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1-6.
摘要:随着中国“双一流”建设的深入推进,对“双一流”政策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因此,文章选取1993-2017年共71份“双一流”政策文本,从政策数量、发布时间、发布部门、政策类别等四个方面进行宏观和整体分析。研究表明,“双一流”政策支持力度再加大,政策数量总体上具有间断均衡性;形成中共中央、国务院发起,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等多部门协同推进的政策制定模式;政策演进过程中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探索和学习特征。
2019(2):7-11.
摘要:文章以2016-2017年ARWU世界学术排名为基本框架,并以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为世界一流大学参照样本,从师资水平数量、质量和影响力等三个维度,对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为代表的中国顶尖高校师资水平与世界一流大学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我国顶尖高校师资水平与世界一流大学差距较大,表现为全球影响力的高质量科研成果总量较少,获国际知名奖项的世界级大师人才稀缺,国际影响力的一流学科和顶尖学术成果稀少。为打造世界一流的师资队伍,高校应从重构学术质量评价体系、改变短期功力主义倾向、坚持培育与引进并举、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深化改革,不断提升我国高校师资水平,尽早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
2019(2):12-15.
摘要:国家“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地方高校是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的有机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地方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改革任务,更是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步伐的迈进,地方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也相应取得不少进步,但与各地人民的期望值要求还有不少差距,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亟待完善。国家“双一流”建设剑指激发高校办学活力,坚持扶优扶强扶特,在给提升地方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较好的机遇。
2019(2):16-22.
摘要:通过对全国710所公立普通本科高校专任教师博士率的数据分析发现,我国高校专任教师博士率总体水平依然不高,并且存在显著的地域分割和层级分割。导致专任教师博士率差异的核心因素是院校的声望、所在省份的博士自给率和学术市场吸引力。文章提出通过扩大中西部地区博士培养规模不足省份的博士点和博士培养规模、设立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专任教师在职读博专项计划等具体措施,促进我国高校教师资源的区域均衡和层级均衡。
2019(2):23-29.
摘要:为了探究高等教育、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文章借鉴耦合理论构建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模型,运用多维度指标对河南省18地市2006-2016年间高等教育、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1年间,河南省各地市的高等教育和经济增长耦合协调类型跨越6个等级,创新能力和经济增长耦合协调类型跨越5个等级,高等教育和创新能力耦合协调类型跨越5个等级,除了郑州达到优质协调发展类型以外,其他大部分地市达到勉强协调发展及以上阶段;从时间趋势上看,除了漯河市“高等教育—创新能力”耦合协调度存在波动以外,其余17地市三个系统11年间的耦合协调度均呈现上升态势,从空间上看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针对这一现状,根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的需求,提出“贯彻落实‘双一流’政策,大力引进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提升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促进创新能力与经济协调发展”以及通过“学术—技术—生产力”转化,构建区域创新系统的政策建议。
2019(2):30-34.
摘要: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学术界对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研究展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热衷于探讨基本内涵、教育质量、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等四个领域的学术问题,并呈现了明显的主题、范式、模式和逻辑等四维框架与特征聚类,以及微观研究多、宏观研究少,现实研究多、战略研究少,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等“三多三少”偏颇。展望未来,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研究的重点突破应在于局部研究支撑整体研究、面向现代化目标的系统研究以及强化定量研究等三个领域。
2019(2):35-38.
摘要:来华中亚留学生跨文化出现诸如交友、饮食习惯、行为差异等跨文化适应危机,究其原因,分别是文化环境之间差异、饮食习惯差异、风俗禁忌之间差异等诸多因素。针对来华中亚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危机,采取开展中华历史文化教育,培养知华友华使者;持文化融合与文化独立并重原则、开展中亚留学生教育;加强高校来华留学生管理队伍建设,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训练等举措,可以促进来华中亚留学生教育健康发展。
2019(2):39-43.
