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1-6.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19.11.001
摘要:“就业难”和“人才荒”同时并存反映出我国高校人才供给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较为突出的结构性问题。高校作为才供给侧,其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主要由高校人才培养系统内部的教师结构、课程结构、专业结构、学科结构构成。高校人培养供给侧结构决定着高校所培养人才素质结构。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存在与人才类型结构错位、与人才质结构不匹配、结构之间彼此不协调等突出问题,致使高校所培养人才素质结构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出现了供需结构性问。以明确定位与调整构成相结合,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和人才类型结构复位;以重构人才素质结构和调适供给侧结构结合,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和人才素质结构匹配;以发挥人才素质结构统率作用和调整供给侧结构相结合,强化高校才培养供给侧结构间协调性,作为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改革进路,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高校人才供给与社会需要结构性问。
2019(11):7-12.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19.11.002
摘要:回归20年来,澳门研究生教育发展主要经历规模扩张、转型发展和提质增效等三大阶段,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从单一走向丰富的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澳门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包括以提升科研能力为推动研究生教育发展抓手,以国际化办学为促进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出台相关政策制度为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推进方式;在新的机遇挑战下,澳门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应注重政府顶层设计、强化国际化内涵发展理念、深化特色竞争意识。
2019(11):13-19.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19.11.003
摘要: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大学社科教师提供智慧和智力支持,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培养社专业创新型人才做出贡献,但是当前社科领域科研生产的矛盾存在于科研生产的纯真性与功利性之间、首创性与低贡献之、守规诚信与行为不端之间、厚积薄发与“短、平、快”之间。破解大学社科教师科研生产矛盾的思路包括:一是坚持问题导,回应时代诉求;二是回归本真,遵守规则,注重积累;三是从个人独作转向合作创新;四是创新科研生产评价方法。
2019(11):20-28.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19.11.004
摘要:以职业为基础的中国社会阶层分化日趋成熟,新兴职业、高校扩招以及社会经济制度完善,上大学是否改变人们命?文章使用CGSS(2010、2012和2013年)数据,运用流动分析及Logit模型,分析接受高等教育以及扩招前后的代际社会阶流动、继承和上升概率。结果发现,高等教育可以缩小阶层间差距,进一步推进整体社会阶层向上流动;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凸显高等教育对社会阶层公平流动的价值取向。因此,应结合社会外部机制,发挥高等教育对社会阶层公平流动的均衡”效应。
2019(11):29-34.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19.11.005
摘要:基于空间杜宾模型,运用中国30个省级地区2007-2016年的面板数据,探讨了区域创新发展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出效应,并实证分析了高等教育公共科技经费投入对区域创新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创新发展呈现出明显空间集聚性和空间溢出性,区域创新发展水平从东到西依次降低,且相邻区域间相互影响;高等教育公共科技经费投入对域创新发展存在显著为正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高等教育公共科技经费投入不仅能促进本地区创新发展水平的提高,具有正的溢出效应,能显著促进相邻地区的创新发展。
2019(11):35-38.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19.11.006
摘要:基于ESI数据库,应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41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学科建设绩效进行评价。得出以下结论:是一流大学学科建设绩效差异显著;二是一流大学学科建设绩效与学科规模强正相关,且在0.01水平上显著;三是多数一大学在学科建设中存在“重规模、轻质量”问题;四是评价结果客观验证了国家首轮“双一流”遴选标准的科学性。参考评价果,将41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分为五个层次,并分类提出发展策略。
2019(11):39-42.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19.11.007
摘要:传统文化作为塑造新时期民族文化的主要来源,是高校文化精神核心凝聚的依托,其治理观念对于高校管理有积的借鉴意义。书院制可继承传统文化精髓,融合新历史情境,是实践文化管理的有效途径,将转化为富有时代精神与民族质的文化综合体。
2019(11):43-46.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19.11.008
摘要:师生协同教学是指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动机由被动向主动嬗变,教师的教学行为由预设向构转向,教学文化由封闭向开放彰显。师生协同教学与协同学理论高度契合。师生的交互课程理解力是协同教学系统的参量,是支配系统的动力之源;课程理解力与教学资源、教学制度、教学环境等控制参量产生协同效应,是系统由混沌走向序的动力过程;自主、自动、自律的自组织运动是师生协同教学的高级阶段,是体现系统协同质量的动力结果。师生协同教在运行中需要凸显师生课程理解力的关键作用,发挥序参量及控制参量的协同效应,实现教学改进过程的自动自发。
2019(11):47-52.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19.11.009
