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
摘要:高校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是个系统工程.黑龙江省教育厅已经把"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体系构建"列为重点课题,这体现了政府对高教强省中大学生意识形态问题的重视程度.富有极其鲜明时代特色和创新精神的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社会各项建设事业即将到来的生力军.
2009(1):1-5.
摘要:黑龙江省作出建设高教强省的重大决策使高等教育承栽了振兴龙江的重要历史使命与责任,同时也给予高等院校以崭新的发展机遇.文章对实施高教强省战略对高等院校具有的重要意义进行了总结,重新审视和界定了自身服务社会的功能,对高等院校全面贯彻落实<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规划>以及未来的发展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对政府和社会应给予高等院校的相关支持进行了探讨.
2009(1):6-8.
摘要:近年来,高校已经成为各种思想文化汇集的主阵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各种非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争鸣中科学地引导青年学生。由于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等问题,就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课题。高校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是个系统工程,需要一个科学的体系来规范。为配合黑龙江省高教强省战略的实施,本刊组织了教育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地研究中心的部分专家学者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问题进行了一次研讨,现以笔谈的形式刊发,以飨读者。
2009(1):8-9.
摘要:至于谈及目前高校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问题,我们还是首先要厘清主流意识形态问题。那么,何谓主流意识形态?学术界对此的一般性理解是:主流意识形态通常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和法律思想、道德、哲学等社会意识形式。它表现为一定社会中所有成员共同具有的认识、思想、信仰、价值等。在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是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反映。
2009(1):9-10.
摘要:高校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自身特性在于高校学生的这个主体特性。一般说来,意识形态本身都有其相对独立性和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一种意识形态代表社会发展要求.并以一种新的独立的思想体系出现在思想政治舞台上时,那些旧的或落后的甚至反对的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必然要对新的刚刚出现的思想观念进行攻击、批判和责难。然而,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的先进的意识形态不仅不会屈服于这种攻击,
2009(1):11-12.
摘要:大学生个体之间具有相互联系关系,个体间的思想意识可以互相传导乃至置换,任何一个个体的思想意识的变化都有影响群体的因素存在。高校内部各种组织部门在促进大学生个体之间的思想意识融合和向健康方面发展上,以及在维护校园和谐的稳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历史的经验教训表明,“推进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必须立足中国国情,总结历史经验,既不能搞思想禁锢,
2009(1):13-17.
摘要: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存在的无序现象与区域高等教育子系统的有序现象有关.区域高等教育子系统的有序集中体现在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所建立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类型结构齐全的区域高等教育系统上.建立有序的国家高等教育系统,必须打破目前区域高等教育子系统的有序.区域高等教育的分工与合作是高等教育系统相变的序参量,是建立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高等教育系统的有效措施,是区域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与理性诉求.
2009(1):18-22.
摘要:研究型大学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需要,在不断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形成的一类大学形态,在培养科技精英、促进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国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我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科技大国",从"高等教育大国"走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选择.探索研究型大学的内涵与基本属性,确立研究型大学的宏观定位及价值取向,对引导我国大学的分类建设与发展,意义重大.
2009(1):26-29.
摘要:高等教育哲学对高等教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高等教育哲学的学科定位不清,致使人们对高等教育哲学的理解产生困惑.从学科体系的构建和库恩的科学发展阶段观来分析高等教育学科定位,将高等教育哲学定位为前学科的高等教育哲学将有助于高等教育哲学领域的发展.
2009(1):30-33.
摘要:深层对话的促成有赖三个时机:个人的批判分析与自我反思、由学术会议所引发的社会讨论、对学术会议中研究报告的再研究以获得心得.在这些时机中,由于参与课程研究的学者得以暂时远离熟悉的本土情境和规范,可以像个陌生人一样去质疑、评论本国和他国的课程事件与问题.因此,课程研究的国际化可以创造超越国家的课程对话空间,并引发知识上的突破.
2009(1):34-36.
摘要:大学内部制度是大学制度的核心要素.文章从理论上对现代大学内部制度建设的内涵与环境、学术与效率、变革与适应进行分析,从实践中提出构建制度体系、加强制度创新和传承组织文化对现代大学内部制度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2009(1):37-39.
摘要:在20世纪末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之际,很多综合性大学在国家政策允许下,并综合考虑其他方面的因素,创办了教育学专业.历经了十年左右的发展,总体采说,状况不容乐观.综合性大学的教育学专业要获得继续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必须反思存在的问题,探寻新的发展路向.
2009(1):40-42.
摘要:"行为引导"模式的研究是法学高等教育的"必修课".面对接受法学高等教育的对象多元化的特点,人本主义理论提供了注重学生个性分析的"行为引导"模式设计;面对法学高等教育力求培养学生应变能力的特点,行为主义理论提供了设定反应条件、激发学生快速反应的"行为引导"模式设计.在人本主义与行为主义理论的启迪下,"行为引导"的适当模式既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分析,又要注重学生应变能力的提高.法学课堂上的"阅读理解"与"命题讨论"是"行为引导"适当模式的两种具体形式.
