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第0卷第1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新文科建设专栏
    • 新文科建设: 背景解析、要义分析与路径探析

      2021(11):1-6.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11.001

      摘要 (5) HTML (0) PDF 232.79 K (1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传统文科作为新文科建设的起点与基础,存在传统文化影响下文科的“务虚”特质、“西学东渐”背景下的“崇洋”倾向、“科技爆炸”脉络下文科发展的“式微”趋势等三个短板。为此,我国新文科建设应具备直面国际竞争,彰显中国特色;避免空谈义理,凸显实践性;打破学科壁垒,凸显跨学科性等三个要义。在此基础上新文科建设的三条路径为:以顶层设计为引领,运用新文科强化“文化软实力”;打造实践教学体系,增强新文科教育的实效性;以全人培养为理念,推动“文理”教育融合发展。

    • 从分科治学到科际融合:“ 入世式学术”视野下新文科建设的基本理路

      2021(11):7-12.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11.002

      摘要 (1) HTML (0) PDF 423.84 K (1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校传统文科建设的突出特征是强调分科治学,表现为以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为基础,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逻辑自洽性,其将学科结构分离和割裂思维定式和研究倾向给文科的建设与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作为一种研究范式,“入世式学术”倡导以回应和解决本土实践中的复杂问题为逻辑起点,在研究过程中与实践者、多学科者、政策制定者等保持互动与合作,共同生产高质量的本土知识体系。新文科建设可适当借鉴“入世式学术”这一范式,以学科交叉探索文科发展的新增长点,提高学术效能并重建文科学术的公共性,关注中国情境以强化文科研究的本土意识等。

    • 新文科背景下文科技术型人才培养探究

      2021(11):13-17.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11.003

      摘要 (8) HTML (0) PDF 202.86 K (2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培养能够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文科技术型人才是新文科建设的重点之一。目前,新文科人才培养仍存在认识分歧、目标导向偏离、学科分类不合理等困境。对此,文章围绕“价值诉求—现实困境—突破路径”的思路,阐明新文科建设的内涵,构建文科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理论逻辑。在此基础上,建议应根据“学科融合—信息素养—实践为重”的育人逻辑,从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方法与培养资源等四个方面实现文科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突破。

    •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的危机诊断与持守之道

      2021(11):18-22.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11.004

      摘要 (4) HTML (0) PDF 200.31 K (2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文科建设是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重大工程,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机遇与挑战并存,但在育人这一核心维度,新文科建设与课程思政的价值旨趣不谋而合。着眼课程这一关键载体,检视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课程思政的课程危机,表现在新理念带来的课程价值盲区、新技术诱发的课程实践乱象和新要求引起的课程认知冲突等三个方面。由此反思,提出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的课程逻辑,在于以课程思政的课程意蕴研判为突破口,促成课程目标的价值引领、课程内容的思政渗透、课程实施的协同推进和课程评价的德性彰显。如此,助推新文科建设背景的高校课程思政在课程之道上行稳致远。

    • 新文科建设:地方高校教师队伍的现实困境及应对策略

      2021(11):23-27.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11.005

      摘要 (4) HTML (0) PDF 205.89 K (2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新文科建设中,教师队伍是关键一环。目前以新文科教师为主体或直接探讨新文科建设与高校教师关系的研究,几乎尚属空白。我们在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新文科创新性发展、价值引领、交叉融合、研究范式转变等要求与地方高校教师的现实困境,进而从地方高校层面在正确引领教师对新文科建设的认识和意愿、切实增强教师新文科建设能力、扎实做好教师新文科建设保障工作等三个大的方面提出具体应对策略。

    • >博士论坛
    • “一带一路”视域下上海合作组织大学发展: 挑战、机遇与应对策略

      2021(11):23-28.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11.006

      摘要 (1) HTML (0) PDF 242.91 K (2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诞生的上海合作组织大学,是新型的区域性国际大学联盟,在“上海精神”的引领下承担着多重使命。在上海合作组织对接“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上海合作组织大学的机遇大于挑战,虽然面临保守势力对“一带一路”倡议政治信任不足、组织内各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以及内生动力有限等挑战,但上海合作组织大学可以利用组织扩员后的广阔空间拓宽发展格局,积极调整相关制度,突破以往局限谋发展。未来,上海合作组织大学应当坚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坐标,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市场需求培养各级各类人才,调动民间多元力量与政府联动,以增强其服务能力,提高其国际影响力。