摘要:对中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提出基于政策工具和高校科技成果化过程的二维分析框架,对2006年至2016年中央政府出台的34份代表性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文本进行量化分析,深入析了环境型政策、供给型政策和需求型政策的使用频率及政策工具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应用,指出环境型政策工应用过溢、供给型和需求型政策工具应用不足、中试阶段政策工具应用缺失等问题,并提出优化政策体系的对策。
2019(11):53-56.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19.11.010
摘要:同行评价既是判断教师教学成效好坏的重要标准和衡量学生学习效果好坏的重要参考,也是优化高校教学基本过的重要工作和评价高校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当前,高校教学同行评价面临诸多困境,即同行评价执行制度、教学激奖励制度、教学同行选定制度、教学评价运用制度等存在不完善或缺失,制约了高质量教学的产出。因此,高校要进一步完教学同行评价制度的设计,着力激发教师参与同行评价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对教学的全面、客观、真实评价,促进高校学的自我改进、完善和革命,实现教学对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的关键作用与功能。
2019(11):57-61.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19.11.011
摘要:高校教师聘任制在现代大学制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诉求。目前,地方高校教师聘任制遭遇一系列困境:制度因利主体合力抵制而流于形式化,合同因法律性质不明确而缺乏可预测性,考核评价因行政主导而趋于功利化,主体及程序因在瑕疵而影响合法性。深化改革,需要从法治化视角对教师聘任制进行全方位重构:立法上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执法强化高校依法行政要求,司法上畅通当事人权利救济渠道,守法上塑造利益主体法治精神。
2019(11):62-65.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19.11.012
摘要: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办学的重要基石,也是高等教育系统的关键构成,在促进校园环境净化、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发共识向心力凝聚、社会影响力扩大等方面具有潜在而巨大的作用与功能。以管理为导向的校园文化建设,注重由上而下介式的线性理念,侧重制度借鉴文本式的建设思路,倚重单一单向传统式的参与主体,看重立竿见影休克式的效率追求,对校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方式、方法和实际效果都产生了不利影响。一流学校建设,需要有一流校园文化。因此,校园文化建需要转向,需要形成以治理为导向的校园文化建设逻辑,建立多主体参与、协商共建、精准定位、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格局,进高质量校园文化的形成,发挥以文化人的积极作用。
2019(11):66-69.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19.11.013
摘要:多校区办学已经成为相当部分高水平大学拓展发展空间、优化发展结构、整合发展资源、壮大发展实力、促进高等育布局优化、满足外在经济技术需求的现实选择。多校区办学的出现,既为大学发展创造了新动能,提供了新机遇,也不可免地导致文化建设方面的问题。因为多校区的存在,天然地与主校区在空间上产生距离,导致办学文化与主校区存在明显化分野,体现在多校区与主校区师生在主流文化认可、群体身份认同、教学行为文化、生活习惯文化上的分野,其根本原因于多校区办学所形成的亚文化对主校区主文化的冲击和影响。破解多校区办学文化建设难题是实现多校区办学质量提升特色发展的关键。因此,如何促进、调和大学多校区和主校区的文化价值取向冲突与不适,实现大学校区之间办学文化整,成为大学在推进多校区办学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2019(11):70-73.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19.11.014
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博大精深,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科学内涵,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引领我国大学文化设,并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包容性、实践性、多样性和超越性特征,为我国大学文化建设提供动力之源。文章在解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大学文化含义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大学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探析建设我国大学文化的路径。
2019(11):74-78.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19.11.015
摘要:在地方高师院校向综合化大学转型、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深化改革与发展的背景下,一些地方高师院校在教师教育养目标定位中存在培养目标偏离、缺乏针对性及培养类型定位模糊问题。剖析并解决这些问题,既是引导地方高师院校实内涵式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精准定位教师教育培养目标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为此,提出构建学生发展本位、建构“1+2+”培养模式、重塑教师教育组织机构等举措,不失为地方高师院校精准定位教师教育培养目标的可行路径。
2019(11):79-82.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19.11.016
摘要:教师教育实践共同体是共同体及实践共同体概念在教师教育领域的应用,是促进职前职后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效形式。从提升高校师范生培养质量的视角,对教师教育实践共同体的共同领域、共同社区、共同实践等三大核心要素,以相互的介入、共同的事业、共享的技艺库等三大实践要素进行分析,认为培育教师教育实践共同体的关键在于多元主体、目驱动、资源建设、机制保障等方面的设计、认同和实施。
2019(11):83-86.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19.11.017
摘要:教师课程理解力是教师顺利实施课程的重要能力之一,提高高校教师课程理解力不仅有利于课程理念在教学中的实,还能够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纠正高校教师课程理解的现实偏差可从以下方面着手:打破对课程文本的认知局限,向高校教师专业的自省与自觉;唤醒高校教师的主体意识,成功转向课程理解的批判者身份;在对话中生成课程意义,实现用性、动态性范式课程理解;鼓励开展课程实践的行动研究,提高高校教师课程建构力。
2019(11):87-91.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19.11.018
