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4):1-6.
摘要:军民合育新型军事人才作为军民融合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我军军事人才培养制度改革创新的客观选择,也是普通高等教育职能重塑与拓展的内在需求。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127期学术沙龙聚焦“军民融合培育新型军事人才”这一主题,针对美国军民融合高等教育发展史、军民合育军事人才发展战略、跨学科视野下军事人才素质提升、职业院校定向培养士官人才、大学生军官培养使用和军民融合学科理论体系构建等问题展开深入研讨,为推进新型军事人才合育实践提供新观点、新思路和新举措。
2018(4):7-13.
摘要: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与高等教育的关系,是普通高等教育学亟待探索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随着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的推进,诞生于二元军民分离体制下的普通高等教育学面临研究对象、知识体系、职能范畴、学科建制等多重挑战。为此,普通高等教育学需要从学科体系、研究范畴、研究范式等方面探寻突破路径。
2018(4):14-17.
摘要:民族自治区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增长,这些区域的高等教育是否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增长,有必要深入研究。借助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全国及地区统计数据,结果发现: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差异显著,民族自治区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应继续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加大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完善基金会制度,鼓励民办高校的发展和有条件的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
2018(4):18-22.
摘要:运用内容分析法从学科分布、研究选题、研究方法等三个维度对2000年以来601篇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博士学位论文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论文分布呈现两头小、中间有峰值态势;学科分布以经济学与管理学为主要学科支撑点,并逐渐向法学、社会学等学科拓展;研究选题以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为主;研究方法呈多元化趋势,混合研究运用能力不断增强的特点。从分析结果来看,选题存在扎堆类似现象,以及应用研究有余、基础理论研究不足等问题;研究方法存在认识模糊、方法述而不用、使用不当、不够“前卫”、描述不规范等问题。今后可通过方法学课程建设、良好学术氛围营造、系统科研训练等途径产出更多高质量的博士学位论文。
2018(4):23-27.
摘要:大学存在于制度中,大学是制度化的组织,大学依凭制度维系秩序,大学需要体系化的制度;大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存在,大学是文化发展的产物,传承与发展文化是大学的使命,大学必须建立自身的独特文化;大学在制度规约与文化引领的耦合中发展。文化是大学之魂,制度规约需要文化引领,制度规约与文化引领的单独作用有限,所以,在大学治理中要选择制度规约与文化引领耦合并进。
2018(4):28-30.
摘要:以质量为切入点,对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进行研究,是促进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有效途径。通过对现阶段我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多样化、多元化和发展化质量观的特征及其内部矛盾的分析,认为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质量建设应该明确多样与灵活的逻辑使然、多元与平衡的价值诉求、创新与引领的战略方向。
2018(4):31-36.
摘要: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产再转化为文化资本,既是文化的创利和创益潜能不断增强和集聚的过程,也是价值形态转化的过程。大学文化资本是大学长期投资与开发形成的有助于大学发展的具有创益潜能的文化资产。它有三种赖以存在的形态,即主体形态、制度形态和实物形态,其中,主体形态的文化资本最为重要。三种形态的文化资本虽然在投资与开发机制上各不相同,但相互关联。大学的文化属性与文化功能决定了建设一流大学离不开文化资本的积累、盘活与利用。是否积累足够的优质文化资本是能否建成一流大学的重要条件之一。
2018(4):37-40.
摘要:大学自主办学是指大学为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等的水平与质量,在推进办学自主权、自主办学能力以及自主办学责任正向匹配与耦合共生的动态过程中表现出的行为。大学自主办学既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也是一个文化的概念,还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更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亦即大学自主办学具有相对性、文化性、历史性以及复杂性。认清大学自主办学的基本特征,有助于理解与把握大学自主办学的丰富内涵与深刻意蕴。
2018(4):41-46.
摘要:师德评价观的合理化是师德评价合理性的前提。目前,师德评价观中存在功利化、泛道德化、独白化等三种不合理的评价取向。功利化的评价观忽视了对教师美德的培养,泛道德化的评价观丧失评价活动应该具有的正面效应,独白化的评价观违背了人的道德发展规律且无法准确把握评价对象的道德面貌。寻求评价观的合理化应该立足现代社会语境,注重美德塑造和制度约束相统一,适当放大师德评价的正面效应,契合现代社会教师人格发展诉求,以满足评价的目的性、规范性和规律性。
2018(4):47-49.
