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6):1-5.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0.06.001
摘要:“双一流”建设实施以来,一批学科联盟或高校联盟纷纷建立。这些联盟呈现出层次多样化、方向多维化、区域多极化的趋势。基于资源依赖理论视角,提出从价值性、稳定性与发展性等三个维度分析联盟的分析框架,发现联盟具有价值性整体较高、稳定性差异较大、发展性相对较弱的特点。同时,分析了高校联盟成立的动因,并从提高准入门槛、注重机制建设、坚持开放发展等三个方面对联盟的未来发展提出展望。
2020(6):6-10.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0.06.002
摘要:区块链的本质为一种分布式数据库,兼具去中心化、可追溯性、不可篡改、匿名性、开放性和高信任等特征。当其应用于高等教育后,在“构建全球知识库,实现高校教育资源共享;重构学信管理体系,推动校企高效合作;优化业务流程,推进高校自治管理;提升高校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解决高校版权纠纷,保护个人隐私”等方面为高等教育带来发展契机。与此同时,也面临社会认可度亟须提升、系统性能有待改进、存储空间遭遇瓶颈、安全风险亟待解决等诸多危机。面对区块链应用中契机与危机并存之局面,但未来已来,无人能够左右变化,唯有走在变化之前,享受机遇、迎接挑战才是新时代的生存王道。
2020(6):11-15.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0.06.003
摘要:优化高校应急预案建设的制度环境是提升高校应急预案建设质量、稳定教育教学秩序、保障高校良性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高校应急预案建设的制度环境主要包括强制性制度、模仿性制度以及文化认知性制度等三个方面。制度环境视域下高校应急预案建设的路径是“提升应急预案制度的执行能力,发挥制度的强制性作用;拓宽应急预案建设的国际视野,凸显制度的模仿性作用;增强依规建设应急预案的文化认同,彰显制度的文化规范性作用”。
2020(6):16-23.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0.06.004
摘要:“双一流”建设离不开国际标准与国际参照,通过第三方评估大学的发展状况有助于找准大学间的差距和促进大学的发展。文章基于U.S.News、THE、QS和ARWU等四大世界大学排行榜的指标体系和权重分配,比较分析了各排行榜的内在价值取向。研究发现四大排行榜:在呈现终极价值取向的同时也涉及工具价值取向;强调数据技术性,追求结果客观性;追求共同利益,重视国际化市场需求。“双一流”建设需要参考四大排行榜,既要重视其科学、客观、公正的特点,又要规避单纯的工具价值取向。
2020(6):24-28.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0.06.005
摘要:虽然在卡尔斯巴德敕令之后,普鲁士的政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动荡和保守的氛围中,但正是由于以阿尔腾斯泰因为首的一些开明、自由主义的政治家的努力,普鲁士的大学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延续、加深斯泰因—哈登贝格改革时期的教育理念。阿尔腾斯泰因的文化国家理念表达了一种国家与大学之间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阿尔腾斯泰因在出任文化部长期间为普鲁士的高等教育系统奠定了重要的制度基础,从而为学者的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激励。
2020(6):29-33.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0.06.006
摘要:对1999年至2019年中国法院援引《高等教育法》的396份判决书进行分析以讨论《高等教育法》在司法场域实施20年的成就与问题。实证研究表明,《高等教育法》的司法援引率较低,但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该状况有所改善。法院援引《高等教育法》的判决涵盖了民事、行政和刑事等案件类型,但前两种类型居多。《高等教育法》的司法适用在时间、法院区域和层级上并不均衡,援引条文分布较为集中。在实践中,《高等教育法》可操作性有待加强,涉及的行政诉讼案件受理范围有限,针对这一现状,应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法律体系,增强条文可操作性,完善《高等教育法》实施机制。
2020(6):34-38.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0.06.007
摘要:价值取向是引导高校教学评估工作的基本价值立场,对于评估实践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教学评估的价值取向变迁表现为:从甄选评优,管控学校走向服务学校,促进发展;从注重社会效用向关注学生发展的转变;从注重量化的外在条件的评估转变为重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主体性的发挥,表现出内部价值与外部价值的兼顾、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结合、单一价值到多元价值的融合等特征。高校教学评估应在社会价值、教育价值和个体价值等三个方面达到统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从评校转向“评学”和“评生”,关注社会需求,多元主体共治,尊重高校办学自主权,从“指挥棒”变为“显示器”,注重质量持续改进,从质量保障到提质增效。
2020(6):39-44.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0.06.008
摘要:国家励志奖学金具有奖优和助困的双重效能。借助数学领域中的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国家励志奖学金的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实现精准资助。通过构建评价指标集、确定模糊权向量、构造评语集、赋值、矩阵合成获得每位国家励志奖学金申请者的综合评价值,依此确定国家励志奖学金申请者的排序名单。此外,还可以挖掘模型中各评价指标数据所蕴含的德育价值,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
2020(6):45-49.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0.06.009
摘要: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能够全面创新教育、教学和学习方式,为高质量教育、教育公平与终身学习提供解决方案。教育中的人工智能的应用分别聚焦于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和学校的“治”。由于不可解释性、算法局限性、数据偏见、隐私泄露等原因,教育系统应用人工智能可能面临技术、社会、法律和伦理风险,可以依据透明度、多元化、问责制、公平性、隐私保护、人文主义教育等原则对人工智能进行有效治理,从而安全有效地推进教育创新发展中的技术融合。
2020(6):50-55.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0.06.010
摘要:通过对251篇中国知网核心期刊文献构建复杂网络,基于复杂网络的拓扑特性分析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现状,进一步以k-壳分解法发现复杂网络的关键节点,挖掘高校教师队伍职业倦怠的研究热点和趋势。研究表明:辅导员队伍已成为高校教师队伍职业倦怠研究的热点人群;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感的表现维度高度一致;社会因素是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热点研究预测变量;通过个人—环境匹配分析可妥善应对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
2020(6):56-64.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0.06.011
摘要:受政府削减教育开支的影响,以罗素集团成员为代表的英国研究型高校教育投入的资金来源呈多元化态势,资金来源结构存在校际差异和区域差异,投入方向的校际差异和区域差距小,投入方向重在教职工薪金。英国研究型高校教育投入在资金来源多样化基础上各展所长,在资金获取中具有弹性激励机制,在教育投入方向趋同基础上有一定的灵活性,均等化的薪金体系和灵活设计使高校人员开支更为理性。英国研究型高校教育投入的资金来源体系和投入方向对解决当前我国研究型高校发展中的资金来源较为单一、人员开支低、薪金差距大引发的“孔雀东南飞”等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2020(6):65-68.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0.06.012
