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第0卷第1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博士论坛
    • 我国国家奖学金制度的演变历程研究

      2020(11):1-5.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0.11.001

      摘要 (1) HTML (0) PDF 308.67 K (1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国家奖学金建立之初就被赋予补偿不平等与奖励卓越个体的双重期待,随后在改革过程中,国家奖学金制度实现了从“助困—奖优”到奖优的功能变迁。国家奖学金制度的演变既是回应社会对教育公平复合期待的结果,也是其内在功能结构进一步完善的过程,还是制度间相互契合的历程。追求卓越始终是国家奖学金制度的价值目标。

    • 研究生教育研究的学术群探析

      2020(11):6-10.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0.11.002

      摘要 (1) HTML (0) PDF 338.58 K (1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研究生教育研究共同体内的社会结构,文章采用基于作者共被引数据的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利用ucinet软件绘制我国研究生教育研究中的社会关系网络。研究发现,研究生教育研究中的引证关系网络结构较为松散,存在“主群现象”和“孤岛现象”。研究生教育研究中的核心学者群体共派生出7个学术群。根据其在网络结构中的位置,这7个学术群可以划分为知识输出型学术群、知识输入型学术群、知识综合型学术群、知识孤岛型学术群等四种类型。研究结果表明,为了促进研究生教育领域的长足发展应积极构建研究生教育学的内在观念建制,并加强元理论和基本理论的构建。与此同时,还应加强各学术群之间的双向沟通,创造更多的知识综合型学术群。

    • >高等教育理论
    • 教育为何要以人为本:并非一个毋庸赘述的问题

      2020(11):11-15.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0.11.003

      摘要 (1) HTML (0) PDF 206.04 K (1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教育从人而来,向人而去,与人同转。追根溯源,人既是教育的原因,也是教育的结果;人既是教育的主体,也是教育的客体;人既是教育的主题,也是教育的灵魂;人既是教育的价值所在,也是衡量教育价值的尺度;人既是教育的元点,也是教育的回归点。这些共同构成教育之所以要以人为本的根由和道理。

    • 消解中国高等教育现代性焦虑并重塑文化认同

      2020(11):16-20.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0.11.004

      摘要 (5) HTML (0) PDF 205.47 K (1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纵观我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发展进程,“焦虑”伴随着其现代性追求与后现代批判一路并存。自以鸦片战争为起点的近代时期起,中国思想进入多元碰撞期,空前的民族危机引发了高等教育领域的文化“焦虑”现象,在折射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症结的同时,也相对制约了高等教育体系的现代化建设。历经百余年探索发展,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萌芽、成型、发展、巩固、繁荣的历史阶段,已基本完成了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比、追、赶、超”,国际化融合程度逐渐加深,与世界高等教育体系形成了紧密的共生关系。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高等教育仍需要继续坚定文化自信,建立包容、开放、普适性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持续增强国际影响力,与国际接轨并重塑文化认同,以提升在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文化话语权。

    • 汪立三音乐高等教育思想初探

      2020(11):21-26.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0.11.005

      摘要 (3) HTML (0) PDF 245.09 K (1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文章深入到汪立三先生音乐教育家的职业生涯,就其对高师音乐教育内涵的认识、“师范性”本质的精准把握等方面予以论述,以其为培养出更多的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准、艺术修养和教学能力、散发着美育的功力、彰显着正能量感染力的(准)教师助力。还就汪立三先生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和高水平的科研实践予以陈述,以进一步探索其音乐教育思想,展现其音乐教育家的风采。

    •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多维向度

      2020(11):27-30.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0.11.006

      摘要 (2) HTML (0) PDF 179.50 K (1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中,明确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高校在完善教育体系中承担着重要角色。新时代,推进高校劳动教育必须从高度、广度、温度、力度等多个维度集中发力,增强劳动教育的政治性、协同性、科学性和实效性,真正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提升劳动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 教育精准扶贫的价值逻辑、现实困境及应对策略

      2020(11):31-35.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0.11.007

      摘要 (2) HTML (0) PDF 203.50 K (1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我国精准扶贫事业的不断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在精准扶贫的各个领域都发挥着基础性、长期性的重要作用,担负着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现“授之以渔”的重要任务。目前,我国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仍然面临着很多基础性问题,教育精准扶贫仍然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主要表现为教育资源比较匮乏、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教育支持存在短板。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调整思想观念、加快地区发展等方式,使教育精准扶贫的政策措施得到切实落实和保障,真正做到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扶贫转变,使得贫困地区通过教育精准扶贫彻底摆脱贫困的局面。

    • >高等教育管理
    • 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大学教师教学学术制度保障研究