    • 我国顶尖研究型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

      2021(11):29-35.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11.007

      摘要 (5) HTML (0) PDF 262.48 K (1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内部治理结构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抓手。研究采用C9高校章程文本,运用政策内容分析法,从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民主权力和咨询权力等五个维度分析内部治理结构的特点。研究发现,C9高校以党委为核心行使最高决策权,以校长办公会行使行政决策权,以学术委员会履行学术决策权,以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学生(研究生)代表大会履行民主管理权,以校务委员会履行咨询审议权。针对今后“双一流”建设,从五个权力维度提出了相应建议。

    • >高等教育理论
    • 从教的智性遮蔽走向学的智性自觉

      2021(11):36-41.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11.008

      摘要 (5) HTML (0) PDF 235.50 K (2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智性是一种自我觉知的能力,教育中的智性是学生思维习惯培养与自我发展的基础,但是现实的教育中存在明显的智性遮蔽现象。为此,在教育变革中,需要在诠释智性内涵的基础上,重新认识理性与智慧在场的智性教育意蕴,系统分析被遗忘或边缘化的智性表现,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智性教育的价值,继而通过心灵转向改善智性教育,逐步趋向学生的智性自觉。在现实的智性教育完善中,则需要促使教师成为以思唤思的智性之师,建构文化陶冶与专业教育和谐共生的教育内容,把教育变革为体验发现乐趣的历程,并充分彰显学生的独特智性。

    • 学位授予标准的司法现状、存在问题与完善对策

      2021(11):42-46.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11.009

      摘要 (2) HTML (0) PDF 205.42 K (1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学位授予标准的类型化纠纷包括成绩纠纷型、论文纠纷型、处分纠纷型。当前,学位授予标准存在内部、外部两个层面的问题。从长远来看,宏观层面明确高校校规设定学位授予标准具有法律界限、学术自治对学位授予标准具有一定限度、违纪处分不必然与学位授予标准挂钩;微观层面国家设定相对统一的学位授予标准、明确高校设定学位授予标准的内容和限度、强化对高校设定学位授予标准的审查监督。

    • >大学治理
    • 我国职业教育监测评价研究的轨迹、热点与趋势

      2021(11):47-56.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11.010

      摘要 (6) HTML (0) PDF 1.08 M (2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CNKI数据库收录的关于职业教育监测评价的文献为研究对象,从机构、作者、关键词等层面进行可视化分析,可以展示4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监测评价研究的发展脉络、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等。研究表明:职业教育监测评价研究主要经历了早期起步阶段(1993-2004年)、稳步发展阶段(2005-2009年)、深入发展阶段(2010-2019年)等三个时期。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人才培养质量监测评价研究、监测评价方式方法研究、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监测评价现状及策略研究等四个方面。研究趋势主要集中于职业教育监测评价领域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评价体系、工学结合、互联网+等方面。

    • 学院治理文化: 内涵、理论和构成要素

      2021(11):57-62.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11.011

      摘要 (1) HTML (0) PDF 375.19 K (1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学院是大学最重要的基层学术组织,学院治理是实现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学院治理文化是学院利益相关者在参与学院治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有关学院治理的理念、制度和行为的总和。学院治理文化在本质上是以人为本的文化,具有共享性、多样性、发展性等三重表征。根据文化层次结构理论,学院治理文化的核心构成可分解为三个要素,即学院治理理念、学院治理制度、学院治理行为,三个要素相辅相成、和谐共生,共同构成学院治理文化的整体架构。

    • 民办高校行政团队专业化的效能障碍及破解策略

      2021(11):63-67.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11.012

      摘要 (3) HTML (0) PDF 197.87 K (2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专业化既是高校行政团队发展的趋势与方向,也是我国现代大学发展的参照与目标。民办高校行政团队专业化是行政团队走向专业化的过程,主要表现在团队构建与运行等方面。从实践来看,我国民办高校行政团队在组建、结构和运行上都存在一些问题,专业化水平比较低,从整体上影响了学校的办学质量。民办高校行政团队专业化水平的提升需要完善公共管理制度、明确行政团队的身份地位、完善行政团队的结构、制定合理的监督与激励制度。

    • >高等教育经济
    • 基于 DEA-Malmquist 模型的中国高校科研效率时空格局分析

      2021(11):68-74.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11.013

      摘要 (0) HTML (0) PDF 472.21 K (2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主体,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运用DEA-Malmquist模型和空间计量方法,深入探讨了2009-2019年间31个省份高校科研效率的时空格局,研究结果表明:2009-2019年间我国高校科研效率总体呈现出波动上升的态势,制约高校科研效率的关键是科研设备和人才素养;四大经济区域的高校科研效率发展呈现“马太效应”,即高校科研效率较高的区域提升更快,高校科研效率较低的区域反而发展较慢;我国高校科研动态效率整体上呈现空间正相关关系,地区高校科研的发展正向促进周边地区发展;31个省份高校科研发展的空间关联类型以高效型、山谷型、低效型为主,部分省份的高校科研发展呈现显著的空间相关性。