摘要:在国际上,美国的高等教育管理最早实施学系制,并影响了世界各国高校学系制的效仿与变革,特别是德、英、法、日四国,在讲座制改革过程中,实施形式多样限制个人权力的学系制。文章在阐明美国学系特点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德、英、法、日四国在学系制实施的历史、学系的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学系的民主管理、学系治理结构等,得出四点启示:学系制兼具科层管理与学术管理的特点;学系制的民主管理是消除学术寡头的重要举措;学系是按学科建立起来的教学和科研组织;学系制改革趋向与讲座制的结合。学系制下设立讲座,可以发挥讲座对学术发展的促进作用,促进高校厚重的学术治理和学术发展。
2020(6):69-72.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0.06.013
摘要:东盟与欧盟合作是东盟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路径。作为高等教育的发源地与教育发达的地区联盟,欧盟从2015年开始与东盟之间建立了为期4年的区域合作关系,即“欧盟支持东盟高等教育计划”(EuropeanUnionSupporttoHigherEduca-tionintheRegionofAssociationofSoutheastAsianNations)。借助这一帮扶计划,东盟建立起相对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学分与资格的认证系统以及东盟与欧盟逐级互通的高等教育认证体系。我国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可以有序地、合适地吸收诸如此类的经验,由此来推动高等教育区域合作的发展,同时再结合“它山之石”与自身的特点,建立更加有效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2020(6):73-79.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0.06.014
摘要:美国研究型大学是创新创业大学变革的先行者与引领者,展现出优异的创新创业驱动力与聚合力,成为区域崛起、国家繁荣与未来发展的保证。其成功转型的秘诀就在于构建起一个生机勃勃、富有驱动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它主要由创新创业法治与服务生态、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创新创业社区生态等三个部分构成,各构成要素深度融合、良性互动。它们的创新创业模式已经成为一种被实践证明的有效模式,对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中国高校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20(6):80-83.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0.06.015
摘要:2018年11月,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以答复报告的形式,公布了《面向2040高等教育总体规划报告》,提出日本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从制定国际化目标、培养国际化人才、建设国际化课程、优化海外合作布局等多个层面持续推动,体现出清晰的国际化取向,所取得的进展和经验对我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应以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引领,以建设高质量国际化课程为重点,以拓宽师生的国际视野为基础,围绕“双一流”建设全面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
2020(6):84-90.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0.06.016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备受关注,但学界较少从自我伤害行为(SIB)与攻击性(AGG)角度加以理解,探索大学生SIB与AGG之间关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价值。基于包含典型自我伤害(TSIB)与非典型自我伤害(ATSIB)维度的自我伤害行为量表与攻击性量表,调查全国1585名大学生,发现AGG与ATSIB呈中等程度正相关,强于与TSIB的相关;AGG与SIB部分呈外显特征间与内隐特征间的对应相关关系;大学生SIB与AGG关系的顺序性、条件性、现实性值得关注。
2020(6):91-96.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0.06.017
摘要:文章对346名高校心理委员展开问卷调查,采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支持性沟通能力量表和人际信任量表考察心理委员的共情对沟通能力的影响以及人际信任在共情和沟通能力间的中介作用,为提高心理委员沟通能力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心理委员的共情、沟通能力、人际信任等三者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共情与人际信任均可正向预测心理委员的沟通能力;人际信任在共情与沟通能力间的中介效应显著,而且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2020(6):97-101.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0.06.018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的颁布与实施,既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法律依据,也提出新的挑战。基于法律的规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重视和运用法律思维,重新审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容、程序以及运行机制中涉及的法律关系。厘清高校和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法律地位、法律关系属性是依法开展工作的基本前提。
2020(6):102-107.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0.06.019
摘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问责制的建构,既有其内在的理论性依据和政策性依据,也是不断强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现实诉求。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问责制实现科学发展,必须从理论架构上对其问责主体、问责客体、问责情形和问责程序做出系统明确。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问责制还存在主体单一、程序缺失等现实问题,对此,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要着力促其实现重构,形成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问责的协同参与机制、信息透明机制、全面嵌入机制和规范操作机制,以期为新时代进一步提升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力提供机制保障。
2020(6):108-112.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0.06.020
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意指大学生基于自身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际获益而产生的正向性感受、体验和评价,其生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深入探究其生成的内在机理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生成机制主要有目标的预期牵引机制、获益求取的激发机制、利益的价值感知机制、实践的长效检验机制和力量的立体整合机制。