摘要:学生评教是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和教师本身的一种评价,也是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体现。对学生评教权及权利属性的忽视,造成象征性、应景式的评价结果。它不应仅是高校的一种管理手段,更是学生的一项权利。学生评教权是学生参与权的重要内容,来自法律授权以及高校与学生法律关系的转化。学生评教作为一次权利实践的过程,除了保障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外,还包含权利和责任的时代意蕴。
2018(4):50-53.
摘要:经济体理论是中国传统经史之学的基础。夏商周的礼教是基于经济体的,汉代以后国家伦理体系是建立在土地文化、工业文化、商业文化经济体基础上的,并实现了开放与包容的文化复兴。文章梳理了我国经济体发展的文化传统,并基于经济体发展脉络,探讨了高等教育改革路径及发展观。
2018(4):54-59.
摘要:大学校长治理能力在共通性上主要集中在八个维度:能力的制高点是认同且遵循国际高等教育界公认的办学原则,能力的控制点是明白且执行大学校长的基本任务,能力的立足点是立足且把握该大学的历史、地理与人文,能力的聚焦点是锁定且明确该大学的定位和定型,能力的结合点是熟悉且融入该大学的办学环境,能力的闪光点是紧扣且平衡该大学教学与研究的关系,能力的侧重点是理顺该大学学术与行政的关系,能力的落脚点是促使该大学引领社会的发展且超越社会。此八个维度的治理能力是大学校长治理能力体系中需要关注的核心要素和考量方面。
2018(4):60-63.
摘要:高校教职工的职务聘任制度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长足的进步,然而在当前新的社会形势下,原有的高校职务聘任制度已经不能满足各个利益相关人员的利益诉求和推动高校发展目标的实现。利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对现行的高校职务聘任制进行分析发现,高校职务聘任制的改革必须兼顾各方面人员的利益需要,利用各利益相关人员的资源,以共同治理和多元评价为改革方向,促进合作共赢。
2018(4):64-68.
摘要:地方本科院校担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既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源源不断输送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也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文章从人力资本理论视角研究地方本科院校提高区域人力资本质量的方法,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服务平台、健全服务保障机制等四个层面入手,对加快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具体实施策略进行探讨。
2018(4):69-72.
摘要:省属高校作为双一流战略的政策非直接受益者,应立足于从解释论的视角研究应对策略问题。双一流战略加深重点大学与省属高校办学实力上的差异,但国际一流目标的确定,客观上实现二者关系的软化和政策性改善。省属高校应抓住难得机遇,树立“以我为主”的学科建设理念,积极推动外在依赖的环境友好,着力促进内在条件的结构活化,逐步完善体系建设的学科担当,在双一流背景下促进学科建设内涵发展。
2018(4):73-77.
摘要:拉丁美洲高等教育在过去的近五百年里走过了一条“冲突依附—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大致可以分为殖民控制期(公私混合)、动荡发展期(重组新建)、主动依附期(自治共管)、反思求索期(自主探索)等四个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表面上是外来思想、制度、文化的“冲突依附”,实则也有“独立自主”的探索印记。展望未来的中国高等教育,既要保持国际视野,又要展开地方行动;既要重点培植文化根基,又要渐进加强文化外推;既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又要根植于中国特殊的社会文化土壤;大学既要思考如何更好地改造课程设置和教育环境,又要在追赶超越的过程中坦荡而理性地培育和坚守大学精神,建构经济新常态下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话语权体系。
2018(4):78-82.
摘要:国家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的战略背景下,健全并完善科研伦理规范的监管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实现科研育人从“软指标”向“硬约束”转变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保障。加拿大在实践中尝试建立了“行会主导”“学校自治”的内外联动监管机制,并着力通过制定个性化、协同性的校本政策,提升高校科研伦理规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中,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从“处置不端行为”“规范审批程序”“严肃伦理审查”“平衡义利冲突”等四个方面制定科学、系统的政策体系,这些实践经验对我国规范高校科研伦理具有重要的启义。
2018(4):83-86.
摘要:密歇根大学为了迎接200年校庆,制定了“迎接第三个百年的五年规划”,对21世纪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清晰定位,并以项目的形式积极推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以大力度的经费投入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该规划对我国加强本科教学质量、切实重视本科人才培养有很好的借鉴价值。我国高校应改变视角,增加制定“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规划,尝试“以教学为中心”的财政支持,实施“以项目为依托”的教学改革,促进高校人才的培养。
2018(4):87-89.