    • 高校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职务科技成果产权激励: 制度创新与未来展望

      2021(11):75-79.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11.014

      摘要 (4) HTML (0) PDF 200.02 K (2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产权问题是当前制约我国高校科研人员以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开展创新创业的突出障碍。为切实提高高校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我国试点探索了包括成果转化授权、产权分割和审慎包容监管在内的职业科技成果产权制度创新。这些制度激励作用的有效发挥,需要突破现有法律规定,完善配套制度,并获得社会认可。

    • >高等教育制度与政策法规
    • 高校性骚扰的法律规制

      2021(11):80-84.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11.015

      摘要 (1) HTML (0) PDF 204.57 K (2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国近年来在规制高校性骚扰时存在内部治理细则缺乏和法律责任模糊等不足,以师德规范和事后惩罚为重心的机制难以取得根本的治理效果。理想化的法治化治理路径短期内又无法实现。文章立足现有治理资源的现实可能性,从整合优化内部治理和明确强化法律责任两条路径同时规制高校性骚扰,建立从上到下以保护受害方权益和事前预防性骚扰教育为中心的内部治理机制,明确司法机关、教育部门和个体在性骚扰行为中的法律责任和义务,从而把高校性骚扰发生的可能性压缩至最小范围。

    • 民办高校退出法律机制研究

      2021(11):85-90.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11.016

      摘要 (3) HTML (0) PDF 231.01 K (2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増长点和促进高校竞争体制改革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受到少子化、竞争加剧、高成本经营和全球化等内外因素的影响,部分民办高校经营不善、难以为继,面临破产和退出。民办高校的退出不仅事关举办者、投资者利益之得失,而且关系到学生和教职员工合法权益之保障,因此建构一套科学完善的民办高校退出法律机制实属必要。民办高校退出法律机制之建构应该就建立和完善财务风险管控机制、建立经营预警机制、强化合并诱因机制、确立重整再生机制、构建清算与接管机制、完善利益相关者权益保障机制等内容进行重点规制,从而有效预防民办高校退出和使民办高校安全退出。

    • >国外高等教育
    • 实践知识指向下美国后实用主义教育探析———以 Minerva 大学为例

      2021(11):91-99.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11.017

      摘要 (7) HTML (0) PDF 331.07 K (2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实用主义是美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理念,并为世界教育理论与实践作出重要贡献。21世纪以来,实用主义教育逐渐显露出教育质量下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轨等危机。为此,美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以实践知识为指向的后实用主义阶段。Minerva大学作为后实用主义教育的典范,在人才目标、课程设计、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创新。研究发现,以培养批判性、创新性、有效沟通与互动等思维的实践性课程为载体,沉浸式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并运用实践性知识,最终归回人本的教育方式是美国后实用主义教育的精髓,也为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经验。

    •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塞尔维亚高等教育合作的现状评析和策略选择

      2021(11):100-107.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11.018

      摘要 (3) HTML (0) PDF 591.21 K (2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与塞尔维亚高等教育合作是深化“17+1”合作机制、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基于SWOT模型,在对中国与塞尔维亚推进“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合作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等“四个维度”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继而采用SWOT-CLPV方法归纳其产生的效应作用。根据有效发挥中国与塞尔维亚双方优势和机会、促进最大化合作共赢的原则,提出强化“政治优势+机制设计”两国的政策杠杆功能、推进“资源共享+模式创新”破解传统条件依赖、紧抓“特色领域+职能转型”的重点合作领域、规避“认同失衡+潜在风险”实现合作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 >教师教育
    • “新师范”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进展与反思-以 15 所地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为例

      2021(11):108-112.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11.019

      摘要 (4) HTML (0) PDF 205.73 K (2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时代特色师范教育需要突破原有的教师教育结构,构建适合时代特征的课程体系。通过对15所地方师范院校45份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文本分析,发现教师教育课程结构逐步优化,通识教育课程范围和内容扩充,教育专业课程呈现多元化,实践课程有所强化和拓展。教师教育课程明显呈现出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取向的转变,然而,通识教育课程选修部分学分受限以及“师范性”特质体现不足,缺乏整合性和生成性课程类型,课程体系缺乏纵向梯度设计。因此,“新师范”背景下地方师范院校需要建设有梯度的课程体系,构建有整合性的通识教育课程内容,形成有“灵魂”的课程元素。