摘要:实施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对于满足技术技能人才的个体发展需要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素质要求都具有重要意义,在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践中应如何开展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从德国、日本、瑞等三个国家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的经验,可以得到如下启示:厚植有利于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的社会环;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践中明确、落实职业精神的培养;重视人才培养活动的整体性与实践性;重视教师的实践经验积累教学能力培养;为学生成长提供各种支持条件。
2019(11):92-95.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19.11.019
摘要:共享发展理念内涵深刻,从实现目的、途径、过程审视,共享发展是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共享发展理念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难点解决、产业转型升级痛点消除和产教深度融合难题解开提供了指引与参照。契合共享发展理念内涵与指引,结合商贸行业发展规律和商贸类高职院校本质属性,通过明晰共享资源对接方式、明确共享资源的认证标准交易方式、共建产教融合资源共享信息服务平台来优化设计资源共享机制,通过激励政策供给、激励措施配套、问效倒逼改来优化设计激励约束机制,通过推进立法保障、行业组织赋权、完善社会第三方评价来优化设计外部保障机制,深入推进高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
2019(11):96-99.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19.11.020
摘要:《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为充分体现英语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高职英语应考虑各类学校不同专业学生需求,构建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而且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兼顾英语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同,需打造工具性与人文性兼备的师资团队,最终实现高职英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协调融合。
2019(11):100-105.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19.11.021
摘要:在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新媒体的横空出世改变了以往信息的整体性,零散的信息使得媒体的传播内容、传播主客、传播渠道都呈现出碎片化的趋势。一方面,碎片化的信息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时空的延展与吸引力增强都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这些信息导致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遭受冲击、主体之间的情感交流弱化、教育的内容趋于形式化等问题的产生。文章从启发式教育、个性化教育、公共性教育、诗意性教育四个方面探索了碎片化信息视域下提高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新路径。
2019(11):106-109.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19.11.022
摘要: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和重点工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德育坚持在改革中发创新,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德育和思政教育新路径、新方式,高校德育不仅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思政教育工作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和回顾我国高校德育发展历程和实践经验,既有助于我们把握高校德育和思政教育发展总体趋,也有助于高校德育全面创新;提出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发展路径有助于提升高校德育效能性及针对性,进一步丰富高校德内涵及思政教育内容。
2019(11):110-113.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19.11.023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数据给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带来巨大变革,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也产生重要影响,络舆论场日渐成为意识形态斗争主战场,文化全球化加剧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面临治理困、思维困境和认同困境。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必须契合大数据时代的新要求,通过强化党的领导、建设好意识形态教育作队伍、牢固树立大数据思维等举措,提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有效路径,切实维护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2019(11):114-117.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19.11.024
摘要:“双一流”战略框架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质量,不但是“双一流”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对当前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提升也有着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双一流”建设中的中国话语的不断自觉阐释与标榜,思想政教育作为承担“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教育类型,无疑要凭此背景重新思考、定位其教育理念、学科建设、师资建设、教学计及实践教学等,并重新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权体系。
2019(11):118-122.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19.11.025