摘要:在世界当前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背景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趋于在真实的应用情境下进行,顶点课程就是代表性的培养方式之一。文章通过分析美国杨百翰大学顶点课程成功的开设和运行经验,发现杨百翰大学顶点课程的设计比较有特色,它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抓手,以产出为标准,与当地的产业和行业紧密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经验对我国大学课程改革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借鉴价值。
2019(2):44-47.
摘要:建立在实体论哲学基础上的静力学模式,认为大学人才培养活动是静态、封闭的体系。突破静力学培养模式的局限,首先要对其深层哲学根基进行置换,实现从实体论哲学向过程哲学、从实体思维向过程思维的转变。在怀特海过程哲学视域下,大学人才培养的活动具有生成性、内在关联性和创造性;以过程哲学为根基的动力学模式主张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转变人才观念,培养创新与实践型人才;丰富课程体系,增强课程选择性;改革教学方法,开展研究型教学。
2019(2):48-53.
摘要:董事会制度是美国大学制度的中枢系统,公立研究型大学作为美国高等教育主要力量,其董事会制度及其变革研究对于推进我国一流大学建设和建立健全理事会制度的社会参与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参考价值。通过考察其董事会制度的历史发展及重大变革,可发现董事会作为大学与外界缓冲器的传统观念已然落伍;董事会既要面临州政府统筹协调式管理存在的干预过度危机,又要面临追求学术卓越需要无限外部资源作为支持的高等教育私有化冲击。
2019(2):54-58.
摘要:西方的课程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西方的课程设计理论进行广泛的介绍和实践。在研究者不断反思和创新过程中,课程设计理念经历从教师为中心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变化;学习理论经历从行为主义到建构主义的变化;对课程知识的理解经历从实用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演变;课程设计模式经历从理性主义模式到人文主义模式,从“目标模式”到后现代课程设计模式的变化。自90年代以来,中外研究者逐渐不再局限于依据某种单一的课程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设计,而是根据培养目标、学习者的认知特点等对多种课程设计理论和方法进行整合,以实现课程设计目标。
2019(2):59-65.
摘要:为研究解决区域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和学科创新体系之间的对接和协调发展问题,基于SVAR模型的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分析,对河北省1985-2016年三者之间的动态响应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区域三次产业在GDP、劳动力和重点学科结构之间同时存在彼此促进、协调性较好以及制约阻碍、协调性较差的情况;学科创新体系优化可能主要受到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但其短期内难以对产业与劳动力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有效支撑,正向促进作用具有滞后期。
2019(2):66-70.
摘要:随着世界政治多元化、经济一体化与文化多样性联系的日益紧密,大学国际化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和趋势之一。从理论与实践角度看,大学国际化发展呈现多元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很难从单一维度对其进行全面解析与有效推进。然而,通过行为指向、发展状态、资源配置、模式形成和关系样态等五个维度,基于不同学科视域层面对大学国际化发展进行分析与综合,有助于揭示大学国际化理念与实践、内容与形式的发展全貌,推动大学国际化研究与实践向纵深化发展。
2019(2):71-73.
摘要: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开展优质学校建设后,高职教育发展的政策议程由示范校建设转向优质校建设。与示范校建设政策相比,优质校建设呈现出从中央政府政策推动向地方政府政策推动、从侧重单个项目建设向注重院校整体建设、从强调“物”的建设向关注“人”发展的转变。从政策启动、运作机制、资金配置和政策生成等方面分析表明,无论是示范校建设还是优质校建设,其政策模式和政策进程仍然受强制性制度变迁的逻辑支配。
2019(2):74-79.
摘要:采用门槛效应模型对2006-2016年间我国区域高等教育投入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从全国来看,高等教育投入促进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在中等经济增速省区最为明显;分地区来看,这种促进作用在东西部更为明显,中部地区不显著。此外,产业水平、城镇化等也是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的教育投入力度,优化教育资源的区域配置,加速推进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收入差距逐渐缩小。
2019(2):80-83.