摘要: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工程的背景下,美国高校在基础课教学中呈现的教学理念的独特性、教学模式的创新性、教学形式的灵活性、考核方式的多样性的特征,为我国高校梳理分析基础课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提供了借鉴与启示。有利于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利用课程的特点引导启发学生的工程思维,增强师生互动,改革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理解学科精神和科学方法,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工程教育模式。
2018(4):90-95.
摘要:文章以S大学为研究案例,聚焦于两个不同特质的基层学术组织中同样从事语言文学类研究的人群,借助“双因素激励”理论的分析框架,对比不同组织环境中二者科研动力机制的结构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作为专业型基层学术组织的文学院教师群体的科研动力更多源自激励因素,即科研工作本身的激励;作为综合型基层学术组织的国际文化学院教师群体则更多依赖于保健因素,即科研管理和科研支持的因素。研究还发现,教师教授课程内容深度、学生群体的特性会对科研—教学的互动的深度与广度产生重要影响。
2018(4):96-99.
摘要: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是人的行动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由于工具理性的僭越,大学教师教学发展陷入“教学良心与功利风气,‘教学中心’的信念与科研至上的行为,教师评价的量化、发表逻辑与教学的艺术性、实践性特性,积极的教师教学发展举措与稳定的教师教学”等四大悖论的桎梏。价值理性的回归能够有效破解大学教师教学发展悖论,需要重构良性教学文化;通过改革大学教师评价制度、完善大学教学学术自主发展制度、建立教学学术繁衍制度,进而构建教学学术制度;通过增强大学教师自身认同感、提高教学道德反思性审查能力,进而提升教师教学道德。
2018(4):100-103.
摘要:当高校教学本真性精神被行政权力遮蔽,教育管理部门淡化、忽略甚至漠视“教”与“学”相互占有又共同成长的伦理本质,师生被整齐划一的标准“摆置”在评教系统的两极时,学生评教就走入“教”“学”“评”的伦理困境,它现实地表现为师生伦理价值被制度性怀疑、学生评价行为的模糊性和主观任性以及学校教育管理部门的单向管理—技术思维导向。为破解困境,寻求将治理理念纳入当前学生评教的现实策略,即在评教理念上,转变学生评教的单向管理—技术思维为互向治理—教育思维;在评教具体的实施中,构建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的制度框架,创造教师“善教”与学生“乐学”的制度环境。
2018(4):104-108.
摘要:在现代社会,知识生产模式发生明显转变且呈现出知识生产多元主体性、情景化、跨学科性和协同创新等时代性特征。现代知识生产模式转变及其时代特征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对其理念、机制、方式、评价和社会责任等产生深刻影响。为适应知识生产的现代转型和高质量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多元需求,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积极探索并创新“产学研”一体化、“学科—学科”跨学科动态交叉和“高校—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四维主体协同发展等人才培养模式。这是推进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性问题。
2018(4):109-112.
摘要:文章从在职研究生成长的环境因素与自身原因两个方面探究引起学术失范的根源,提出在在职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从制度设计引领、导师潜移默化、学生自我调适等方面提出治理对策。其中,政府、社会与高校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促使在职研究生遵从学术规范;导师在育人过程中应从认识形成的“知、情、意、行”视角,构建在职研究生的学术规范;在职研究生则应从角色定位、积极学习、修身养性等方面进行自我规范。关键词:在职研究生;学术失范;治理研究生学术规范,是指由导师及其研究生所组成的研究奉为神圣的学术殿堂,但并不是“世外桃源”,当社会日新月团队,在实现学术创新的学术活动中所必须遵守的学术规则异、飞速发展之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浮躁”这一副产品,并[1][5]与要求,由三个层面构成:一是表述层面,如论文写作应有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学子们的思想观念和心理态势,少了
2018(4):113-117.
摘要:随着新时代的推进,为探索创业教育新理念,促进创业教育随着时代优化革新,引入设计思维(DesignThinking)。总结阐述设计思维的概念、思维模式、方法论和流程,从五大模块出发,探讨设计思维与创业教育的契合和应用可操作性。从创业教育教学环境、教师定位、教学方式、教学理念、检验方式和教学评价等六个层面探析设计思维在创业教育中的应用路径。最后,总结评述,为后续研究指明研究方向和研究空间。
2018(4):118-121.