      2020(11):36-41.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0.11.008

      摘要 (4) HTML (0) PDF 739.10 K (1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霍尔三维结构方法论,构建了大学教师教学学术发展的制度保障三维模型,并从时间维、逻辑维和知识维等三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重点对教学学术制度保障的逻辑维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观念制度、交流制度、共享制度、评价制度和支持制度等五个方面勾画了大学教师教学学术制度保障的鱼骨图。大学教师处于教学学术发展不同时间维度是所需要的制度保障有所侧重,大学要从制度上引导教师自觉树立教学学术观念,保障教师的教学学术交流与反思,将教学成果公开化,支持教师教学学术发展。

    • 高层次人才流失风险识别、测度与防控机制研究

      2020(11):42-47.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0.11.009

      摘要 (4) HTML (0) PDF 867.09 K (2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层次人才是高校学术科研大厦的基石,高层次人才流失将对高校科研事业发展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为科学防范高层次人才流失,以M大学为研究区域,以高层次人才为研究对象,运用DPSIR-AHP相结合方法对高层次人才流失风险进行识别、测度。首先,构建DPSIR系统结构模型辨识出高层次人才流失风险。其次,通过问卷调查、个人访谈收集相关原始数据,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测度各风险对高层次人才流失的冲击强度大小。研究发现,高层次人才流失与二级指标高校人才政策关联最强,与政府人才政策关联较强,与市场关联较弱,与自身能力关联最弱,其中,三级指标中人才考核评价、人才激励保障、人才培训开发、人才甄选、人才供需匹配对高层次人才流失分别产生的冲击强度依次递减,但均在所有指标中排名前五。最后,构建了高层次人才流失风险防控机制,拟为M大学科学有效防控高层次人才流失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 教育生态视角下高校区块链技术应用路径分析

      2020(11):48-52.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0.11.010

      摘要 (0) HTML (0) PDF 568.33 K (1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区块链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已逐渐开始应用于社会各领域,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主要涉及学习者和教育管理者两个层面的问题。高等教育是一个涉及多利益相关者的领域,新技术的应用需要系统的设计规划,教育生态学为研究高校区块链技术应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框架。区块链技术可以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生态系统的三个价值主体发生相互作用,形成区块链技术在高等教育数字主权维护、协作学习构建、培养体系定制、成长记录保存、终身学习实施、证书防伪验证、资助模式升级、管理体系优化等八个方面的应用,为区块链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有效应用提供整合路径。

    • 高等教育服务质量对学生满意度及其行为意向的影响研究

      2020(11):53-58.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0.11.011

      摘要 (13) HTML (0) PDF 695.34 K (1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等教育服务质量是衡量高等教育成果的重要指标。借鉴SERVPERF模型,从学生感知视角识别出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的六个维度,即有形性、可靠性、响应性、保证性、移情性和实践性。并构建理论模型进一步深入分析高等教育服务质量和学生满意度及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随后,开展实证研究,借助统计分析软件SPSS19.0和Mplus7.4,对收集到的485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高校的有形性、响应性、保证性、移情性以及实践性对学生的满意度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学生满意度又对学生行为意向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最后,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有价值的研究启示。

    • >比较高等教育
    • 国外工作坊与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组织模式的比较与启示

      2020(11):59-64.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0.11.012

      摘要 (2) HTML (0) PDF 233.46 K (1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工作坊起源于德国包豪斯学院,聚焦于解决特定问题和培养特定专业人员,已经成为国际上较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活动组织模式。当前,国内高校人才培养有班级授课制、社团、导师制、创新创业学院等四种主流组织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培养目标重群体方案,轻个体选择;培养方法重自主自发,轻科学系统;培养过程重教师传授,轻学生认同;培养产出重显性指标,轻未来能力”等问题。与国内几种人才培养组织模式比较,工作坊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如规模适度、兼顾个体,导向明确、体系科学,组织认同度较高、学生主动性较强,素养为先、产出为要。工作坊既可作为国内高校强基计划的培养模式试点,也可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孵化载体,还可作为一流拔尖人才的培养平台。

    • 东盟五国对外国学历的认证:机制、执行及其启示

      2020(11):65-69.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0.11.013

      摘要 (3) HTML (0) PDF 211.02 K (1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国际分工与协作的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全球化依赖程度也越来越明显。尤其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过程中,与东盟各国的教育合作与发展更是站在了前沿地带。东盟各国对外国高等教育学历与专业证书认证体系与途径就尤为重要。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和菲律宾作为东盟较为典型的五个国家,经济实力不同,对教育的投入比重不一,教育资源和质量各异,对外国学历认证的标准也具有各自的特点。基于此,本文对东盟五个国家对外国学历认证的现状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为我国高校开展与东盟的教育合作提供参考。