摘要:国家监管层近年对校园贷严抓重管,但校园贷改名更张、变种不断。在法律思维的视角下研析校园贷,能精准定位大学生权利受侵害内容以及权利救济的法律适应准绳。通过对校园贷中的典型问题如高利贷、骗贷、裸贷、暴力催债等进行解构分析,抓住校园贷诸类乱象的关键症结,厘清关于风险防范、律法准绳、规制惩处等权利维护救济的整套依据体系,从而导航误入校园贷迷途中的大学生知法尚法,激发他们合法捍卫自身神圣法律权益。
2019(2):84-88.
摘要:文章综合数据包络分析的BCC模型和超效率模型,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高等资源投入产出效率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显示,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还存在一定的改建空间,纯技术效率是制约技术效率的关键所在。高等教育投入效率值西部最高,中部次之,东部最低。为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应该加速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优化组合和调整,不能单纯依靠投入数值的增长。
2019(2):89-93.
摘要:推动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深化产教融合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建立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供给体系,不仅需要打破传统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惯性思维,还需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破除制约产教融合发展的瓶颈。产教融合的本质是产教一体化,文章从对当前高校产教融合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通过政府、高校两个层面,提出产教一体化改革思路,以期为产教融合的落地、人才培养供需“两张皮”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
2019(2):94-97.
摘要: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和深入,“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来华留学人数持续增加。在留学生工作整体快速发展的同时,留学生工作仍然存在哪些问题?文章以生态系统理论为视角,从宏观、中观和微观角度,对留学生教育问题进行探析。
2019(2):98-102.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860名本科师范生进行调查,了解师范教育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是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的整体水平处于中等偏上,但其各维度发展水平不均衡;二是不同性别和不同年级的师范生在教师职业认同感总分上存在差异,而不同专业的师范生则不存在差异;三是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影响下的不同水平的师范生在教师职业认同感上存在显著差异。根据研究发现,提出相应的建议。
2019(2):103-109.
摘要:可视化呈现和分析是近来国内外社科研究的趋势之一,其在文献研究方面更是凸出。为探明国内教师信念研究的整体状况,文章从中国知网中搜集1953-2017年间有关教师信念的全部文献,运用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应用软件CiteSpaceIII,进行文献计量和多视角分析。结果发现:学界对教师信念的研究虽起步较晚,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的数量迅猛增加,主题也在接连丰富,但有几个问题值得注意,即研究范式转变、理论与实践对话、个体情境互构。
2019(2):110-113.
摘要:技术作为生产力发展的解放手段,根植于现代背景下的信息化进程。围绕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现代媒介技术、现代网络技术、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三维统一的异化表现,反思异化成因的客观和主观因素,在消解教育技术异化的过程中构建技术与人文相统一、网络课堂与实体课堂相结合、凝聚教育合力的改革路径。
2019(2):114-117.
摘要:现阶段教育技术过度化现象严重,表现在教师备课离不开电脑和网络,课堂教学离不开电脑,教学资源主要来源于网络,教师的学习离不开网络,这在社会上造成许多的不良影响。损害教师的创造性和艺术性,阻碍师生的交流沟通,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和培养,加大学校的教育成本,全社会对于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质疑。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地对待教育过度技术化的问题,树立正确的教育技术观,合理使用教育技术,学校要加强对教育技术的管理和约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019(2):118-121.
摘要:以独生子女群体心理健康相关研究为基础,系统梳理了该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特点、形成原因、预防和教育干预措施,以及未来该领域的研究展望。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两个方面的启示:从学科视角来看,独生子女群体心理健康研究可以拓展和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领域;从应用视角来看,独生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研究,为一般性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解决提供了示例和教育思路。
2019(2):122-126.