摘要:刻板印象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一种客观现象,刻板印象会对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负面影响。由客体角色地位、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及传统习惯引发的刻板印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刻板印象的主要表现。分析父辈传、朋辈传递,社会环境及传统教育模式对刻板印象形成带来的影响,通过引导树立无偏差的信念、建立不同类型学习小组、革教育方式、树立良好的教育者形象等对策扭转刻板印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2019(11):123-127.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19.11.026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的招生计划资源配置以宏观指导下的协调实施为主要特征。在办学空间拓展、高校升格更名、“双一”建设和社会追求偏好等影响下,伴随发展产生的招生计划资源配置这一新问题值得辩证思考。应以变革的理念进行探,立足于与招生计划资源配置密切相关因素的调控,以结构性资源调整为途径,以加强国际教育资源为补充,并研究建立招计划资源配置的反馈机制和绩效后评价机制,从而推进高等教育的发展,为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奋斗目标供有力支撑。
2019(11):128-131.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19.11.027
摘要:德国著名政治学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建构的管理理念对当今的管理实践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高校大学创业行为日趋纷繁多元的背景下,对韦伯管理思路及理念进行分析发现,制欲主义意识不足、社会认知不足、科层制度内在陷等方面是引致高校学生创业的监督难题、指导困境及资源约束的深层原因。在当前及今后的实践中,应充分坚持以问题导向,既要切实将制欲主义价值观与创业指导相结合并对学生展开针对性培训,又要围绕科层理论优化学生创业管理机制增设创业管理职能部门,还可从个体和社会的关系出发强化学生的社会意识并对之进行全方位管理,只有集成三维合力,能更好地助推高校学生创业管理趋于科学化,并加快形成高校学生创业管理科学发展的良性局面。
2019(11):132-137.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19.11.028
摘要:京津冀区域协同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推进需要大量的人才,京、津、冀三地多领域互通对接为河北省高校缓解就业难题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在京津冀发展的策略下,高校毕业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生力军。高校在培养人才的同时,更要人力资源一体化进行合理配置,建立起“五位一体”就业联动机制。
2019(11):138-141.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19.11.029
摘要:研教融通型,就是在“以教育促科研、以科研带教育”为指导原则下建立起的较为稳定的高校艺术教育活动结构框和活动程序,是高校艺术教育范式发展的重要路向。为此,在以研教一体化为基本思路、以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和维系为重目标、坚持系统性与要素性以及共性与个性统一等基本原则的导向与规范下,研教融通型范式主要由先“教”后“研”、先研”后“教”、边“教”边“研”及以学生研究为中心范式所构成。
2019(11):142-146.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19.11.030
摘要:在自主学习模式背景下,正确的学习策略指导是提高大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的有效方式。文章采用词汇量测试与词策略调查问卷,旨在探究大学生在自主学习状态下学习策略与词汇量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学生词汇学习策略与所掌握的汇数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大学生词汇学习策略的应用水平与其英语词汇习得效果呈现正相关。针对建构英语词自主学习新模态提出多种途径,以期全方位引导大学生,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培养学生持续自主学习的能力。
2019(11):147-151.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19.11.031
摘要:当前,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强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为核心,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目的,重塑课堂教新形态,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已成为全国教育系统全力推进和践行的重要任务。文章将生态文明思想和理论作为课程思政着力点,在全面理解和领会古今关于生态文明的历史进程和思想理论基础上,深入挖掘“地球概论”课程知识体系所蕴含的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观点和应用原理,对在“地球概论”课堂教学中如何贯彻生态文明教育提出具体建议。
2019(11):152-156.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19.11.032
摘要: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传统教学模式逐渐无法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多模态话语分析作为一种新型理论,应用于大英语教学中效果显著,但目前将多模态教学模式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研究尚不多见。文章将多模态理论与翻转课堂教学式相结合,考察多模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听力课程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表明,多模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有地应用于大学英语听力课堂、提升学生听力水平、提高教学效果。
2019(11):157-160. DO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19.11.033
摘要:文章以流行演唱教学为研究方向,对流行演唱教学中学生二度创作能力培养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流行演注重个性化的表达,二度创作正是基于个性化的一种考量,在流行演唱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二度创作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