    • 加拿大高校特殊学生群体服务方式研究

      2020(11):70-76.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0.11.014

      摘要 (4) HTML (0) PDF 271.35 K (1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世纪后半叶以来,随着学生维权团体的崛起、学生服务专家的涌现、学生基准数据的汇集以及大学使命愿景的指引,加拿大高校学生服务的服务对象与方式日益多元化。针对原住民学生、残疾学生、性少数群体学生、成人学习者等特殊群体的不同需求,各高校分类开展多元化学生服务。通过在服务实施中重申“差异”的重要性,加拿大高等教育机构逐步建立起学习环境目标层次模型,致力于打造一个包容、安全、投入的学习共同体。

    • >研究生教育
    • 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张的发展失衡与应对

      2020(11):77-83.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0.11.015

      摘要 (3) HTML (0) PDF 259.66 K (1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国研究生自2000年扩招以来,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和质量都发生了质的飞跃。随着我国研究生不断扩招,我国研究生教育已经进入到扩规模、稳速度、重质量的规模化发展阶段。在研究生规模持续扩张的背景下,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也面临各种发展失衡。面对这些现实问题,高校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应对:严控生源质量,把好研究生准入门槛;调整培养方案,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建设导师队伍,构建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完善分流制度,提高研究生毕业标准。

    • 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020(11):84-89.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0.11.016

      摘要 (2) HTML (0) PDF 402.78 K (1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旨在促进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质量标准形成,推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朝着高质量方向发展。首先,以文献样本分析为依据获取评价指标;其次,借助德尔菲法对指标体系进行修正;最后,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以“研究水平”“写作水平”为基本维度(包括2个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和30个三级指标)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科学测量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水平提供量化标准。

    • 我国 MPA 优秀学位论文的质量趋向与问题

      2020(11):90-95.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0.11.017

      摘要 (3) HTML (0) PDF 619.07 K (1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2005-2019年全国MPA优秀学位论文的研究主题、研究方法、论文类型、学位授予单位与省份分布进行计量分析,以此反映我国MPA优秀学位论文的质量趋向:研究主题不断深化,研究范式日趋规范,调研报告型论文受到重视,培养质量呈现出区域非均衡性,但是论文研究的理论视野相对局限,定量研究数据有待深入挖掘,案例分析型论文偏少,政策评估研究较少。为提升专业学位论文的整体质量,应该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研究方法运用能力,鼓励案例研究和政策评估研究,加强培养院校间的交流。

    • >就业与创业
    • “立德树人”视域下工匠精神与高校创业教育的匹配融合

      2020(11):96-99.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0.11.018

      摘要 (3) HTML (0) PDF 176.09 K (1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导向下提升高校创业教育成效必须重视工匠精神的融合发展。高校创业教育要基于市场经济和教育发展规律科学地匹配融合工匠精神,以呈现其科技维度勇于创新实践、品质维度追求精益求精、团队维度注重协作分享、风险维度敢于责任担当以及师生维度注重传承发展等时代内涵。高校应在市场机制、质量机制、师生共同体机制以及企业家精神培养机制等方面建构高校创业教育工匠精神物化机制,从制定奖励政策、贯穿精益求精过程、构建新型师徒关系以及打造德艺兼修的创新型人才品格等方面促进高校创业教育内涵式发展。

    • 省域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与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的适应性研究

      2020(11):100-107.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0.11.019

      摘要 (0) HTML (0) PDF 609.37 K (1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等教育只有在供给结构上实现合理优化,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及就业结构。省域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与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的适应性是衡量省域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本研究对2007-2017年全国及各省域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和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的适应性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逐步呈“橄榄形”状态,以本科生为主,研究生增长迅速,专科生比例不断下降,但就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仍然以专科为主,“金字塔形”明显,二者不相适应。依据适应性评价框架,省域之间的结构适应性状况差别较大,整体而言,重视专科培养的山西等省份适应性状态更好。

    • >高等职业教育
    • 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体系优化的四维径路

      2020(11):108-112.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0.11.020

      摘要 (3) HTML (0) PDF 407.26 K (1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教育调查发现,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总体上具有较好的成效,但也存在“重观念轻设计”目标割裂的问题、“重传授轻应用”理实脱节的问题。综合考虑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职业核心素养结构,提出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体系优化的路径和方法,即:培养目标“嵌”素养,优化目标体系;课程教学“练”素养,优化内容体系;实践活动“攒”素养,优化服务体系;质量监控“验”素养,优化评价体系。

    •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的价值主线与路径

      2020(11):113-117.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0.11.021

      摘要 (1) HTML (0) PDF 207.37 K (1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国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对于强化高职教育特色、提升高职教育办学质量以及重塑高职教育格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落实“双高计划”,应深刻把握其蕴含的教育价值、人本价值、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新时代推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必须遵循国家顶层设计、地方统筹推进、高职院校主动作为、企业发挥主导作用的发展路径,各司其职,协同推进。

    • >思想政治教育
    • 区块链赋能: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破除与创新发展