摘要:目的:研究大学生群体相对剥夺感、新媒体动员、群体愤怒、群体效能和集体行动的关系,为大学生理性规范行为、提高媒介心理素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群体相对剥夺感问卷、新媒体动员问卷、群体愤怒问卷、群体效能问卷和集体行动问卷,对分层抽取的4省8所高校的71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采用SPSS17.0和PROCESS中的模型7进行分析。结果:大学生新媒体使用与群体相对剥夺感、群体愤怒、群体效能、集体行动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3、0.40、0.33和0.16,P值均<20.01)。群体相对剥夺感和新媒体动员对于集体行动的主效应及交互作用显著(R=0.001,F=8.86,P<0.01)。群体愤怒和群体效能显著预测集体行动(B=5.26,95%CI=4.01-6.53;B=4.49,95%CI=3.28-5.71),群体愤怒和群体效能的中介效应成立。新媒体动员对群体愤怒和群体效能具有显著调节作用(B=0.26,95%CI=0.18-0.34)和(B=0.25,95%CI=0.17-0.34)。在控制群体愤怒和群体效能后,新媒体动员对集体行动无显著关联,新媒体动员的中介调节效应成立。结论:新媒体动员对群体相对剥夺感与集体行动之间的关系具有增强的调节效应,这种调节效应以群体愤怒和群体效能为中介变量。
2019(2):127-132.
摘要:文章对混合式学习环境下的大学生小组协作学习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构建了以学习者特征、学习动机、小组互动、社会临场感、技术环境和教学设计为自变量的协作学习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为了对模型进行验证,进行大学生小组协作学习满意度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进行数据分析后,得到可靠的满意度结构模型。最后,提出如何提高混合式学习环境下大学生小组协作学习满意度的几点建议,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借鉴。
2019(2):133-136.
摘要:基于2018年68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新时代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生源地域类别、以往创业经历、亲友创业、兼职实践经历、父母态度和高校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显著,而性别、学校类别、专业类别与创业扶持政策的影响不显著。
2019(2):137-140.
摘要:高校生涯教育通过影响认知及思维方式对大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感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创业。同时,生涯教育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高校生涯教育可通过构建蕴含创新精神与研究意识的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反事实思维能力、布置课外创业任务、拓宽“大创项目”的受众面、创建创业网络等路径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感。
2019(2):141-146.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在教育体系中越来越受重视,建立合理有效的德育评价体系很有必要。教育大数据是大数据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为高校的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文章旨在基于教育大数据的背景下,构建高校大学生德育评价指标体系,以A校理学院学生德育行为表现为例,运用层析分析法和综合模糊评价法进行实证研究,实现对大学生的个性化评价。
2019(2):147-150.
摘要: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提高离不开有效的教学模式。“五维一体”教学模式从问题、情感、生活、实践、明理等五个维度搭建了从宏观到微观深入把控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模式。准确把握“五维一体”教学模式内在逻辑运行机理,遵循主体性、针对性、整体性基本原则和具体要求,深入推进实施,在改进中不断完善,切实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2019(2):151-155.
摘要:文章从生活、交流、人本建构现代文化教学模型,重构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的学科体系。在生活化、交流化、人本化汲取西方TED课程经验,并且在西方基础概论课程中介入中华文化,使得中国衣食住行模式,书法、文字、文学、艺术体系,武术、中医、易经、科技文化,都可以实现人类学、社会学的价值,从而建构文化教学的人本基础。所提出的文化教学创新与中华文化复兴在外延与内涵上开发成果,在信息化时代创新工具,逐步形成高等院校文化教学的生活、应用、学科体系。
2019(2):156-160.
摘要:交互性的英语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英语教学方向的重要教学理念,通过交互性英语学习,有助于学生快速理解和消化英语知识难点。在信息化数字时代背景下,交互机制也换了“新装”。它不仅是通过语言交流和网上教学来进行教与学的互动,还通过多种智能型手段来形成具有人机互动特色的新型交互机制。在新型交互机制英语教学中,它突破了以往人机单向交流的障碍,使得英语教学更加智能化、个性定制化。文章将对新型交互机制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和实践进行重点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