2009(1):43-45.
摘要:我国大学长期以来习惯于将行政化的组织原则与结构形态应用到大学组织,并依此行政体制来塑造大学,使大学组织在运作上类似于政府机构行政运作的逻辑.看似合理且理想的制度却严重异化了大学组织本来应具有的自由平等、民主协商的学术氛围.随着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提升大学的管理效能,应积极促使大学管理权利的重心下移,完善管理道德的实施与其体系的构建,适应大学在新时期的发展.
2009(1):46-47.
摘要:构建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是市场条件下对高等学校的必然要求.中国必须通过财产权分解、委托或政府资产重组等方式明确公办高等学校的法人财产权.使其成为具有法人主体地位的经济实体,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其内部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其内部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的构建和完善既要遵循经济规律,又要遵循教育规律;既考虑其营利性又考虑其公益性.其激励机制以岗位竞聘激励和利润收益激励为主,对增值部分可以考虑其期权、股权激励,国家需要完善相关法规.
2009(1):48-50.
摘要:面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和知识经济的背景,大学亟待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学的决策者应树立"经营大学"的理念,制定科学的经营战略,充分整合内部资源;树立竞争意识,提高经营效益;突出办学特色,拓宽筹资渠道;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有效地建立起现代大学经营模式.
2009(1):51-53.
摘要:高校科技创新需要发挥团队的优势,借用生态学中的生态位理论,提出了高校创新团队生态位理论,在对其整体、内部及生态环境准确定位的前提下,分析了高校创新团队生态位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并将基于生态位的高校创新团队核心竞争力分解为生态位占有能力、适应能力和提升能力.通过分析构成高校创新团队生态系统的内外部因素,分解出基于生态位的高校创新团队核心竞争力三个分力的构成因子,以及形成这些因子的主要内容.
2009(1):54-55.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为我国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受自身独立研发能力的限制,提高地方经济发展自主创新能力,企业需要高校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文章从区域高校科研工作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的角度出发,时区域高校科研工作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策略进行了分析.
2009(1):56-58.
摘要:为了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效率,文章基于管理学、心理学的角度着重探讨了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中的权变管理问题,分析了权变理论的基本内涵和高校教学管理中运用权变理论的必然性和可行性,提出了以权变管理为主的个性化专业课程体系、教学质量奖惩、组织文化氛围,并进一步分析了权变管理和刚性管理、权变管理的动力、权变管理的成本等实施权变理论面临的几个问题.
2009(1):59-61.
摘要:教育实习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教育实习基地的规范化建设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教师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与基础教育双向互动的需要.由于当前一些新建本科院校的招生规模扩大,使得教育实习基地建设问题受到影响,教育实习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文章就当前新建本科院校的教育实习基地建设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达到实习学校、实习生、高校共赢的目的.
2009(1):62-64.
摘要:文章结合境外研究生的特点,分析了当前我国境外研究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培养目标、办学理念、培养机制改革、师资队伍、国际交流与合作、质量保障体系、国际研究生教育质量互认和规范日常管理工作等方面深入探讨了我国境外研究生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策略.
2009(1):65-67.
摘要:目前,高校向商业银行贷款办学在我国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但是在实践过程中高校贷款作为一种商业行为存在着一定的金融风险.而产生于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与我国的高校贷款有许多相同之处,所以由次级抵押贷款所引发的次级信贷危机对于防范我国高校贷款的金融风险有很大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2009(1):68-70.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模式不断演变.文章介绍了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的演变历程及每种拨款模式的优缺点;对我国已有的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进行反思,总结其共有特质与缺陷;在吸纳国外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改革作出展望.
2009(1):71-74.
摘要: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轻预算执行、财会人员孤军奋战、贷款风险凸起、收付实现制未能反映全貌、财务信息滞后、资产管理薄弱、内控形同虚设、财务人员素质不高、管理手段落后等问题,需要通过建立经济责任体系、强化预算管理、优化资金筹措方式、引入权责发生制、提高财务分析能力、建立资金使用效益考核制度、健全物资管理制度、强化内部控制、创新会计工作模式等措施来解决.
2009(1):75-79.
摘要: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对1995~2006年河南省的普通高等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与经济、科技做了相关性研究.为今后河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对策及建议.
2009(1):80-82.
摘要:高校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随着招生规模连续的扩大,2008年毕业生达到559万,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建设的发展进程.文章认为,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加大就业指导力度,多方面开拓就业市场,全方位打造学生就业竞争力,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和满意的人才.
2009(1):83-85.
