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效果应具有生命意义——以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为例
DOI:
作者:
作者单位: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中图分类号:

I206.2-4

基金项目:


Author:
Affiliation:

Fund Project:

  • 摘要
  • |
  • 图/表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资源附件
  • |
  • 文章评论
    摘要:

    课堂教学效果的发生绝不仅在孤立的课堂,而至少是产生于三个时空的多重关系的交互作用中,即教师的课前预设、师生的课上实践和学生的课后反思。评价课堂教学效果不应过于注重针对课堂的即时评价而忽视课后更长久的效果追求;不应过于注重仅于当下狭隘课堂时空的教学互动而同样忽视课后更长久的互动追求。应建立课堂教学效果的课后追踪机制。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原则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灵活性、有效性及深远性,它所依傍的最深刻的标准则应为永久的生命意义。

    Abstract: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
  • 下载次数:
  • HTML阅读次数:
  • 引用次数:
历史
  • 收稿日期:
  • 最后修改日期:
  • 录用日期:
  • 在线发布日期: 2019-05-15
  • 出版日期:
您是第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黑龙江高教研究编辑部    
主办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省高教学会
     地址:哈尔滨市利民经济开发区师大南路1号       邮编:150025      电话 :0451-88060218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