抓手,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大意义。与部属大学和东部地方大学相比,中西部地方大学在一流学科建设中面临更严峻的形势,存在一流人才吸引力低、建设经费有限、学科发展机制滞后、决策囿于短期利益、学术生态系统失衡突出等困境。中西部地方大学建设一流学科必须基于一流学科建设的基本规律,坚持“一流标准”“以人为本”“差异化”“相对优势”“效益与公平兼顾”“制度保障”“学习创新”“渐进落实”等原则,结合区域需求与学校实际,探索适合自己的道路。可采取如下策略:多元差异建设目标、注重一流的管理制度与教学科研团队建构、优化学术生态系统、大力开拓多元经费渠道、合理平衡各学科发展需求以及在学科建设中坚持创新性。
2021(12):145-149.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12.025
摘要:文章深入解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诸多影响机理,从宏观的急速社会变革对个体心理造成强烈冲击和网络文化的心理扰动到课程本身的多质性特征要求,再到教育对象———大学生心理发展状态的滞后性表现,多角度分析课程建设的现实困境。以建立并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科为突破口,从建立并完善课程体系入手,优化网络化课程模式,建立并落实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积极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高效有序发展。
2021(12):150-154.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12.020
摘要:图像具有突出的史料价值,因而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依据之一。大学历史教材需要图像史料与之并行发展,教学模式的转变需要图像史料的深度参与,历史学的价值与意义需要图像史料进行传达与转换。本科历史教学在运用图像史料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三省”原则,即关注图像史料的功能、范式及其制作者的观念等。
2021(12):155-160.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12.021
摘要:“师德践行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职业能力标准中的第一能力,在《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职业能力标准(试行)》中处于核心地位。人文素养培育是师范生达成师德践行能力的有效途径。文章通过明晰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师德践行能力的内涵,从2个领域、7个方面、13条基本要求深度解读师德践行能力的内容,进而从目标的一致性、内容的契合性、功能的相近性、载体的互借性等四个方面剖析了人文素养培育路径下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师德践行能力达成的可能性。通过对标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师德践行能力标准,提出了坚持目标引领、重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方法、强化实践反思、完善评价导向的人文素养培育实践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