摘要:岗位创业型创新人才培养是高校创业教育的基本要义,也是高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新思路。文章阐述岗位创业型创新人才的内涵,分析高校培养岗位创业型创新人才的必要性,提出高校培养岗位创业型创新人才的思路:坚持需求导向,把加强岗位胜任力培养作为逻辑起点;善于激发热情,把强化岗位就业意愿作为动力源泉;重视知识建构,把改革课程体系作为教学基础;提供人力保障,把整合优秀团队作为师资支撑;强化实践教学,把优化众创空间作为实训磨刀石。
2018(4):122-126.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管理水平提升、产教融合及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其主要特征表现为育人为本、特色办学、提高质量和服务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实现路径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产教融合机制建设、积极发展素质教育、构建质量保障体系和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2018(4):127-130.
摘要:教育生态是多维交叉、立体呈现的。以教育生态学为视角,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应当以人的发展为旨归,以服务学生、成就学生为理念,立足当下区域产业发展和社会改革实际,改革高职教育体制机制,建构科学的职业教育体系,使高职教育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迈进,实现规模建设与内涵发展协同进步,更加体现人的价值诉求。
2018(4):131-135.
摘要: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既给大学生带来极致的网络生活体验,也为拓宽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提供了新平台,促进了大学生与信息化时代的紧密接轨。但是移动互联网的极速发展也引发各种问题,特别是由其带来的突发网络舆情极大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与培养。文章着眼于习近平网络观视域,通过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风险,致力于提出切实可行的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舆情应对路径。
2018(4):136-138.
摘要:由于民族地区高校所处地理位置较为特殊,大多处在多民族聚居区和我国边疆地带,因此,这些高校的师生思想观念较为复杂,不但受本地区民族文化浸染,而且容易受到外来文化影响。因此,强调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识形态问题不但必需,而且非常必要。但是,由于民族地区高校特殊的地理位置、经济条件和文化传统,其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识形态在目标、内容和形式上都存在特殊性。这就要求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核心,增强民族地区师生的理论自信;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首要目标,增强民族地区师生的制度自信;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为基本要求,增强民族地区师生的文化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关键所在,增强民族地区师生的道路自信。
2018(4):139-142.
摘要:针对运用大数据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具有现实意义。大数据有利于教育者客观、精准地把握教育对象,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形成实时反馈“双回路”的教学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采用个性化的理论课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客观、精准、全面而开放地进行教学评价,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建成基于大数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新平台,扩大课程的影响力、提升平台的使用效果。
2018(4):143-146.
摘要: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一定阶级、群体的利益,在维护政权稳定、维系社会安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不是意识形态但与意识形态关系密切,二者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在内容上具有交互性、在作用上具有同一性。随着全球化的冲击、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价值取向多元化、信息传播多样化,既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创造了机遇,也埋下意识形态安全的隐患,这就需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传声筒、防护网、调和器以及催化剂的作用,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推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2018(4):147-149.
摘要:基于时代发展与学科融合趋向及消解教育困境的背景,多元融合理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势得以形成。多元融合理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势具有广泛化的人员参与、广延化的时空运用、开放化的内容体系、互补化的综合平台特征。多元融合理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势的形成应从单向灌输转变为平等对话,自科学世界重返生活世界,将课堂传授趋向于社会实践的实践逻辑。
2018(4):150-153.
摘要: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资源配置存在区域、地域和体制等不均衡现象。空间正义理论从空间的正义性、公平公正性出发,提出在空间范畴内公正合理地分配具有社会价值的资源和机会;空间政治组织和制度对弱势群体的剥夺应该降到最低限度;避免对贫困阶层的空间剥夺和对弱势群体的空间边缘化;保障公民和群体平等参与空间生产和分配,增强弱势群体表达意见的能力等观点,为优化我国学前教育专业资源配置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
2018(4):154-156.
摘要:建设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是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促进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措施,是高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等协同创新的孕育之地。当前,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中普遍存在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缺乏、协同创新不够、智力资源整合不够等问题。共建共享,围绕区域主导性产业布局统筹;协同创新,由实训基地、制造基地向创新基地、创业基地转变与融合;形成“人流、物流、财流”———人才互动、资源共享、科技成果转化的良性发展格局是以协同创新为导向的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的有效措施。
2018(4):157-160.
摘要:实践教学既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又发展着学生的综合素质。文章从实践教学特点、规律及其效果表现、观察视角等认知入手,通过引入人才能力素质模型和定义学生能力素质谱,分析了实践教学效果的两种差值表达,确立了评价内容、发展性评价思路,研究了学生能力素质指标量化取值和评价标准确立的原则,提出直接识别、加权统计和波形变换等三种评价方法,为教师主体客观评价实践教学效果设计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