摘要:随着高校连年大幅扩招,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难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除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就业市场不完善等客观因素造成大学生就业难外,大学生主观上不恰当的择业归因、不明确的职业生涯目标也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的顺利就业.文章对陕西省五所院校的800名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初步了解陕西省大学生择业意向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措施,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2009(1):86-88.
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意识缺失日趋严重,文章通过2004年和2007年两次调查数据的统计与对照,针对新时期大学生主体政治意识和道德意识缺失的新特点,分析了导致大学生主体意识缺失的深刻原因.
2009(1):89-92.
摘要: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出现是全球化和我国社会转型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特殊组成部分,大学生弱势群体具有弱势的相对性、角色的转换性、贫困的决断性特征,也蕴涵着三对现实矛盾.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终极关怀应该体现为道德关怀,体现为对大学生道德学习的弘扬与培养.大学生弱势群体的道德学习要遵循阳光化原则、合作化原则和个性化原则,要以学习负责任、学习体会幸福、学习诚信、学习感恩为主要内容.
2009(1):93-96.
摘要:网络德育必须依据网络本身的特征及网络与生活的关系,才能更有效实施.从技术哲学角度看,网络并不仅仅是客观存在的计算机软件,还是人生活关系的"物化"或"具体化".文章在计算机与计算机、人与计算机、人与人三个层面分析了网络的关系特征,并依据此关系特征,以大学生为例提出网络德育的实施的策略.
2009(1):97-99.
摘要:文章分析了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剖析了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要针对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客观实际,发挥从众心理在当代大学生中的积极影响,抑制从众心理对当代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引导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
2009(1):100-102.
摘要:在高校教师激励工作中借鉴和运用激励理论的有益成果,对于有效实施高校教师激励具有重要意义.符合教师需要的激励是有效实施高校教师激励的最佳途径,把握教师动机的激励是有效实施高校教师激励的关键所在,兼顾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的激励是有效实施高校教师激励的重要基础,关注教师公平感的激励是有效实施高校教师激励的重要保证.
2009(1):103-105.
摘要:大学功能与大学责任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大学教师是履行大学责任的主要群体.大学教师责任的具体把握,既应着眼于整体层面的一般考虑,更应着眼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具体环境及不同教师的特点与特长,绝不能照抄照搬或盲目攀比.在这样的视角上解读大学教师责任,对于探寻大学教师的科学管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009(1):106-107.
摘要:教师发展必须走专业化道路,已经成为共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政策性层面的因素,大多数高校更重视教师发展的学历与职称的提升,而忽略了教师专业化本身的发展,故此,必须迅速转变观念,加强研究,大力提倡教师的教学艺术素质,从教师专业化的整体出发,逐渐提高高校的教师专业化水平.
2009(1):108-110.
摘要: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是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但是在实践中,有一些错误的思想认识和做法阻碍了师德建设的顺利进行,偏离了以人为本的师德建设目标,引起了教师一定程度的抵触和反感,不能把"社会公认"的师德标准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师德水平提高乏力.文章对师德建设中存在的误区进行哲学、伦理学、经济学的系统分析和讨论,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见解和主张,指出高校师德建设的发育和完善程度主要决定于管理部门的治学理念和实践,师德建设的突破口在于创建公平公正的教师制度环境.
2009(1):111-114.
摘要:结合大学文化建设这一软系统的特点,提出了"大学文化是否体现‘服务国家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使命,学校的办学行为与师生员工的实际行动是否体现大学文化的核心价值,学校发展的实际状况是否体现服务使命的根本要求"的"三个体现度"的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思想,把大学文化建设评价分为结构性评价、功能性评价和耦合度评价,分析讨论了结构性评价、功能性评价与耦合度评价的基本思想、指标设计与操作方法.
2009(1):115-117.
摘要:新世纪的高校校园文化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其有效性正逐渐弱化,建设中的漫无边际、急功近利、浮躁空泛等弊病逐渐凸现.现实的问题是,如何准确把脉当前高校校园文化现实困境,找出其有效性弱化的病因,并开出具有良性治疗的药方,使之发挥最大的育人功能,这是值得我们思索的一个课题.文章着重讨论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共性问题,即有效性弱化的原因,并提出应对思路,以期更好的发挥校园文化的效用.
2009(1):118-120.
摘要:勤俭节约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先秦儒家节俭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009(1):121-123.
摘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如何抓好学风建设、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已成为各高校所共同面临的问题.文章拟从教育理念入手,在激励机制、合力机制、熏陶机制、考核机制等方面对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进行时策性研究.
2009(1):124-127.
摘要:建国以来,我国生育率发生了重大转变,随着90年代以来人口生育率的逐年下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将面临学生数量下滑趋势,未来高等职业院校可能会出现生源不足的困境.但是,由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还比较低,政府财政对高等职业教育支持的力度也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因此,尽管生育率会不断下降,但是高等职业院校整体上生存不会受太大的影响.