    • 高师院校教师教育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的再认识

      2021(11):113-118.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11.020

      摘要 (7) HTML (0) PDF 229.78 K (1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师院校教师教育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是伴随着“高师改大”运动而产生的基础性的老问题。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由于人们对师范性与学术性争论的焦点多数集中在高师教师教育专业性的认识上而忽视了师范性与学术性之间内在属性的逻辑联系。教学学术的独立性、基础性与学科学术系统化、高深性构成了师范性与学术性二者内在属性差异。首先,通过对高师院校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的现实表征和本质进行深度解析,提出应正确认识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的必然性,进一步厘清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的学理基础;其次,在管理层面应专注师范性与学术性内容的深度整合,构建分类培养、统一管理的立体复合式人才管育模式;最后,在评价层面应观照学科学术与教学学术评价标准的多维创新,建立学科支撑专业、科研反哺教学的教师质量评价机制。

    • >研究生教育
    • 导师发展性反馈对研究生主动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

      2021(11):119-124.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11.021

      摘要 (4) HTML (0) PDF 512.34 K (1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生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后备力量,提升研究生主动创新行为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基于江苏省高校研究生问卷调查数据,构建链式中介效应模型,探究导师发展性反馈与创新效能感和创新过程投入对研究生主动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导师发展性反馈对创新效能感、创新过程投入和研究生主动创新行为均具有正向影响。导师发展性反馈首先激发创新效能感,创新效能感进一步激发创新过程投入,从而促进研究生主动创新行为。根据研究结论,高校应注重提升导师发展性反馈的认知和技巧,研究生要增强自身创新效能感,强化创新过程投入。

    •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治理问题及策略研究

      2021(11):125-130.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11.022

      摘要 (1) HTML (0) PDF 470.66 K (1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文章分析了102个媒体公开报道的撤销学位案例,总体描绘了撤销学位的原因、时间和机构等基本情况,探究撤销学位过程中反映出来的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治理策略,为管理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和工作实践提供参考和思路。

    • >思想政治教育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能力的四重维度

      2021(11):131-137.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11.023

      摘要 (1) HTML (0) PDF 256.58 K (2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本体维度看,思政课教师职业能力是思政课教师在其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胜任职业任务的能力,具有专业性、实践性、整合性和发展性特征,由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学科建设能力及社会服务能力构成;从生成维度看,其以理想信念、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业务能力为基础,在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交互作用下形成,表征名义性能力、功能性能力、过程性能力、综合性能力的持续发展过程;从现实维度看,存在内生动力不足、专业基础不牢、结构体系失衡及层级跃升受限等困境;从实践维度看,“满足思政课教师物质与精神双重需求,增强职业能力内生动力”“强化职业能力培养和培训的系统性,务实职业能力专业基础”“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并搭建实践平台,健全职业能力结构体系”“完善职业能力层级发展硬件和软件,推进职业能力层级跃升”是职业能力提升路径。

    •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与实现路径

      2021(11):138-142.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11.024

      摘要 (7) HTML (0) PDF 201.46 K (1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三全育人”是新时代党和国家针对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的重要理论,整合了高校育人项目、载体和资源,重构了育人格局、体系和标准。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参与者、实施者,如何发挥其在“三全育人”中的显性职能和模范引领,是辅导员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在此视域下,辅导员准确定位自身角色,深刻认识“三全育人”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把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在全员育人中发挥纽带作用,在全过程育人中发挥引领作用,在全方位育人中提升服务意识,对提升高校思政工作效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辅导员专业化进程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
    • 混合式教学操作不当对学生心理影响的 QCA 案例分析及教学启示

      2021(11):143-150.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11.025

      摘要 (7) HTML (0) PDF 304.75 K (1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混合式教学如果操作不当,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在K高职院校混改中,通过卡特尔16PF对比分析发现,实验班学生的个性发生了异常变化,这些变化可能与混合式教学有关。为了分析改革是否对心理产生影响及其机制,以心理影响为被解释变量,以线上适应、拥挤压力、教师支持、被动学习为四个解释变量,用模糊集FS-QCA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案例中混合教学以多种路径对学生心理产生影响,且和卡特尔16PF研究的结果相互佐证。

    • 俄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现存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1(11):151-155.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11.026

      摘要 (7) HTML (0) PDF 202.84 K (2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中俄关系不断提质升级,社会对高水平俄语翻译人才需求与日俱增。本科翻译教学是学生翻译能力形成的起点,是翻译人才培养的基础,应得到更多关注。文章立足于俄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纵观高校俄语专业翻译课程体系、教材、教法等相关内容,全面梳理俄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中的现存问题,从学生翻译能力培养、教师翻译教学能力提升等实际出发,指出了翻译教学师生互动的基本路径、问题与对策,助力全国俄语本科专业翻译教学。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黑龙江高教研究编辑部    
主办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省高教学会
     地址:哈尔滨市利民经济开发区师大南路1号       邮编:150025      电话 :0451-88060218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