      2020(11):118-121.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0.11.022

      摘要 (1) HTML (0) PDF 177.75 K (1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困境,网络信息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挤占以及大学生原子化思维,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中的认同感水平低下,涟漪效应的结果就是思想政治教师工作热情下降以及师生之间的不信任关系恶化。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进行变革与创新,区块链所具备的技术优势、创新思维,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变革具有很强耦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抓住区块链价值赋能,构建“学习账本”新型模式增强大学生自律学习能力,以分布式学习提升大学生参与度,同时通过新型信任机制的建立促进师生良性互动,顺应“区块链+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质量。

    • 自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研究

      2020(11):122-125.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0.11.023

      摘要 (4) HTML (0) PDF 175.13 K (1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自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面临新的局面。自媒体以其平民化、个性化、低门槛、易操作、交互强、传播快的优势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普及和创新带来新的机遇,但自媒体的海量性、虚拟性特征同样带来了应用所产生的问题及挑战。自媒体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在其原有的体制、机制、制度格局基础上协同创新进行改革,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构建自媒体协同育人创新教学体系,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青年马克思主义社团协同育人关系研究

      2020(11):126-131.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0.11.024

      摘要 (3) HTML (0) PDF 231.54 K (1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青年马克思主义社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主渠道,青年马克思主义社团是重要阵地,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实现二者的协同育人具有注重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与教育力量、协同各方以形成强大合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意义,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因此,科学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青年马克思主义社团融合的必要性、可能性与可行性等问题,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手段之一,符合高校坚持的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 >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 大学生归属感与自主学习:成就目标的作用

      2020(11):132-136.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0.11.025

      摘要 (2) HTML (0) PDF 277.80 K (1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究大学生归属感对自主学习的影响作用机制,采用自主学习量表、成就目标量表、专业归属感问卷、同伴归属问卷对767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显示:专业归属感与自主学习呈显著正相关,能正向预测掌握趋近目标与成绩趋近目标定向,可负向预测掌握回避目标、成绩回避目标定向;同伴归属能显著预测成绩趋近目标、成绩回避性目标定向;掌握趋近、掌握回避、成绩趋近目标定向在专业归属与自主学习中起中介作用,且同伴归属在专业归属与掌握趋近目标间起调节作用。

    • 挫折对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中介和调节效应检验

      2020(11):137-141.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0.11.026

      摘要 (9) HTML (0) PDF 274.73 K (1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挫折—攻击理论为依据,考察挫折和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用于探讨相对剥夺感的中介作用以及心理弹性的调节作用。采用大学生挫折体验正式问卷、个体相对剥夺感问卷、心理弹性量表、Buss-Perry攻击性量表对400名大学生进行施测,旨在考察相对剥夺感对挫折与大学生攻击行为关系的中介作用以及心理弹性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一是挫折正向预测大学生的攻击行为;二是相对剥夺感在挫折和大学生攻击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三是相对剥夺感的中介作用受到心理弹性的调节。研究结果对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干预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 >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
    • 论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在高校历史唯物主义教学中的内容应用

      2020(11):142-147.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0.11.027

      摘要 (4) HTML (0) PDF 228.93 K (1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既是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内容,也是高校开展历史唯物主义教学工作的宝贵教育资源。现阶段高校历史唯物主义教学,必须紧紧围绕提升教学活动实际效果的根本目标,增加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在教学过程中的内容应用比重,创新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在教学过程中的内容应用方式。利用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思想内涵深刻、理论视域宽广、历史逻辑完整的理论优势,弥补当前高校历史唯物主义教学“理论深度不够、现实说服力不强”的现实短板,推动新时代高校历史唯物主义教学工作创新发展。

    • 疫情下高等教育法学课程信息化建设探索

      2020(11):148-152.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0.11.028

      摘要 (5) HTML (0) PDF 1008.12 K (1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高等教育法学课程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挑战,法学课程全面开展线上教学虽为应急状态下的无奈之选,但这对于构建新型法学课程信息化教学体系、探索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却是绝佳的实践机遇。法学课程教学通过搭建多元教学平台、整合优质教学资源、打造混合式“金课”、强化课程思政融合、健全课程设置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等有效举措,构建起线上线下配合的法学课程初步模型,不仅为疫情过后法学课程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升级积累经验,还对促进法学教育高质量多有裨益。

    •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存在的问题与优化

      2020(11):153-160.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0.11.029

      摘要 (1) HTML (0) PDF 1.68 M (2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及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依据国家推动发展社会体育政策,比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体育学类国家教学质量标准》要求,提出以国家与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持续改进为手段,构建“一体两翼”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即以专业教育课程为主体,以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系列课程和提高学生就业技能系列课程为两翼,以此来提高社会体育人才培养质量。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黑龙江高教研究编辑部    
主办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省高教学会
     地址:哈尔滨市利民经济开发区师大南路1号       邮编:150025      电话 :0451-88060218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