2020(6):113-117.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0.06.021
摘要:文章以调查问卷的形式,随机对黑龙江省4所高校的学生进行了文化自信视域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从文化自信的视角出发,通过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打造校园文化自信氛围、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文化自信、全方位凝聚文化自信的主体力量、创新形式多样的文化接受方式,以此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重构。
2020(6):118-121.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0.06.022
摘要:国家治理命题的提出并逐步确立为国家制度层面的战略目标,是对国家政治现代化形势与发展诉求的顺应和体现。在这个背景下,文章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切入,审视、查摆该领域理念创新在国家治理这个命题框架下的内涵与相关问题,对照经济社会深层转型背景下总结该领域理念创新所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遵循理论联系实际、时代与家国同构的原则,探索出一条基于国家治理目标诉求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的路径。
2020(6):122-125.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0.06.023
摘要:将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嵌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应用社会嵌入理论,从认知嵌入、技术嵌入和关系嵌入分析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嵌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逻辑。提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通过认知主体层面、教学技术层面和组织建设层面的路径,实现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人格特质、激发创新创业激情并合理规划创业职业生涯、塑造创新创业团队和校园文化的目的。
2020(6):126-131.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0.06.024
摘要:运用文献计量法,梳理分析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近15年创新创业评价研究相关文献,结果表明:我国创新创业评价研究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以2006年研究开始连续化为时间节点,于2010年后进入实质性阶段,2015年后研究活跃,并延续至今;文献来源以教育类期刊为主,研究前沿主要为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高职院校、高校、层次分析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等。研究主题集中在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和不同类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研究等三个方面。
2020(6):132-137.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0.06.025
摘要:本科生就业选择偏好反映了我国本科教育和大学生就业市场发展状况,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文章结合当前本科生在实现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就业选择偏好现象,从就业地区和就业单位性质选择偏好两个维度,选择主客观两个变量实施实证研究,并运用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研判。研究表明,本科生在就业地区和就业单位性质选择偏好上表现出明显的“趋同性”和“从众性”,导致此现象是主客观多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但不同群体的毕业生,就业选择偏好呈现不同的特征。
2020(6):138-141.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0.06.026
摘要:高校思政课不同于专业课和通识课,立德树人是其首要目标。在指出“五维”教学模式提出背景和当前思政课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倡导构建高校思政课“五维”教学模式,即关注“人”、把握“政”、引领“思”、创新“课”、拓展“域”,并进一步提出实施“五维”教学模式的保障和举措,以期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增强大学生的获得感,实现协同育人。
2020(6):142-148.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0.06.027
摘要:中共中央办公厅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在这种大背景下,迫切需要学术界对教材价值观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并得出可靠结论,从而为相关部门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通过对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生教材的权威代表———《综合教程》(1-6册)进行统计与分析后发现:在价值观内容及分布上,(1)教材虽涵盖了各类预设价值观,除了大三以外,其余年级均有缺失的价值观;(2)价值观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3)重点突出;(4)比例欠均衡。在价值观呈现方式及分布上,(1)课文和练习中的比例走势不同;(2)显性和隐性灵活结合;(3)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4)大多数呈现方式的分布未体现出规律性。为此,英语教材编写者可根据时代背景,改进不同价值观的比例,完善价值观呈现方式的分布;英语教师应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内化价值观教育的质量,同时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外塑价值观教育的途径。
2020(6):149-154.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0.06.028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促进了我国与沿线国家法律外交的发展,对涉外法律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的涉外法律人才培养机制已无法适应我国战略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需要以地域和自身优势为导向定位培养目标,以协同育人理念推动培养模式创新,优化课程体系,加快优质教材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一带一路”法律外交储备和提供充足的后备力量,为与沿线各国的合作共赢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
2020(6):155-160.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0.06.029
摘要:如何在法学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而不仅是传授法律知识,这是值得所有法律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文章以《合同法》和《侵权责任法》为例,通过解读行为能力的概念,构建合同法和侵权责任法的知识体系,探究赠与合同撤销权和用工者替代责任的规范本质,论述了法律思维培养在教学内容上应侧重于概念、体系和规范本质;同时,通过分析有关过错责任的三个案例,论述了法律思维培养在教学模式上应采用“从情境到规则”的案例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