2009(1):128-130.
摘要: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融与拓展必要且切实可行.从文化的内涵上设计两种文化互融与拓展的接口,从实现的途径上设计两种文化互融与拓展的路径,有利于提高两种文化互融的效率和效果.
2009(1):131-133.
摘要:文章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示范性专业建设的经验为基础,全面介绍了基于工学结合理念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开发与实践的典型模式,并介绍了实践的效果.
2009(1):134-136.
摘要:为使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材建设适应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需要,文章针对教材在体系、内容、形式、连续性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教材建设应以平衡性、实用性、承上启下、因材施教、可持续性为原则,在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材建设应走共建之路;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构建全新的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材建设新体系;从学生已有的初等教学知识体系中生长出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知识体系;处理好掌握数学知识与培养数学能力的关系;准确把握为专业课教学和学生学习服务的角色定位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2009(1):137-140.
摘要:和谐校园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其中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作为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人本理念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基本原则.以人本理念考察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存在的问题,找出其与和谐校园建设的差距,从而从根本上改进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问题.现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评价过程管理与和谐校园建设的要求都有一定差距.真正把和谐校园建设落到实处必须审时度势,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观和质量观、坚持人才评价过程的科学管理、将目标最终定位为人才质量的全面提高.
2009(1):141-143.
摘要:文章分析了当前高等中医药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提出了在和谐教育理念指导下,创新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主张从“五育人”入手,积极推动培养模式的实施及中医药人才的和谐成长。
2009(1):144-146.
摘要: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水平的高低和强弱决定着学生学习行为活动的质量、水平和效果.毫不夸张地说,在其他条件等同的情况下,能否有效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最为关键的因素.动机教育应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学生动机教育的教育策略研究尤为重要.大学生动机教育的教育策略主要包括培养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引导大学生的动机归因和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2009(1):147-149.
摘要:大学新生在挫折面前的磨砺应从增强挫折承受力做起,而其构筑的前提和基点是使之失衡的认知结构平衡起来.时客观事物的不正确认知需要认知平衡;对自我的不正确认知需要认知平衡;挫折情境的不正确认知需要认知平衡.其中,合理运用社会比较策略,引导大学新生客观正确地认知自我;不断调整目标和行为,保持适中的自我期望水平;对经验持"开放"态度,树立独立的自信心是重点.
2009(1):150-152.
摘要:随着我国金融业持续快速发展,对基层复合型金融人才需求明显增加,对金融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通过金融业发展对基层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求分析,提出金融类高职院校培养基层复合型金融人才的对策和措施,即进一步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推进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加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加大校企合作交流和订单式人才培养力度,共同培养行业所需的熟练银行柜台业务操作的基层复合型金融人才.
2009(1):153-155.
摘要:高校扩招、专业课课时调整、通识课启动等新情况给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教师在教学方面提出了新问题.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目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是几十年来的"老"话题,却是教学方法改革的前提;文本解读、审美感悟依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是教学深化的基础;文学性的进一步强化、双向式思考是优化教学的步骤和措施.三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共同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发挥作用.
2009(1):156-157.
摘要:新闻传播史学课程是高校新闻传播学科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的教学环境下使之适应现实、更好地发挥古为今用的作用的关键首先是转换观照模式、强化当代性、将文化史视角和社会史视角引入到教学中来;其次是增加教学手段的技术含量,实现新闻传播史学课程逻辑性与趣味性的统一,从而它从"挠头的课程"变为"受欢迎的课程".
2009(1):158-159.
摘要:课堂教学效果的发生绝不仅在孤立的课堂,而至少是产生于三个时空的多重关系的交互作用中,即教师的课前预设、师生的课上实践和学生的课后反思。评价课堂教学效果不应过于注重针对课堂的即时评价而忽视课后更长久的效果追求;不应过于注重仅于当下狭隘课堂时空的教学互动而同样忽视课后更长久的互动追求。应建立课堂教学效果的课后追踪机制。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原则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灵活性、有效性及深远性,它所依傍的最深刻的标准则应为永久的生命意义。
2009(1):163-165.
摘要:为使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构建一个能够全面、持续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平台.文章从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定位、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出发,提出了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目标、架构与内容.
2009(1):166-169.
摘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是一个系统工程,至少需要从"四个维度"、四位一体共同展开.站在政治的高度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效的基本前提;加大创新的力度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效的内在要求,拓展实践的广度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效的重要保证;注重系统的深度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效的潜在动力.
2009(1):174-176.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语言学家在语言磨蚀研究领域提出了多种理论假说,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框架.文章通过对语言动态系统、语言提取失败、回归假设、语言干扰和变形以及关键阈值等几个重要理论假说所做的概述,得出了一些重要启示,为我国在母语环境下进行大学外语教学提出了探索性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